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甜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甜瓜相关论文,涉及甜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贺姜姜, 金兰, 金苏日古嘎, 李永, 红雨, 高峰

    对甜瓜CmPIPs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为进一步探究甜瓜CmPIPs基因家族功能及甜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利用TBtools、MEME、MEGA X、Plant-CARE工具对CmPI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raphPad Prism 10软件对CmPIP2;7在甜瓜授粉后不同时期中果皮中的表达量以及CmPIPs各成员在不同组织和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处理幼叶中的表达量进行可视化解析。结果显示,CmPIP2;7CsPIP2;8亲缘关系最近;12个CmPIPs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1,3,4,5,9,10,11号染色体上;除CmPIP2;8有3个外显子区,其余成员均有4个外显子区;CmPIPs各成员的启动子区域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应答元件;CmPIP2;7在甜瓜的快速生长期以及成熟期的表达量显著上调;CmPIPs各家族成员在甜瓜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生长素浓度为40.0 μmol/L时,CmPIP2;4表达量显著上调,CmPIP1;1CmPIP2;1CmPIP2;2CmPIP2;3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脱落酸浓度为0.4,4.0,40.0 μmol/L时,CmPIP1;1CmPIP2;1CmPIP2;3CmPIP2;9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茉莉酸甲酯浓度为44.640 μmol/L时,CmPIP2;1CmPIP2;5表达量显著下调,CmPIP2;2CmPIP2;3CmPIP2;7CmPIP2;9表达量显著上调;乙烯利浓度为4.0 mmol/L时,CmPIPs各成员表达量均显著上调。明确了CmPIPs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序列特征、进化关系以及共线性关系,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解析。

  • 李肯, 张伟, 武云鹏, 潘静怡, 彭冬秀, 张若纬

    为提高不同果肉硬度类型甜瓜材料的选择效率,加速良种培育,以脆肉甜瓜材料19A21、19A75和软肉甜瓜材料N84、20S66为亲本,分别构建F2与BC1F1群体,采用感官测试统计,脆肉材料与软肉材料符合3∶1与1∶1理论值,说明甜瓜果肉硬度性状为单基因遗传,且脆肉相对于软肉为显性;以4份甜瓜亲本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硬度类型果实的ACO活性变化及CmACO1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软肉甜瓜果实发育中ACO活性出现峰值,而脆肉甜瓜未出现,软肉甜瓜CmACO1表达量显著高于脆肉材料,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甜瓜果肉硬度。根据CmACO1在不同材料中的插入缺失位点(Insert/Deletion)差异,开发InDel-Pf标记,利用该InDel标记对32份甜瓜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其中脆肉甜瓜表现为缺失带型,软肉甜瓜表现为非缺失带型,标记多态性与果肉硬度共分离。利用2个F2群体对InDel-Pf标记进行验证,分子标记鉴定与表型鉴定符合率达到95.3%,98.1%。研究结果表明,InDel-Pf标记对甜瓜果肉硬度的实际鉴定有较高准确性,能够有效提高育种选择效率,缩短良种培育周期。

  • 柳漆利, 张倩倩, 薛华丽, 毕阳, 宗元元, 彭慧

    为了进一步分析粉红单端孢中TrPLD家族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致病过程中的表达特性,通过对粉红单端孢全基因组测序得到的4个TrPLD基因,利用SMART、MEGA 7、ProtScale、SOPMA等软件对TrPLD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RT-qPCR技术分析粉红单端孢在模拟侵染甜瓜果实过程中不同TrPLD基因的表达情况。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TrPLD1与炭疽菌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63.89%;TrPLD2与淡紫拟青霉同源性为74.57%;TrPLD3TrPLD4分别与禾谷镰刀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65.38%和55.4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rPLD1、TrPLD2、TrPLD3和TrPLD4蛋白均具有PLD的2个保守结构域HKD基序,除HKD结构域外,TrPLD3还包含PX和PH结构域,且4种蛋白均属于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属于非分泌蛋白,4种蛋白包含不同数量的磷酸化位点,其中TrPLD3包含的数量最多;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TrPLD1和TrPLD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上,TrPLD2和TrPLD4主要定位于质膜上;RT-qPCR分析表明,在粉红单端孢模拟侵染甜瓜果实过程中,以CK表达量为对照,TrPLD1TrPLD2TrPLD3TrPLD4的基因表达量随侵染过程的发生显著上调,其中TrPLD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rPLD1TrPLD2TrPLD4。综上表明,4个TrPLD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其中,TrPLD3在粉红单端孢侵染甜瓜果实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 高天一, 郝芳敏, 臧全宇, 马二磊, 黄芸萍, 王毓洪
    为研究甜瓜蔓枯病(GSB)抗病基因在甜瓜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对甜瓜蔓枯病抗病亲本P181、感病亲本P01及其F2遗传分离群体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根据F2蔓枯病发病情况,选择2个亲本及F2中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的子代各30个,提取DNA并分别构建抗病和感病基因混池,利用SLAF-seq和BSA技术进行蔓枯病抗病基因QTL定位分析。测序共开发得到188 022个SLAF标签,分析过滤掉低质量的SNP位点后,获得5 676个高质量的SNP标记。采用SNP-index关联分析方法,在甜瓜染色体上获得2个与GSB抗性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一个定位于Chr01上的9 837 447~11 028 838 bp区间,区间大小为1.19 Mb;另一个定位于Chr04上的33 135 224~33 993 540 bp区间,区间大小为0.86 Mb。共有218个基因定位在关联区域内,依据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推测可能与甜瓜蔓枯病抗病相关的候选基因有15个,包括NBS-LRR基因1个,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合成基因5个,RPM1相关蛋白基因1个,锌指蛋白相关基因1个,NAC结构域蛋白基因1个,钙依赖蛋白激酶2个,凝集素相关受体蛋白基因3个,RING-H2 finger蛋白基因1个。研究结果将为甜瓜蔓枯病的抗性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 宋慧, 黄芸萍, 古斌权, 付玉婧, 臧全宇, 邢乃林, 张香琴
    叶片叶绿素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是评价甜瓜耐低温弱光特性的重要生理指标。为了正确处理生理指标的数据,筛选甜瓜耐低温弱光极端材料,对8份甜瓜核心亲本进行低温弱光特性评价。首先通过比较2个生理指标与伤害指数(表型指标)的鉴定结果,评价2个生理指标及数据处理方式的正确性。结果显示,通过直接比较胁迫后甜瓜叶片叶绿素和根系丙二醛含量,即可正确鉴定植株耐低温弱光特性。不耐低温弱光甜瓜自交系与耐低温弱光自交系相比,叶绿素含量更低,丙二醛含量更高。通过2个指标处理前后的变幅,能够辅助了解材料对胁迫的敏感程度。其次,通过筛选,获得耐低温弱光甜瓜材料P143和敏感材料P149,用以甜瓜耐低温弱光分子标记筛选群体构建。研究结果为甜瓜耐低温弱光生理指标选择和鉴定数据处理方法的标准化提供依据,也为其他逆境胁迫数据处理起到借鉴作用。
  • 王志伟, 李涵, 梁少华, 楚箫, 孙小武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不同薄皮甜瓜品种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水培方法,以薄皮甜瓜品种X-T-G (相对高积累品种)和IVF-28(相对低积累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0,30,60,100 mg/L 4种不同镉浓度,研究不同镉胁迫浓度下X-T-G和IVF-28薄皮甜瓜品种地上部、根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X-T-G和IVF-28的株高、茎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分形维数均随镉胁迫处理的浓度增加而减小,其中X-T-G降幅与IVF-28相比较低。随着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2个供试的薄皮甜瓜品种的生理也发生了改变,其中SOD、MDA和H2O2含量均随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POD活性和GSH含量在60 mg/L CdCl2处理时达到最大,而CAT活性和PRO含量在30 mg/L CdCl2处理时达到最大,其中X-T-G的生理生化指标高于IVF-28。综上可知,薄皮甜瓜品种X-T-G幼苗在镉胁迫下,幼苗对镉胁迫的耐受性高于IVF-28。
  • 宋慧, 黄芸萍, 臧全宇, 张凌霄, 张香琴
    甜瓜两叶一心期是幼苗植株对低温弱光敏感时期。明确该时期甜瓜不同叶位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相关性,可以为SPAD值无损预测甜瓜叶绿素含量、鉴定甜瓜耐低温弱光特性科学选择测量叶。以甜瓜自交系P148两叶一心期幼苗为试材,测量自下而上3片新叶(Y1、Y2和Y3) 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利用SPSS 13.0软件One-Way-ANOVA程序和Correlation程序,分析甜瓜两叶一心期3片新叶叶绿素a、b和a+b含量的变化规律和与SPAD值的相关性;最后使用Regression程序,选择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系数最大的叶位,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回归方程,以此叶位作为甜瓜两叶一心时期利用SPAD值预测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叶。结果表明,甜瓜两叶一心期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叶位升高而增加,Y3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地高于Y1和Y2;3个叶位叶绿素含量与SPAD的相关性随着叶位升高而降低,Y1的Chla+b含量与SPAD值的相关性最高,建立回归方程:y(Chla+b)=0.032x(SPAD)-0.141,决定系数(R 2)=0.699;Y3的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无显著相关性。最终选择该时期第一片新叶作为利用SPAD值无损预测甜瓜叶绿素含量的测量叶,为批量筛选甜瓜耐低温弱光材料提供可操作方案。
  • 张志鹏, 李甜, 侯雷平, 孙胜, 邢国明
    以薄皮甜瓜品种清雅白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薄皮甜瓜从苗期开始施用4种不同浓度CO2后在伸蔓期对植株的光合及生长的影响,来揭示光合提高的初步机制,同时确定北方地区冬春季温室薄皮甜瓜栽培最适的CO2浓度,为薄皮甜瓜的冬春季设施内栽培的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甜瓜植株分别设(400±12)μmol/mol (CK)、(800±24)μmol/mol (T1)、(1 200±36)μmol/mol (T2)、(1 600±48)μmol/mol (T3)共4种CO2浓度,测定甜瓜植株伸蔓期干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T3处理相对于CK使植株鲜质量增加116.03%、地上部分鲜质量增加118.66%、干质量增加78.70%、干鲜比降低17.28%、根冠比减少50.12%、净光合速率提高221.55%、气孔导度提高208.85%、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提高429.74%、蒸腾速率提高394.49%、最大净光合速率提高71.52%、光饱和点提高64.07%、表观量子效率提高16.9%、光补偿点减少40.0%、RuBP的最大再生速率提高78.43%,PSⅡ实际量子产量提高44.3%,光化学淬灭qP、qL提高32.79%,43.14%,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提高41.1%;T1处理相对于CK使叶绿素a含量提高6.28%、Rubisco酶的最大催化速率提高52.8%和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VTPU)提高35.13%,Fo降低11.69%、Fo'降低14.09%、Fm降低16.01%、Fm'降低18.92%、Ft降低22.03%。因此得出,CO2施肥可以有效提高植株生长,提高光合作用、电子传递效率,提高光饱和点、CO2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增大植物的生物产量,综合来说,T3((1 600±48)μmol/mol)处理效果最显著。光合作用提高的原因在低浓度是由于叶绿素含量的提高、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提高的结果,高浓度主要是由于PSⅡ实际量子产量、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光化学淬灭提高的结果。
  • 张瑾, 金乌云, 陈莹莹, 范云飞, 郝金凤, 哈斯阿古拉
    油菜素内酯是调节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植物激素,DWF1是油菜素内酯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合成酶之一。为了研究油菜素内酯合成酶基因DWF1在甜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从甜瓜中克隆得到CmDWF1基因,并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甜瓜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mDWF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片段长为1 701 bp,编码566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质量为66.115 11 ku,理论等电点为6.96,不稳定指数为48.18,总平均亲水性为-0.402,属于亲水性蛋白。CmDWF1蛋白含有FAD-binding-4结构域,推测其具有FAD氧化还原酶特性。该蛋白信号肽序列,在细胞质中的定位系数为9,推测其主要在细胞质中分布。二级结构预测显示,CmDWF1蛋白中α-螺旋的含量相对较高,为37.8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mDWF1蛋白与黄瓜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甜瓜的根、茎及叶中均有表达,但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并且在甜瓜果实授粉后25 d内表达量有明显的上升,35~45 d内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由以上结果可知,CmDWF1基因可能参与甜瓜油菜素内酯的合成,并进一步调节甜瓜的生长发育。
  • 郭呈宇, 柳俊, 李园磊, 安睿, 李星岩, 哈斯阿古拉
    为获得与甜瓜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选择与乙烯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的4个基因家族HB(Homeobox)、RIN(Ripening inhibitor)、ETR(Ethylene receptor)、CTR(Constitutive triple reaction),对甜瓜全基因组鉴定,分别获得CmHB家族成员17个、CmRIN家族成员21个、CmETR家族成员3个和CmCTR家族成员20个,通过序列比对和基序分析验证了家族成员鉴定的可靠性。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4个基因家族各成员在甜瓜品种河套蜜瓜原种和转反义CmACO1基因的河套蜜瓜品系M9生长期和成熟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发现河套蜜瓜原种中13个基因在2个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CmHB3、CmHB11生长期的表达量是成熟期的42,9倍,而CmHB4成熟期的表达量是生长期的27倍,其表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在M9品系中,12个基因在2个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mHB3、CmHB11生长期的表达量是成熟期的6,3倍,而CmHB4成熟期的表达量是生长期的41倍,其表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在生长期,CmHB3、CmHB11的表达量在2个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CmRIN14、CmRIN15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成熟期,CmHB3的表达量在2个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CmRIN14、CmRIN15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还发现CmRIN14、CmRIN15在2个材料间的表达模式相反,表明其表达模式受CmACO1表达水平的影响。
  • 张学军, 杨永, 李寐华, 杨俊涛, 伊鸿平
    为了研究甜瓜抗霜霉病资源T115抗性遗传规律,找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以抗病资源T115和感病哈密瓜农家品种SP红心脆、F1、BCr、BCs、F2为材料,苗期接种甜瓜霜霉病进行抗性鉴定,基于ICuGI已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应用集团分离法和1 090对甜瓜SSR引物进行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T115对霜霉病的抗性属显性单基因控制,引物DM0073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片段大小为120 bp,与抗病基因遗传连锁距离为3.6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在LG1上。DM0073可作为甜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的分子标记。
  • 张学军, 杨俊涛, 李寐华, 杨永, 伊鸿平
    Baidu(2)
    为了研究野生甜瓜PI414723抗性遗传规律,找到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抗病基因进行定位。以野生甜瓜PI414723和新疆哈密瓜农家品种卡拉克赛为材料构建BCr、BCs和F2,苗期接种甜瓜霜霉病进行抗性鉴定、统计分析,基于ICuGI已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应用集团分离法和1 090对甜瓜SSR引物进行连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I414723对霜霉病的抗性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引物DM0231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与抗病基因表现连锁关系,该多态性片段大小为226 bp,遗传连锁距离为2.67 cM,并将抗病基因定位在LG9上。DM0231可作为甜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的分子标记,也为进一步对抗霜霉病基因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 王晋, 尤佳, 王溪桥, 文朝慧, 王军平
    为实现对甜瓜品种快速准确鉴定,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甜瓜品种及其亲本共18份材料构建指纹图谱.通过利用50对多态性好的甜瓜SSR引物,经扩增电泳分析得到C17、C21、C30共3对引物,可用于构建18份材料的指纹图谱,实现了对这些材料的分子鉴定.另外利用C21引物对材料M324的杂种品种进行纯度鉴定,结果纯度为89%,与田间性状统计结果90%相符.
  • 邹立飞, 邹雨坤, 李光义, 徐林, 侯宪文, 李勤奋
    Baidu(2)
    为了找出甜瓜枯萎病拮抗菌F1 的最佳发酵条件,应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确定无机盐含量、温度、豆饼粉含量是影响F1菌株有效活菌数的主要影响因子.经最陡爬坡实验、响应面优化,建立数学模型且通过模型得到最优发酵条件,当接菌量为4%、初始pH值为7、摇床转速为200 r/min、玉米粉含量为30 g/L、豆饼粉含量为17.92 g/L、MgSO4 0.604 g/L、NaH2PO4 1.51 g/L、CaCl2·2H2O 0.302 g/L、K2HPO4 1.51 g/L、培养温度为30.0 ℃时,有效活菌数为1.507×109 cfu/mL.验证试验显示真实值为预测值的101.0%,说明该模型可用于指导F1在实际生产中发酵条件的优化.
  • 郝金凤, 荆培培, 张丽, 哈斯阿古拉
    Baidu(3)
    为探讨甜瓜的遗传转化技术,以甜瓜品种河套蜜瓜腋芽生长点做外植体,利用庆大霉素基因作为筛选基因,对影响农杆菌转化的菌液浓度、转化时间、共培养时间进行了正交试验。通过优化转化条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甜瓜腋芽生长点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采用培养20 d的无菌苗,以腋芽作为外植体,预培养1 d;用OD600=0.7的菌液转化10 min后,黑暗中共培养2 d,然后用40 mg/L庆大霉素进行筛选;移栽后在叶片上喷洒20 mg/L庆大霉素筛选转基因植株,效果最好。通过对庆大霉素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初步验证外源基因已经整合进甜瓜基因组,转化率达到76%,幼苗移栽成活率为76.3%。
  • 梁莉, 李荣富, 张来生, 李登云, 王军义, 鄂志强
    Baidu(16)
    文章概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日光温室厚皮甜瓜栽培品种、育苗、整地、施基肥、定植、定植后管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栽培技术。
  • 李秀秀, 王春田, 吕敬刚, 薛毅柳, 井立军
    利用网纹甜瓜和哈密瓜类型材料杂交,经6~7代系谱选择,选育出了3个网纹甜瓜新品系,并对其稳定性、抗病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1、品系2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品系1对白粉病呈HR抗性,品系2呈R抗性,品系3呈MR抗性;品系1和品系3单果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正向效应(GCA值分别为0.02和0.09),品系2的网纹一般配合力高(GCA值为0.16),品系3的单果重、果肉厚、糖含量均呈正向效应。
  • 王美荣, 许勇, 詹永乐, 郭绍贵, 任毅, 宫国义, 张海英
    Baidu(16)
    为明确供试甜瓜育种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信息,利用23对SSR引物对39份甜瓜育种材料(双亲、F1)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共检测到71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等位变异数3.087个、Shannon-Weaver指数为0.893。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供试育种材料分为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两大类群。群体结构分析还阐明了各育种材料的遗传组成,84.62%的育种材料血缘相对比较单一,15.38%的育种材料拥有混合来源。研究结果为亲本选配、优良育种材料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 张红, 贺超兴, 王怀松, 张志斌, 张显, 伊鸿平, 吴明珠
    通过不同类型温室春、秋茬甜瓜栽培, 基于有效积温、日温差积与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建立了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及糖酸比及有效积温与日温差积的模拟模型。结果表明, 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及糖酸比均随有效积温与日温差累积的增加呈logistic曲线函数变化, 但不同栽培茬口函数模型的常数项有差异, 它与日温差累积呈线性关系。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甜瓜果实蔗糖、柠檬酸积累过程与糖酸比变化, 可精确预测甜瓜果实的成熟特性, 因而在确定甜瓜优质采收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白戈, 王志民, 李秀秀
    对甜瓜F2群体的性状遗传进行分析,利用J28-1-4-2(H)-2-2-1和DC-4-1-7-2-1-4-1-1-1杂交得到203个F2个体,2007年对节间长、叶长、叶宽等9个性状进行调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全子集法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节间长性状外,其他性状都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节间长性状呈双峰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不同。所有测量的性状都与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节间长度对于果重的直接影响比较小,节间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主要是由其他性状间接造成的,所以说明节间性状不会影响产量。为甜瓜短节间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宋慧, 臧全宇, 闫立英, 梁敏, 朱世华, 王毓洪
    分别以相同类型甜瓜品种东方蜜1号、雪里红和翠蜜为对照,对甬甜4号和甬甜5号甜瓜进行RAPD指纹图谱构建。在筛选的30个RAPD引物中,4个引物S304、S307、S327和S334稳定扩增出5个多态性位点,以操作简单的RAPD分子标记构建的指纹图谱,图谱出现概率为1/15120,能够有效区分5份材料,起到品种鉴定与保护作用。并在最后讨论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的可靠性。
  • 文乐欣, 周莉, 刘翔, 刘莉, 佘建华
    Baidu(21)
    对9个不同变种及类型的370份甜瓜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反映果实大小、种子大小、植株生长期和果实发育期的性状呈高度极显著正相关,表现果实成熟特性的脱落和黄化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370份甜瓜育种材料在果实发育期、果实性状及种子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PC1,PC2和PC3对甜瓜变异性的累计贡献率达50.2%,通过PC1和PC2分别能将生态学上的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类型以及具有显著脱落和黄化现象的类型区分开来;另外,未定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变种的广泛交叉重叠,表明现代育种资源多为不同变种或类型间相互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来。多变量分析结果为甜瓜育种提供了参考。
  • 李萌, 张爱华, 白雪飞, 王翠霞, 段会军
    Baidu(11)
    对甜瓜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axanthin epoxidase)进行电子克隆及功能预测。根据基因同源同功原理,利用基于GengBank的EST数据库和CAP3在线软件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克隆甜瓜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基因得到序列ZE,再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ZE的cDNA序列长2 32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657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2.4 kDa,具有一个由56个氨基酸组成的FHA结构域(553~608)。该蛋白是一个亲水性稳定蛋白,参与叶黄素循环,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反应。
  • 李媛媛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伊丽莎白厚皮甜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坐果数对厚皮甜瓜叶片衰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株坐果数增多,厚皮甜瓜功能叶片衰老加快,表现为:叶片可溶性蛋白质(Pr)和叶绿素(Chl)含量迅速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快速上升;坐果数增多导致植株叶面积减小,侧枝抽生困难,而比叶重及单位叶面积负荷量增加,单位源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果实中的分配量大增,最终提高单株产量,但单果重偏低。综合分析结果揭示,早熟小果型厚皮甜瓜前茬坐2果较为合适。
  • 谭明明, 贺忠群, 郑万刚
    Baidu(10)
    为探索嫁接对铜胁迫下甜瓜幼苗光合特性与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选择了南瓜京欣砧三号为砧木,薄皮甜瓜IVF09与厚皮甜瓜IVF117 为接穗,以自根苗为对照,采用基质栽培法研究了铜胁迫下甜瓜嫁接苗和自根苗的光合特性与矿质元素吸收。结果表明:在铜胁迫条件下,甜瓜幼苗生物量下降、光合作用受抑制、矿质元素吸收平衡破坏。但在同一胁迫条件下,嫁接苗的生物量大于自根苗,光合色素含量高于自根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显著大于自根苗,气孔限制值(Ls)小于自根苗;嫁接改善了矿质元素吸收,有效增加K、P、Na等的含量,减少Cu含量,IVF09嫁接苗叶片Cu含量在800 μmol/L Cu2+胁迫下显著低于自根苗,仅为自根苗的70.11%;而IVF117在400 μmol/L Cu2+胁迫下Cu含量显著低于自根苗,为自根苗的86.61%。因此,嫁接减弱了铜胁迫对甜瓜幼苗光合特性与矿质元素吸收的抑制作用,缓解了铜胁迫对甜瓜幼苗的毒害作用。
  • 高美玲, 袁成志, 栾非时
    以美国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中国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杂交所得的包括18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试验材料,通过RIL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在不同季节研究第一雌花节位(NFF)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春季性状遗传受2对重叠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8)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9.1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83%;秋季受2对互补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_1_7)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1.94%,多基因遗传率分36.77%。甜瓜第一雌花节位受2对主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变异的影响。
  • 王建设, 陈杭
    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在空调温室初步鉴定了8份甜瓜一代杂种品种和12份甜瓜地方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8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在12份地方品种资源中,1份资源宁夏厚皮甜瓜免疫白粉病;1份资源河套密瓜存在免疫株系和感病株系;而其它均感病。这说明地方品种群体蕴藏着对改良甜瓜品种抗病性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
  • 魏育国, 蒋菊芳
    氟乐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染色体加倍功效的除草剂。该试验通过氟乐灵溶液处理刚刚发芽的甜瓜种子诱导四倍体,在室温条件下对甜瓜品种黄河蜜三号,以200,400,600倍浓度的氟乐灵溶液处理甜瓜种子4,6,8h进行四倍体诱导试验,发现氟乐灵处理的根尖有明显的加粗现象。通过镜检,染色体计数法测定诱导率[1],结果表明,浓度为400倍的氟乐灵溶液处理露白的甜瓜种子8h所获得的加倍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32.2%。试验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甜瓜种子可以成为获得四倍体甜瓜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对其他作物的多倍体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赵宏儒, 刘建英, 张彦萍, 马丽萍
    基质无土栽培技术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质,不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机固态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产品优质等特点。
  • 李廷华, 周素英, 庞万福, 侯庆秋, 吉建斌, 樊惠超, 栗明, 刘晨, 郑晓英, 刘梦群, 董文志, 王国强, 孟宪利
    1997~1998年对温室甜瓜施用CO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壤质土壤上,温室甜瓜施用CO2后主茎增粗,抗病力增强,促进生长,成熟提早2~4 d,甜度提高2.3度。产量增加25%~77.8%。
  • 王掌军, 王建设, 刘玲, 刘生祥, 陈素生, 许勇, 王永健
    以小卫星DNA YNZ22核心序列为引物,甜瓜DNA为模板,在甜瓜上研究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优化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5种主要成分Taq 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U,2.5mmol/L,0.5mmol/L,30ng,5mmol/L。在优化的DAMD-PCR反应体系下,利用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构建了直接扩增小卫星DNA(DAMD)的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引物在28个甜瓜品种上共扩增出13位点,其中9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9%,可一次性从28个甜瓜品种中鉴别出其中的21个,鉴别率高达75%。
  • 吴多三, 计惠娟, 李文田
    Baidu(8)
    1986—1987年用长效氮肥CDU对伊利莎白甜瓜进行施肥试验,其增产效果显著,在砂壤质土壤上,一次亩施折合纯氮12公斤的CDU作基肥,比施用等氮量尿素增产10-17%,前期瓜产量提高80%以上,经济效益良好.同时研究确认CDU有抑制土壤真菌,促进放线菌、细菌和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增加,有利于作物的健壮生长.
  • 王振英, 彭永康, 陈力军, 李东明, 胡悦
    0~4℃低温处理华兰氏甜瓜幼苗后,生长受抑,并在低温处理至第8天死亡;低温对扁豆幼苗生长虽也有明显影响,但幼苗生长尚未停止,只是变慢,在低温处理第24天死亡。检测华兰氏和扁豆幼苗期三种组织内ATPasc、COD和POD同工酶发现,华兰氏幼苗组织中三种酶的同工酶均产生变化,而扁豆中只有POD有谱带减少或活性变弱的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华兰氏和扁豆两种作物幼苗生长受抑与其组织内同工酶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 刘卫群, 韩锦峰, 彭文博, 林秋萍
    本文研究了外源多胺对在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体内DNA、RNA、可溶性蛋白质、超氧物歧化酶(SOD)及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胺处理的甜瓜幼苗在低温(2±;1℃)下处理10h后,RNA和DNA含量明显增多,蛋白质的图谱发生显著变化,SOD活性增强,细胞膜的破损渗漏较少,尤以0.4mmol的腐胺处理最为显著。多胺与核酸的相互作用调节了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与膜的相互作用增强了机体的抗冷性。
  • 谭学文, 刘增鑫
    Baidu(9)
    在DFT栽培条件下,从定植到收获,甜瓜日平均吸收营养液0.41L,定果后10天内出现吸收峰值(1.13L/株),收获前仍维持较高水平。不同生长时期内,甜瓜对钾、钙、镁、磷的吸收变化与甜瓜对营养液的吸收变化基本相似,营养生长时期,吸收量较少,授粉后吸收量急剧增加,在定果后10天内出现吸收峰值,此后急剧减少,但甜瓜对钾的吸收峰值超前一周出现。根据甜瓜对主要大量元素的实际吸收浓度,可以推算甜瓜合适的营养液配方。
  • 谭学文, 刘增鑫
    Baidu(10)
    在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大棚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甜瓜营养液浓度三段管理(定植-授粉2.0mS/cm,授粉-网发生2.5mS/cm,网发生一收获3.0mS/cm)能促进甜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营养液浓度增加,甜瓜叶片中磷、钾含量和钾/(钙+镁)比率提高,但镁含量降低。试验还表明,不同品种甜瓜对营养液浓度具有相同的适应性。
  • 刘莉, 柿原文香, 加藤正弘
    为改进甜瓜货架期,利用成熟果实乙烯释放量及变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的3个甜瓜变种为亲本,配制了皇后×9-8(非跃变类型材料间)和皇后×Charentais(非跃变类型与跃变类型材料间)两个组合,对各组合F1,F2及回交世代BC果实中乙烯的生成变化及果实脱落性、外果皮迅速黄化等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乙烯生成量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在皇后×Charentais组合的F1中,内源乙烯含量在采收1d后表现出急剧升高,同时伴随着外果皮迅速黄化及果柄脱落的发生,根据这些性状在F2及分别与父母本回交世代中的不同分离比率指出,乙烯的跃变类型、外果皮迅速黄化及果柄脱落在甜瓜果实中为显性遗传。
  • 王冰林, 李媛媛, 何启伟, 刘世琦, 焦自高, 李芳贤
    以日光温室栽培的伊丽莎白和蜜世界厚皮甜瓜为试材,通过测定不同叶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了在叶片展开至衰亡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变化。结果表明,在叶龄7~21 d,SOD活性不断升高,之后短时下降,在叶龄28~35 d(伊丽莎白;蜜世界延续到42 d),酶活性迅速升高,随后急剧下降。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伊丽莎白、蜜世界CAT活性上升分别从7 d叶龄持续到21 d和28 d,之后不断降低;而POD活性上升则分别持续到49 d和56 d叶龄,随后大幅下降;MDA含量与POD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叶片衰老期间,中晚熟品种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早熟品种,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明显偏低。
  • 张屹东, 黄丹枫, 牛庆良, 左开井
    在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var。reticulatus Naud。)叶片中克隆了一个cDNA片段,片段长1330 bp。这段cDNA序列及由此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表明扩增的片段是编码K+通道MIRK(Melon Inward Rectifying K+Channel)基因的5'端。由此cDNA片段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个跨膜片段S1到S,其间有一个对离子选择性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序列结构GYGD(Gly-Tyr-Gly-Asp)。进化树分析显示MIRK属于KAT1亚家族,和在葡萄叶片中克隆的K+通道SIRK最相近。半定量RT-PCR试验表明,MIRK在甜瓜植株中根、茎、叶、花、果实等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主要在叶片和初期发育的果实中表达,在雌花和茎中也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MIRK在甜瓜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显示MIRK可能在甜瓜植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林多, 黄丹枫, 杨延杰, 董梅
    在设施基质栽培条件下,低浓度营养液不利于网纹甜瓜植株的生长;高浓度营养液使植株营养生长过旺,产量品质变劣。过高或过低浓度的营养液对网纹甜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由与叶肉细胞光合活性下降有关的非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的。为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最适营养液浓度的EC值为:定植-授粉1.40 mS/cm,授粉-网纹形成1.56 mS/cm,网纹形成-果实成熟2.63 mS/cm。在生产中,应按生育期分期施肥,定植-营养生长期N:K为1.05:1,座果期-采收为0.53:1。
  • 王建设, 孟淑春, 宋曙辉, 陈贵林, 孙振英, 李梅
    利用DAMD,ISSR和RAPD 3种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研究了作图亲本栽培甜瓜黄旦子与野生甜瓜PI1723间的多态性,结果表明,DAMD和ISSR揭示作图亲本间多态性的效率较高,而RAPD标记揭示作图亲本间多态性的效率较低,说明为了提高甜瓜作图效率,除了选择遗传差异相对较大杂交组合外,关键是选择高效揭示多态性的分子标记类型.
  • 王建设, 张立杰, 唐晓伟, 宋曙辉
    以长蔓品种状元和短蔓资源1A5与1A440为材料,分析了甜瓜短蔓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这两份短蔓资源均携带1对隐性短蔓基因,而且彼此间互为非等位基因.
  • 李秀秀, 吕敬刚, 薛毅柳, 井立军, 加藤正弘
    利用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对甜瓜的果形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遗传参数m,d,h分别为1.255 2,-0.227 9,-0.068 0,甜瓜的果形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且呈负向部分显性.由其世代方差估算果形指数的遗传力较高,广义遗传力为83.60%,狭义遗传力为65.9%,在育种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选择效果.
  • 王建设, 唐晓伟, 孟淑春, 宋曙辉, 陈贵林, 孙振英, 李梅
    Baidu(76)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对从国内外搜集的37份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鉴定出69份抗源,其中国外抗源品种有2份;国内种业市场或育种单位搜集的当前推广的品种只有10份抗白粉病;在所鉴定的133份中国薄皮甜瓜和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有6份甜瓜和1份菜瓜抗白粉病,表明中国甜瓜地方品种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抗源自交后代抗病株明显多于感病株,初步认为抗源基因的遗传可能表现为显性.
  • 王建设, 宋曙辉, 孟淑春, 陈贵林
    在空调温室,利用风媒接种方法研究了2个甜瓜品种PI41472和宁甜1号对北京的1个白粉病菌系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这2个品种对该菌系的抗性均由1对不完全显性抗病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这2个品种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同一基因或彼此间为等位基因.
  • 梁莉, 李荣富, 李堃, 都桂芳, 李玉莲
    通过对雄全同株类型薄皮甜瓜品种单性花转育的研究,表明单性花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转育F1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的分离,经卡方检测,分离比例符合1:1.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表现优良,通过自交,可选育出薄皮甜瓜单性花自交系,用于杂一代制种上.
  • 李秀秀, 吕敬刚, 彭冬秀, 赵宗武
    对甜瓜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材料间杂交后代及回交后代的花性型分离研究表明,F2群体中单性花性状呈现单显性基因控制的3∶1分离比例,证明供试材料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GG和AAGG。并运用RAPD技术,在F2群体中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对A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找到一个与A基因连锁的大小约为500bp的RAPD标记。
  • 李秀秀, 吕敬刚, 赵宗武, 刘莉, 彭冬秀
    为培育厚皮甜瓜单性花新品系, 以雌雄异花同株系和普通两性花系为亲本进行杂交, 杂交后代采用三条途径转育单性花近等基因系, 通过调查转育各世代及入选品系与不同生态类型材料配制的杂交组合中花性型的遗传分离情况, 检测分析雌雄异花同株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Mr分别与Mm, Ym, YF, F-Y配制的个杂交组合中, F2的花性型分离为:单性花:两性花=3:1;以Mm, Ym为轮回亲本的不同世代, 花性型分离为:单性花:两性花=1:1.推测为供试材料间性型的不同仅存在于a位点的基因型差异, 由等位基因A控制的单性花性状呈稳定的单显性基因遗传.用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育种材料作轮回亲本, 采用连续回交、最后自交分离选择, 以及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分离选择的方式, 培育出个单性花材料.
  • 王建设, 宋曙辉, 唐晓伟, 陈贵林
    Baidu(125)
    为了建立甜瓜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以杂交组合1A151/恒进红瓤酥的6个世代群体 P1,P2,F1,F2,BCr和BCs为材料,利用风媒接种方法和分群法,研究了抗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抗源1A151对白粉病菌的抗性由1对不完全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并寻找到了1个与抗病基因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RAPD-S329,其距离为6.81±1.67个遗传单位。
  • 林多, 黄丹枫, 杨延杰, 陈宁
    Baidu(52)
    目前已报道的甜瓜专用营养液配方中钾素水平差异较大, 影响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形成。为量化设施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钾素供给, 本试验在120, 240和360 mg/L三个钾素水平下, 对温室基质栽培网纹甜瓜的植株生长、矿质元素积累及氨基酸、香气物质等品质因子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营养液中240 mg/L的钾素水平可增强网纹甜瓜植株的生长势, 促进茎杆粗壮, 有利于矿质元素吸收, 但对叶面积无显著影响。钾素施用水平对网纹甜瓜的单瓜重无显著影响, 对营养风味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显著提高果肉内可溶性固形物、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及香气物质的含量。但钾素过量(360 mg/L)则会导致网纹甜瓜果实品质降低。生产实践中, 温室基质栽培网纹甜瓜营养液中的最适钾素水平应为240 mg/L, 此时植株对N, P, K, Ca, Mg的吸收比例为28∶5∶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