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白菜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白菜相关论文,涉及白菜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张帅宇, 常玉璀, 郝广华, 王彦华, 顾爱侠, 罗双霞, 马利松, 轩淑欣, 申书兴

    为了快速获得纯合稳定的抗根肿病大白菜DH系,为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基础材料,以5个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型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结合分子标记、形态观察和根肿菌人工接种对获得的小孢子再生植株进行了表型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个基因型均诱导出胚,出胚率变异在0.02~1.72个胚/蕾,3个基因型20aCR12、21aCR6、21aCR12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率分别为27.09%,1.45%,26.07%。抗性标记鉴定表明,与CRaCRbkato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获得的50个小孢子再生植株均扩增出了抗性条带。表型调查表明,50个小孢子株系生殖期基生叶片形状、颜色、抽薹早晚、育性等差异很大,自交获得的29DH系营养期株型、叶片性状及结球性状表现出多样性。抗性接种表明,11DH系对根肿菌4号和1号生理小种侵染病情指数均小于33.33,表现为抗病或耐病,其中2种菌侵染病情指数均小于5.0的高抗DH系有3份,分别为20aCR12-2320aCR12-2921aCR12-39。研究表明,单倍体培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鉴定可快速获得纯合的抗根肿病DH系。

  • 刘栓桃, 王树彬, 王荣花, 王立华, 李巧云, 张志刚, 赵智中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抽薹开花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光周期信号通过植物的光敏色素蛋白调控植物的抽薹开花,其中PHYB介导的信号网络对植物抽薹开花有重要的抑制作用。前期研究发现,大白菜耐抽薹材料06-247与易抽薹材料He102的PHYB基因启动子存在大片段插入/缺失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启动子突变对PHYB及其下游途径关键基因的影响,以耐抽臺材料06-247与极易抽臺材料He102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信息法分析了大白菜基因组中光敏色素基因的冗余特点,发现大白菜基因组包含6个光敏色素基因,其中PHYA有2个拷贝,PHYBPHYCPHYDPHYE都仅有1个拷贝。进一步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筛选出了PHYB的特异序列、设计了抗原决定簇并制备了抗大白菜PHYB的特异抗体,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了06-247与He102中PHYB的相对含量,同时比较了PHYB下游光周期通路关键调控基因CCA1FLCCOFT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启动子突变造成PHYB在06-247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进而造成PHY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下游调控基因CCA1FLCCOFT均在06-247中高水平表达,这对06-247的耐抽薹特性有重要影响。

  • 侯瑞泽, 侯玉翔, 许小勇, 李璿, 李梅兰

    CYP79B2是拟南芥中调控生长素合成的有关基因,通过克隆普通白菜CYP79B2的同源基因BrcCYP79B2-1,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及时期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对普通白菜春化开花的调控作用机理,旨在为后续普通白菜生长素编码基因的功能验证奠定理论基础。通过qRT-PCR方法从普通白菜中克隆到CYP79B2的同源基因,命名为BrcCYP79B2-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方法分析其在普通白菜中不同组织和生育期的表达量。结果表明,BrcCYP79B2-1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1 623 bp,编码540个氨基酸;对其蛋白质的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0.849 73 ku,理论等电点为8.71。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BrcCYP79B2-1在十字花科植物中高度保守,且与芜菁同源性最高,达99.52%;采用qRT-PCR分析普通白菜不同器官的表达量发现,BrcCYP79B2-1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叶中次之,而在花蕾中的表达量最低;分析幼苗在低温处理0,10,15,16 d的表达发现,BrcCYP79B2-1在低温处理第10天,即营养生长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而在花芽分化期的表达量有所降低,说明该基因的表达与低温春化有关,可以影响花芽分化。

  • 马杰, 孙向阳, 索琳娜, 王磊, 孙娜, 许宁, 李佳

    为探讨沸石及钙镁基膨润土对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镉的钝化效果以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剂量下(沸石:0.5%,1.0%,2.0%;钙镁基膨润土:0.2%,0.3%,0.4%,0.5%,0.6%,0.8%)2种改良剂对北方石灰性镉污染土壤的pH值、有效镉含量,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不同剂量沸石会提升土壤pH值,随着沸石施用剂量的增加,土壤有效镉含量、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小白菜发芽率逐步上升,但各沸石处理对试验中测定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施用钙镁基膨润土会显著提高土壤pH值(0.70~1.07)、降低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63.83%~93.62%),不同程度地提高小白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5.56%~29.22%)和叶绿素含量(5.42%~11.72%),施用较高剂量(≥ 0.4%)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含量,但小白菜发芽率会显著降低,抑制种子萌发。研究表明,较沸石而言,钙镁基膨润土更适合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镉的钝化;通过施用钙镁基膨润土可以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效镉含量及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但施用量需严格把控,避免影响小白菜的萌发而造成减产;综合质量和产量因素分析,当添加剂量为0.3%时,钙镁基膨润土可以在有效减少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的同时,增加小白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

  • 赵泓凯, 张潇屹, 曾慧云, 邓婧涵, 陈晓峰, 宋丽芬
    旨为研究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效果以及不结球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其对传统化肥的替代效果。以不结球白菜植株为试验对象,采用多因素单水平方法:研究只施加基肥(CK)、基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1)、基肥+常规施肥(T2)、基肥+常规施肥+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T3)4种处理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T2、T3处理均可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产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可溶性糖以及植株根系活力,其中3个处理各指标分别提升了11.5%~27.9%,9.8%~22.7%,7.8%~16.3%,12.4%~24.8%;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使试验土壤的pH值、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9%,5.3%,2.1%,18.42%,7.32%,29.89%,33.97%,而土壤容重却下降了9.5%。结果表明,Phyto-CatTM土壤调理剂对不结球白菜的生理特性及土壤性状改良效果明显。在不施化肥的条件下,其在修复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方面作用明显,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替代化肥施用,为农业无公害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张红, 徐莹莉, 王超楠, 黄志银, 范伟强, 李梅, 张斌
    为开发青麻叶大白菜中抗干烧心病连锁紧密的分子标记,加速优质抗干烧心病品种的培育。以优良的青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H227和白麻叶高代自交系材料G83同步构建了200份F2及100份BC1F1群体作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离体叶片扦插法对群体的抗感表型进行多次鉴定并统计分析了青麻叶大白菜中干烧心病的遗传规律,同时结合BSA法利用软件JoinMap 4.0和Mapchart对干烧心抗病基因进行初步定位及标记开发。结果发现,由干烧心病抗感差异显著的亲本所构建的F2群体和BC1F1群体病情分级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抗性遗传规律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基于大白菜基因组数据库的序列信息和所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被定位于A07染色体上,并设计得到1个与抗干烧心病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BrIDCRT07。该分子标记介于BrID10343和BrID10349之间,与BrID10343的遗传距离为0.13 cM,与BrID10349的遗传距离为0.78 cM。经验证该标记在F2群体的吻合率达86.8%,BC1F1群体吻合率达94.9%,可作为今后大白菜抗干烧心资源的辅助筛选标记。
  • 茹淑华, 侯利敏, 赵欧亚, 孙世友, 张国印, 王凌, 刘蕾
    为探讨原位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采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钝化剂种类和添加比例对土壤Cd钝化效果和小白菜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活性炭、石灰和磷矿粉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所有添加活性炭、石灰和磷矿粉的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添加5%的活性炭、4%的石灰和5%的磷矿粉3个处理土壤钝化效果均最佳,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25.20%,49.50%,40.09%,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下降65.13%,54.64%,67.56%。随着鸡粪和沸石粉添加比例的升高,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则均呈下降趋势,鸡粪添加比例为2%土壤Cd钝化效果最佳,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65.64%。沸石粉添加比例5%的处理效果最佳,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为44.46%。添加粉煤灰、玉米秸秆和菌渣对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影响较小或不明显。可见,不同钝化剂种类和添加比例土壤Cd钝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添加适量的磷矿粉、活性炭、石灰、鸡粪和沸石粉均具有很好或较好的Cd钝化效果。
  • 刘晓东, 李海山, 孟川, 王玉海, 吴芳, 牟金贵, 马俊贤, 王明秋
    针对目前甘蓝型油菜Pol CMS、新型萝卜胞质Ogu CMS、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鉴定过程中,存在必须从orf138orf222orf224 3种引物中选用2对引物进行分子标记互相验证鉴定的缺点。以开发快速鉴别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分子标记为目的,选取含有Pol CMS的CMS-AQ29和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CMS后36高的2个材料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引物orf222进行PCR扩增,经测序对比2种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核苷酸序列差异,确定主要差异区域为180~210 bp。通过orf222上游引物末端T/G碱基的错配,设计开发了快速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专用引物O-2,该引物可扩增出470 bp的核苷酸序列,而不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材料则不能扩增出核苷酸序列,具有能一次性快速鉴定出含有新型甘蓝型油菜CMS不育基因材料的特点。利用该引物对转育了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材料CMS-D571、CMS-D574及对应的保持系D571、D574分别进行了鉴定,证实雄性不育系CMS-D571、CMS-D574为转育了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的雄性不育系,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
  • 陈亚男, 吕晓惠, 丁谦, 郑晗, 杨宁, 宋晴晴, 王俊峰, 李景娟, 高建伟
    为明确大白菜主产区主推品种对氮素响应的特征及基因型差异,筛选氮高效大白菜种质资源,探讨大白菜氮效率及氮敏感度的评价指标,以我国栽培面积和生产供应数量最大的蔬菜作物大白菜为研究对象,以目前主产区主推的68份代表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于成熟期对开展度、株高、毛质量、外叶数、球质量、球高、球宽、球叶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中肋长、中肋宽、中肋厚、中心柱长和中心柱宽共15个在生产中关注的重要农艺性状及含氮量、氮农学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3个氮效率性状在2种氮素水平(正常供氮,N:270 kg/hm2;低氮,N:54 kg/hm2)进行了详细调查、计算和分析,对各性状在2种氮水平下的相对值进行了计算,并对大白菜氮效率类型和氮敏感度进行了评价和划分。结果表明,除外叶数和中心柱长之外,其他13个农艺性状在2种供氮水平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氮水平对大白菜重量性状的影响最大,对抽薹性相关的性状影响最小,大白菜的含氮量和氮农学利用效率在不同氮水平下也存在显著差异;各农艺性状在相同氮处理条件下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中心柱长在品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含氮量、氮农学利用效率和氮响应度也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氮响应度的变异系数最大;根据2种供氮水平下的产量,将供试大白菜品种分为4种氮效率类型,即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根据相对产量和氮响应度,将68份大白菜品种分为4种氮敏感型,即氮不敏感型、氮低度敏感型、氮中度敏感型和氮高度敏感型。综合2种评价标准,可更清楚了解不同大白菜品种的氮素响应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大白菜氮高效利用的分子机制及选育氮高效大白菜新品种奠定基础。
  • 苏建辉, 张乐强, 王汝颖, 王彦华, 张巍巍, 马聪, 轩淑欣, 申书兴
    为了利用基因标记对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进行鉴定,针对大白菜和结球甘蓝共线性基因序列差异位点设计引物,以大白菜85-1和结球甘蓝11-1为试材,进行了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并在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易位系自交后代及大白菜和结球甘蓝不同商品种间进行了可利用性鉴定。结果表明,根据大白菜和结球甘蓝263个共线性基因共设计特异引物171对,66对引物在大白菜和结球甘蓝间表现出多态性扩增,所占比例为38.60%。66个基因标记中,基于大白菜基因序列获得的2个和基于结球甘蓝基因序列获得的48个,可作为结球甘蓝相对大白菜特异的基因标记,并成功用于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AT1-41和AT1-47及AT1-47自交后代的鉴定。进一步利用这66个基因标记在4个大白菜和4个结球甘蓝商品种中进行了PCR扩增,有52个标记能将供试的大白菜品种和结球甘蓝品种完全鉴定出来,有11个标记在部分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结果为深入研究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外源基因的表达、调控、互作和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 王超楠, 张斌, 张红, 温娟娟, 王涛
    为了明确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G6所含抗病基因,开发连锁标记,以高感根肿病的大白菜高代自交系G4、高抗根肿病的大白菜高代自交系G6、G4和G6杂交得到的F1及F1自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人工接种、表型鉴定和遗传学分析,发现该抗病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进一步扩大F2群体数量对根肿病抗性基因的初定位,筛选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JoinMap 4.0软件对多态性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获得了5个与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连锁的InDel标记,其中最近的两侧标记为BrID10727和BrID10867,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6,2.5 cM,抗病基因定位在大白菜染色体A08上。此外,经验证发现基于Crr1基因序列新开发的多态性标记BrID10381不在新定位抗根肿基因初定位区间内,因此,可以推断新定位抗根肿基因位点与Crr1并非同一位点,且标记BrID10381可以用于Crr1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温娟娟, 王超楠, 华德平, 张红, 徐营莉, 张斌
    为了明确主栽的大白菜以及大白菜育种材料与根肿菌生理小种之间的抗性关系,以现有4,7,10和11号生理小种为菌源,用注射法进行接种,对25份供试大白菜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供试材料中所含的根肿病抗性位点。结果表明:供试大白菜中,山地王2号等8份试材对4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抗病,德高CR117等7份试材对4个生理小种都表现感病,C1等4份试材对2个生理小种感病,华抗301等6份试材只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所有试材均含有Crr1抗病位点,德高CR117等11份试材含有Crr2抗病位点,仅在京春CR3中检测到Crr3抗病位点,除德高CR铁甲1号和大地CR118外,其他试材中均检测到了CRk抗病位点,有21,16份试材中分别检测到抗病位点CRaCRb,而CRc抗病位点仅在星光和CR75中存在。总之,不同大白菜材料对同一生理小种抗性反应不同,同一个材料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不同;所有生理小种中4号生理小种最强,其次为7号生理小种;大白菜材料抗病位点多一定抗病性强;Crr1抗病位点对材料抗性影响不大。
  • 崔菲菲, 孟川, 王彦华, 赵建军, 陈雪平, 申书兴, 顾爱侠
    为了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大白菜基因表达的准确性,选取添加结球甘蓝4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营养生长阶段的幼苗期、莲座期、包心期、结球期的叶片和不同大小花蕾,及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和生长素抑制剂(2,3,5-triiodobenzoic acid,TIBA)处理后的叶片为材料,运用geNorm和NormFinder这2种分析方法,对AprBcTIP41U34559EF1αTUB4CYPDNAJHISTUA5UKN1SKIP16CACACTINACTIN-1ACTIN-2GAPDHUBC30UBQPPRPP2AMDH共21个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的材料,以及在不同激素处理条件下,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qRT-PCR最适内参基因各不相同。在营养生长阶段(从幼苗到结球),内参基因UKN1TUB4表达最为稳定。在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包心期利用生长素IAA处理后,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BcTIP41ACTIN;生长素抑制剂TIBA处理后,最稳定的内参基因为UKN1BcTIP41。在花发育的6个等级大小花蕾中,发现DNAJ、ACTINPP2A最为稳定。研究结果为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基因表达量的精确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芸薹属其他植物不同发育时期及激素处理对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徐万强, 孙世友, 侯利敏, 茹淑华, 张国印, 王凌
    Baidu(1)
    为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有机、无机钝化剂及组合对小白菜的生长、土壤重金属Pb和Cd有效性及小白菜体内Pb和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钝化剂组合对小白菜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以加入鸡粪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对照(不添加任何钝化剂)相比,所有钝化剂组合处理均明显降低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其中活性炭+磷矿粉组合效果最好,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80.60%和49.21%;其次是鸡粪+磷矿粉组合,土壤有效态Pb和Cd含量分别降低76.16%和36.78%。与对照相比,所有钝化剂组合处理小白菜地上部Pb和Cd含量均明显降低。鸡粪+磷矿粉组合小白菜地上部Pb含量降低79.37%,效果最明显;其次是活性炭+磷矿粉组合处理。活性炭+磷矿粉组合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低56.55%,效果最明显;其次是鸡粪+磷矿粉组合处理。可见,在轻度Pb和Cd复合污染土壤上,施用有机无机钝化剂活性炭+磷矿粉组合或鸡粪+磷矿粉组合均是一种高效且环境友好的钝化手段。
  • 张德双, 赵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于拴仓, 汪维红, 苏同兵, 卢桂香
    为拓宽新的紫色材料资源,选育出属于中国的紫色大白菜品种,以新型紫色材料15NG28及其杂交F1、回交一代BC1F1、自交后代等为材料,研究其植物学性状、叶片的花青苷分布、基因组倍性和染色体数、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等。结果表明,紫色材料15NG28与大白菜可以进行常规杂交,并获得F1种子,F1植株叶片颜色表现为紫色和绿色2类。在幼苗期和成株期,15NG28与紫色F1植株子叶和真叶的正反面、叶脉均表现为紫色,紫色F1叶柄正反面也表现为深紫色,但15NG28叶柄的正面为紫色,反面为绿色。同时,F1植株的基因组倍性和染色体数也不同,倍性表现为3n、4n和6n等,染色体数为24,28,36条等。其中16M-170-21叶片性状偏向于芥菜型,自交结实性好,自交后代植株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性状,而16M-170-22叶片性状偏向于白菜型,在其BC1F1中31株全部表现为白菜性状,紫色与绿色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4:17,且14株紫色植株的自交结实性状好。紫色与绿色植株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紫色植株的类黄酮、黄酮、黄酮醇和花青素合成途径的12个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上调,其中2个结构基因无色花青素双加氧酶Bra013652LDOX)和二氢黄酮醇还原酶Bra027457DFR)表达量在紫色植株中最高,该结论不同于在紫色白菜中已报道的R2R3-MYB转录因子c3563g1i2。因此,初步认为15NG28及其后代可能为新的紫色大白菜资源,15NG28可能来源于芥菜。
  • 王涛, 王超楠, 张红, 温娟娟, 张斌
    Baidu(3)
    快速高效的DNA提取是作物大规模分子育种的关键一步。旨为构建一种快速提取大白菜基因组DNA的方法,以大白菜叶片为试验材料,比较了CTAB法、二步CTAB法以及4种碱裂解法提取DNA的质量,分析了不同方法提取的DNA为模板的PCR扩增效果,还对不同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进行了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法在抗根肿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CTAB法和3种碱裂解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的PCR扩增产物,都可以通过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清晰的条带。其中碱裂解法Ⅲ,不仅提取质量好,而且提取过程简单、快速,能够满足大白菜高通量DNA提取的需要,提取的DNA在4℃和-20℃的条件下保存,将保存至30 d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仍然可以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到清晰的条带,说明这种方法保存时间较长,经验证,该方法在抗根肿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效果也较好。碱裂解法Ⅲ显著提高了大白菜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的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大白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张红, 张斌, 闻凤英, 刘晓晖, 王超楠, 李梅, 黄志银
    为探究根肿病抗病遗传规律,采用根肿病抗性差异的材料G57和G70,构建了包含50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通过对父母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人工接种表型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材料中的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为进一步定位试验材料中的抗病基因,利用678个分子标记对双亲、F1及F2群体进行了筛选验证,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KBRH129J18和TCR02-F。并基于2个连锁标记,开发设计了更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最终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5对SSR分子标记,分别为Bra0345-1、Bra0235-2、Bra0235-1、Bra19317、Bra019392。其与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依次为2.4,2.4,2.4,2.5,3.3 cM。开发设计的多态性标记经验证在大白菜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金秀卿, 张斌, 李梅, 闻凤英, 刘晓晖, 王超楠, 黄志银
    对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明确其抗性遗传规律,并完成抗性基因的QTL定位分析,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与抗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显著不同的青麻叶类型高代自交系黑227(抗干烧心病)和包头型高代自交系B120(感干烧心病)作为材料,将得到的杂种F1进行小孢子培养得到DH群体,将亲本和F1及DH群体种植于日光温室,根据田间干烧心病发病程度进行分级,进而得出病情指数,并结合已构建的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利用MapQTL 5.0软件对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试材所含有的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基因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共检测到2个与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基因连锁的InDel分子标记BrID10343和BrID10349,这2个标记均位于Chr.7,其间的遗传距离为1.031 cM,遗传贡献率均达到40%以上。InDel分子标记BrID10343和BrID10349与大白菜干烧心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结果为抗性基因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及MAS抗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 袁金海, 刘自刚, 孙万仓, 曾秀存, 马骊, 方园, 刘海卿, 郭仁迪, 王治江, 陈奇, 王凯音, 刘林波
    Baidu(3)
    为了研究质外体蛋白在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的作用机理,以陇油7号五叶期叶片为试材,采用2种不同提取液(提取液A:0.1 mol/L pH值=7.6 Tris-HCl、0.2 mol/L KCl、1 mmol/L PMSF,提取液B:0.05 mol/L pH值=7.6 Tris-HCl、0.01 mol/L EDTA-Na2、0.02 mol/L Vc、1 mmol/L PMSF)进行质外体蛋白提取效果比较。结果表明:提取液A的蛋白提取率达到了(0.073±0.004 6) mg/g,比提取液B提高了42.88%;经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检测,提取液A提取的蛋白质污染率较提取液B低0.91%;双向电泳第一向等电聚焦IEF中,提取液A提取的蛋白质不仅除盐时间较提取液B短4.5 h,且获得的凝胶图谱清晰;通过丰度计算,得到陇油7号低温胁迫(4℃,48 h)后具有显著差异的蛋白点339个,其中表达量变化在2倍以上的蛋白点为46个,包括上调表达蛋白点18个,下调表达蛋白点21个,特异性表达蛋白点7个,推测这些差异蛋白点可能与低温胁迫有关。对特异表达的7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得到与低温胁迫相关的蛋白,为白菜型冬油菜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抗寒相关分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理论。
  • 魏利洁, 苏建辉, 轩淑欣, 王彦华, 申书兴, 赵建军
    目的序列长片段PCR产物可作为FISH技术的有效探针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然而,传统PCR技术对于5 kb以上的长片段进行有效扩增很难。合适的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是进行长片段PCR有效扩增的必要前提。为了获得目的序列长片段PCR产物以用于FISH研究,根据大白菜A03染色体顶端无重复序列区段设计了80对长片段PCR引物,从基因组DNA模板质量、dNTPs浓度以及退火温度和延伸时间方面对PCR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试验证明,选用幼苗嫩叶的基因组DNA和LA Taq DNA聚合酶可以提高长片段PCR引物的扩增质量和扩增效率;确定了适合5~15 kb长片段PCR的反应体系为20 μL:50 ng/μL模板DNA 2 μL,2.5 mmol/L dNTPs 1.6 μL,10 μmol/μL正反引物各1 μL,10×LA PCR Buffer Ⅱ(含Mg2+)2 μL,5 U/μL LA Taq酶0.2 μL;反应条件为98℃变性15 s;58~64℃退火10 s,68℃延伸5 min,35个循环;68℃延伸10 min,4℃保存。在大白菜基因组中成功获得了60对5~15 kb的扩增片段。为在大白菜粗线期染色体上开展长片段PCR-FISH技术研究及在近缘种间开展比较染色体涂染揭示进化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 朱焕焕, 靳颖玲, 张明科, 张鲁刚, 惠麦侠
    为了研究大白菜中是否存在花粉直感效应,以14S116为母本,14S443、14S375、14S120、14S502、14S393、14S536为父本,配置杂交种;以14S193为母本,14S443、14S125、14S116、14S375、14S531为父本,配置杂交种;以92S24A为母本,8407、72M、DaT511、Da164-2-1、14S126、14S375、山东4号、芥菜、Da秦3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测定杂交当代角果的果荚长、果荚宽、果喙长、种子形状、单荚种子数以及千粒质量,获得中亲优势、杂种优势和父本效应。另外,JY3与JY4、JY5与JY6、JY19与JY20、Bre与夏胜、92S24与夏胜、14S375与14S116进行互交,测定千粒质量,得到中亲优势、杂种优势和父本效应,并观测了部分组合的种子形状和种皮颜色。结果表明:花粉在杂交当代直接影响组合千粒质量、荚果的果荚长、果荚宽、果喙长、种子形状及单荚种子数,也表现出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
  • 马骊, 孙万仓, 刘自刚, 赵艳宁, 杨刚, 刘海卿, 武军艳, 方彦, 李学才, 刘林波, 钱武, 侯献飞
    为探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原因。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待油菜长至5~6片真叶时,大田试验进行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盆栽试验按24℃→10℃→5℃→0℃→-5℃→-10℃各48 h依次降温处理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冬前生长点洼陷,幼苗匍匐生长,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地下部鲜质量与地下部干质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236.1%,263.0%,说明抗寒性强的冬油菜能够在营养生长阶段将光合有机产物优先运输到地下部,建立庞大的根系,为安全越冬提供代谢能量。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差异,-5℃时陇油7号SOD活性较CK增加了10.7%,0℃时陇油7号CAT、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4.7%,28.6%,而0℃时白菜型冬油菜SP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32.3%,-10℃时白菜型冬油菜的SS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71.4%,-10℃甘蓝型冬油菜MDA含量较白菜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52.8%,这说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损伤,其中CAT、POD、SP是抵抗冷害的保护性物质,SOD、SS是抵御冻害的保护性物质。白菜型冬油菜比甘蓝型冬油菜在形态学及生理水平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态学上的优势使其有利于抵御极端低温天气,提供维持越冬及冬后返青所需的代谢能量;生理水平上,低温胁迫后保护性酶活性、调节性物质含量增加,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MDA含量减少,可以缓解低温对冬油菜叶片的伤害,从而保证高越冬率,为北方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张红, 张斌, 王超楠, 李梅, 黄志银, 刘俊峰
    为辅助青麻叶大白菜的抗病育种研究,以青麻叶大白菜秋绿60种子为试验材料,比较了5种接种方法(菌土法、密封菌土法、蘸根法、注射法、浸种法)不同土壤pH值、菌液浓度、光照及根系分泌物等接种条件对人工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菌土法与其他接种方法相比效果更好、更稳定,浸种法效果最差。在土壤pH值为酸性时更易发病,且pH值达到6.5时,病情指数最高;每g土接种0.050 g病根是最适宜的接种浓度;光照对病害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番茄和抗、感根肿病的白菜根系分泌物均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因此,在青麻叶大白菜的人工接种试验中可采用以上最佳接种方法及条件提高接种效果。
  • 孙敬贤, 张鲁刚
    Baidu(3)
    为明确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大白菜菌核病病株上分离获得的菌株XN001为试验材料,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病原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种类,此外,通过改变病原菌菌丝和菌核的培养条件,研究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与油菜菌核病相同都是核盘菌;菌株XN001在pH值4~11菌丝均可生长,pH值4时生长最快;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诱导菌 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4~10 ℃,菌核在4 ℃下处理3~5周,萌发效果最好;菌核经低温诱导后,培养温度在15~25 ℃, 最适宜菌核萌发.可见,大白菜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适宜在酸性常温条件下生长,菌核的萌发需要低温诱导.
  • 李强, 苏同兵,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赵岫云, 汪维红, 卢桂香, 朱月林
    植物离体再生主要经历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或器官发生和不定芽产生等过程,其中愈伤组织形成是在外源生长素和相关蛋白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植物离体再生的关键环节。拟南芥 LBD16、LBD17、LBD18 LBD29 是促进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关键转录因子。通过对37种白菜高代自交系外植体芽再生频率的统计分析,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材料,研究了大白菜愈伤组织发生过程中上述同源LBD基因的表达变化模式,初步分析了LBD基因表达对大白菜愈伤组织产生和再生频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白菜LBD基因与拟南芥LBD基因有很高的序列同源性,共有8个上述基因的同源基因;离体培养的白菜外植体在诱导7 d时产生愈伤组织,而LBD基因在此时表达量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在整个愈伤诱导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愈伤诱导各时期中,LBD基因在高再生频率材料中的表达一般都要高于低再生材料。这些结果表明,LBD基因参与大白菜愈伤组织产生并促进离体组织植株再生的关键基因,这为从分子水平上筛选高效再生材料,建立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 杨征, 杨晓云, 张清霞, 司朝光, 张淑霞, 王媛
    利用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 CRa CRb 分子标记(SC2930和KBrH129J18R)引物组,对78份大白菜材料进行抗根肿病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这78份材料中,有34份材料含有SC2930-T(CRa抗病标记)标记,其中杂合抗病位点材料17份,纯合抗病位点材料17份。有37份材料含有KBrH129J18R抗病标记,其中纯合抗病位点材料15份,杂合抗病位点材料22份。有20份材料不含有CRa和CRb所对应的抗病标记,23份材料含有2个抗病标记。 该研究初步明确了78份参试大白菜材料所含抗根肿病基因 CRa CRb 类型,为大白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材料选择依据。
  • 毕青, 周雪, 冀瑞琴, 冯辉
    为揭示复等位基因遗传的大白菜雄性不育分子机制,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技术(iTRAQ),开展了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找到不育与可育材料中差异表达蛋白,从蛋白水平来进一步揭示大白菜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研究,共发现了358个差异蛋白,其中可育中上调表达的蛋白有226个,下调表达的蛋白有132个,GO分析结果表明,鉴定的蛋白质组数据具有较好的生物学功能覆盖范围。通过双向电泳验证,差异蛋白点差异特性与iTRAQ结果类似,表明iTRAQ用于差异蛋白分析结果可靠。
  • 刘俊峰, 张斌, 李梅, 刘莉, 闻凤英
    构建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为大白菜干烧心QTL定位和分析奠定基础。以大白菜感病品种B120和大白菜抗病品种黑227为亲本建立的DH系为作图群体,基于所筛选出的74对InDel标记和37对SSR标记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利用JoinMap 4.0软件,初步构建了一张覆盖基因组长度为1 004.7 cM、平均图距为9.30 cM的大白菜遗传连锁图,该图谱包含12个连锁群、108个标记位点。该图谱能有效地用于大白菜干烧心QTL定位。
  • 杨军芳, 贾良良, 冯伟, 韩宝文, 刘孟朝, 邢素丽
    以规模化养猪场猪粪为原料发酵的沼渣作为供试材料,研究施用沼渣对白菜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传统沼渣用量条件下白菜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低于传统施用猪粪处理;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施用化肥基础上施用不同用量沼渣能显著增加白菜镉、铜、锌及降低铬、砷的含量水平,且重金属镉、铜、锌含量随沼渣用量增加呈直线上升关系,当季施用沼渣不会对白菜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但不排除长期施用沼渣因土壤重金属积累而对白菜重金属造成潜在污染风险;从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来看,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施用不同用量沼渣能增加土壤全铬、全铜、全锌的含量水平,其含量水平随沼渣用量呈直线上升趋势,长期大量施用沼渣对土壤重金属存在污染风险。在同等用量条件下,沼渣作有机肥其安全风险性大于猪粪作有机肥。
  • 田希辉, 于拴仓, 苏同兵,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赵岫云, 汪维红
    为寻找与TuMV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选用高抗病毒病大白菜自交系91-112和高感病毒病自交系T12-19以及由二者为双亲构建的包含100个株系的DH群体为材料,通过SSR和InDel标记的遗传分析,在A09上定位了一个新的与大白菜苗期TuMV-C4抗性相关的主效QTL位点 BrTuA09。在此基础上,针对该QTL位点所在的标记区间,根据作图群体双亲的重测序结果,设计合成27对引物,其中11个InDel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且条带单一、扩增稳定;连锁分析发现,11个InDel标记均被定位在A09连锁群上 BrTuA09 的置信区间。利用BC1群体进行标记验证发现,这些标记对高抗单株选择的准确率均达到78%以上,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大白菜TuMV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许小勇, 张静, 孙希禄, 李梅兰, 雷鸣, 张鲁刚
    Baidu(3)
    为揭示大白菜CMS7311雄性不育发生与其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利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测定法比较了大白菜雄性不育株花蕾和可育株花蕾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花蕾发生过程中,不育株和可育株内源激素IAA、ABA、GA3、ZR以及JA含量变化均呈现差异。以花蕾纵径2.0~2.9 mm时期为转折点,前期不育株花蕾IAA含量小于可育株花蕾,而后期相反;同样的转折点,不育株花蕾ABA含量的下降趋势呈开张的“V”字形,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放缓,这与可育株中变化趋势不同。不育和可育株花蕾中GA3含量变化都是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所不同的是不育株花蕾中GA3含量变化幅度较可育株小且始终低于可育株。不育株中J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剧烈变化趋势,且始终高于可育株花蕾中的JA含量。在不育株不育发生的初始阶段,ABA和JA分别上升了12.47%和16.18%,而IAA、ZR和GA3分别下降了14.00%,23.04%和45.68%;IAA/ABA呈现先下 降后上升趋势,但在花蕾发育早期不育株中的比值小于可育株,而后期正好相反;其余IAA/GA3、IAA/ZR和ABA/GA3 等3类激素比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不育株中IAA/GA3和ABA/GA3比值都明显大于可育株。由于大白菜CMS雄性不育主要发生在花蕾发育的早期,推断GA3的缺乏,导致各激素间的平衡关系失调,可能与CMS7311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关。
  • 余阳俊, 陈广, 飞弹健一
    研究了PEG(聚乙二醇)对白菜种子春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PEG4000或PEG6000,均以200g/L浓度最适,不仅能有效地抑制低温春化处理过程中胚根或胚轴的伸长,而且也不影响种子春化的效果。种子春化处理后于室温下再催芽1天能显着地提高播种出苗率。PEG对不同白菜种类的种子春化均有良好效果。
  • 曾强, 张志刚, 赵智中, 刘栓桃, 裴玉贺, 刘贤娴, 徐文玲, 任瑛, 宋希云, 李巧云
    为了对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并筛选相关的分子标记,分别以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材料73和感TuMV的自交系材料06-247为亲本,构建其BC1群体,运用摩擦接种法以TuMV的C4株系对上述群体进行接种,同时采用生物学观察法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BSA法筛选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组合中,TuMV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筛选出与该基因连锁的3个分子标记BrID90143(4.2 cM)、BrSSR4068(4.2 cM)和BrID10645(10.1 cM),为大白菜抗TuMV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 张德双, 徐小谢, 徐家炳
    采用0,15,20,25,30d5种不同春化处理天数对5份大白菜和5份小白菜抽薹和开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大白菜而言,冬性强的和较强的材料(B,D,E),春化时间以20d为宜,冬性弱的材料(A,C)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50d左右,冬性弱的材料为37d。对小白菜而言,春化天数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46d,其他为38d左右。春化天数长,开花略早,但差异不显著。在试验中,小白菜除J的冬性较强外,其他各材料冬性相差不大,不易分开,这可能与小白菜现蕾和开花需一定光照有关。可见小白菜在春化天数满足条件下,光照才是影响现蕾和开花的关键因子。
  • 李若楠, 张彦才, 黄绍文, 唐继伟, 王丽英
    Baidu(3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平均增产5.5%,平均增收570.4元/hm2,施N量在150kg/hm2左右时大白菜经济效益较高;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50和225 kg/hm2时,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最多;在施N 225 kg/hm2以下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较高(分别为31.5%~43.1%和18.5~26.3 kg/kg),氮肥表观损失较低(31.5~168.4 kg/hm2),而高量施氮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氮肥表观损失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氮素显著积累,土壤中氮素向深层淋洗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氮素(N)用量为150 kg/hm2左右。
  • 孟雅宁, 陈雪平, 刘畅, 申书兴
    以回交父本二倍体大白菜(代号为85-1,2n=20)为对照,对异源三倍体(AAC)与二倍体大白菜(AA)回交的BC1(代号为a2,2n=22)进行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并对其生殖时期田间性状和花粉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花粉孢母细胞减数分裂复杂,终变期观察到8Ⅱ+2Ⅲ、10Ⅱ+2Ⅰ、9Ⅱ+1Ⅲ+1Ⅰ等多种联会方式;中期I、II出现单个或多个游离染色体;后期I、II出现落后染色体或丢失染色体的频率很高,导致多种方式的分离,出现了较少的、利用价值较高的11条染色体的配子。此外,田间观察证明,与85-1相比较,a2生长势弱,花粉量和生活力均较低,叶片、花和花蕾都较小,抽薹和开花较早。上述结果为大白菜杂交育种的后代种植群体设置和调节花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仕玉, 郭凤根, 刘芸君, 刘云芬, 杨生超, 张应华
    提取滇产岩白菜资源的基因组DNA并进行ISSR引物的筛选,为用ISSR标记研究云南岩白菜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DNA提取采用改良的CTAB法,质量检测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ISSR引物选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100条引物。结果表明,从18份云南岩白菜资源的幼叶中提取了基因组DNA,浓度在1 387.5~12 000 ng/μL之间,A260/A280的值在1.61~1.85之间,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呈一条带;从100种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22种扩增结果好的引物。所提DNA质量较高,该提取方法适用于从酚类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植物材料中提取DNA;22个ISSR引物可用于岩白菜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单奇伟, 陈龙正, 徐海, 宋波, 安林海, 胡俏强, 苏小俊, 袁希汉
    对不结球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2108A和Y3611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S2108B和Y3611B进行了花器官形态比较和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结果表明:两套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在花器官的多个性状上差异极显著, 而两个不育系S2108A和Y3611A之间除花蕾大小、雌蕊长和花瓣长有差异外, 其他均不显著, 说明从不同不育源转育来的两个不育系在花器官外形上差异不大;两个不育系花药败育表现均起始于四分体时期, 且由于绒毡层的液泡化和径向膨大, 挤压四分体小孢子导致败育, 表明败育与绒毡层的不正常发育有关。此外, 与Y3611A不同, 在不育系S2108A中还存在另一种败育形式, 绒毡层细胞壁发生融合, 成为紧贴药室壁的类似于变形型绒毡层的周原质团, 部分细胞质流入药室腔, 包裹粘连四分体小孢子, 成为染色很深的不连续团块状物, 花药败育;两不育系花药发育存在花粉囊数目的变异, 且花粉囊发育时期不同步, 个别花粉囊较正常花粉囊发育推迟, 在不育系Y3611A中还有巨型花粉囊的现象。
  • 马丽华, 沈火林, 王娟娟, 郭爽, 谭芳
    以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为外植体,对胚发育成苗过程中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基因型及生根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适于小孢子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B5+GA30.1mg/L+蔗糖3%+琼脂1.2%,在此培养基上6号、14号、31号的子叶型胚状体的出芽率分别为53.33%,85.24%,75.55%,平均出芽数分别为5.66,3.83,3.28个;为了诱导获得健壮新根,提高植株再生率,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0.1mg/L+蔗糖3%+琼脂0.6%,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9.70条。对133株再生植株进行了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发现不结球白菜自然加倍率很高,且倍性变异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四倍体植株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39%,二倍体植株占39.10%,三倍体植株占3.01%,而单倍体植株仅占1.50%。
  • 王超楠, 冯辉, 姜凤英, 刘如娥, 周英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小孢子胚状体形成因素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胚状体的诱导率不同;NLN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减半有利于小孢子胚诱导,其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中添加0.05mg/L的6-BA和0.2mg/L的NAA可以提高胚状体诱导率;活性炭和琼脂糖对诱导胚状体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可使子叶胚的比例达90%以上;花蕾经4℃低温预处理24h后的成胚率显著提高。
  • 高秀瑞, 陈贵林, 潘秀清, 武彦荣
    收获前,叶面喷施氨基酸(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及品质的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的生长基本不受氨基酸的影响,仅甘氨酸和异亮氨酸混合可显著增加植株产量。除三种氨基酸混合降低不结球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叶面喷施氨基酸明显增加叶片及叶柄硝酸盐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大;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达65.82%~84.81%;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减少。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全氮含量增加。
  • 陈龙正, 梁亮, 徐海, 宋波, 苏小俊, 袁希汉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铵态氮对6个小白菜材料的硝酸盐积累特点和对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铵态氮对根系吸收NO3-的速率及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能够显著降低小白菜体内硝酸盐累积,而且,本研究发现铵态氮不是通过加快硝态氮代谢降低硝酸盐累积,而是通过抑制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降低硝酸盐累积。本研究还发现,适当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能够提高小白菜产量和品质,而单一的铵态氮显著降低小白菜产量和品质。
  • 孙光闻, 朱祝军, 方学智
    Baidu(31)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0.1 mg/L和1 mg/L镉(Cd)处理时2个小白菜品种的Cd吸收和亚细胞分布及钙(Ca)、Cd互作关系。结果表明:Cd主要积累在小白菜的根中,杭州油冬儿地上部Cd含量显著高于沪青1号,但根中Cd含量相反。小白菜地上部亚细胞各组分中Cd含量随着营养液中Cd浓度增加而增加,Cd主要积累在细胞质组分中,其次为细胞壁组分,积累Cd量最少的是细胞器组分,两品种间存在差异,Cd在杭州油冬儿细胞壁组分的分配比率大于沪青1号。Ca也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组分中,0.1 mg/L Cd处理时,细胞质及细胞壁中的Ca、Cd为协同作用;1 mg/LCd处理时,二者为拮抗作用。
  • 李若楠, 张彦才, 黄绍文, 唐继伟, 王丽英
    Baidu(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钾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施K2O 450 kg/hm2以下时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7.7%~10.3%,施K2O量在225 kg/hm2左右时大白菜产量最高;大白菜施钾总体上能降低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在5.7%~21.9%;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可食部分)及整个植株(莲座叶+黄白球叶)的干物质积累,施K2O量在150~300kg/hm2时大白菜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及整个植株的钾素吸收,施K2O量在300 kg/hm2左右时大白菜钾素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K2O 300 kg/hm2以下时钾肥利用率较高(31.5%~61.2%),施K2O 225 kg/hm2以下时钾肥农学效率较高(42.8~105.5 kg/kg)。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钾素吸收与分配、钾肥利用效率等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钾素(K2O)用量范围为225~300 kg/hm2
  • 孙光闻, 朱祝军, 方学智
    Baidu(8)
    为探讨镉(Cd)污染土壤对蔬菜作物的影响,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壤含镉3,6 mg/kg对小白菜产量、小白菜食用部位Cd含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 mg/kg Cd污染土壤不影响或促进小白菜植株生长,但小白菜基因型间存在很大差异;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和Cd积累量随着土壤中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Cd影响小白菜地上部营养元素含量,这种影响依元素种类、品种及Cd处理浓度而不同。
  • 茹淑华, 张国印, 耿暖, 孙世友, 王凌, 陈贵今, 祁耀正
    Baidu(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积累镉能力白菜吸收累积镉的特征。分别对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二者均分别符合线性或二次曲线模型。结果表明,4种不同积累Cd能力的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与土壤全C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白菜为叶菜类蔬菜,按GB2762-2005规定的叶菜类蔬菜中Cd最高允许限量标准,由拟合方程可以推算出,白菜地上部Cd含量为0.2 mg/kg时,种植白菜新北京3号、北京小杂60、多抗3号和早心白所允许的最大土壤Cd含量分别为1.74,2.25,0.603和0.842 mg/kg。可见土壤Cd含量低于1.0 mg/kg是安全生产白菜的重要控制指标。
  • 张德双, 李振兴,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汪维红
    Baidu(2)
    RNA编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可导致基因功能缺陷或丧失,是造成不育的原因之一。以大白菜CMS96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线粒体atp6和coxⅠ基因的RNA编辑现象。结果表明,在CMS96不育系中,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域内有14个位点发生了编辑,导致atp6基因的大多数氨基酸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使线粒体atp6蛋白质的亲水性增强。不育系atp6基因中的第5位T→A和第11位G→U的编辑导致2个新的终止子密码子TAG和UGA的发生,产生了2个新的ORF;coxⅠ基因转录本保守区域内编辑位点有17个,导致coxⅠ基因的大多数氨基酸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使线粒体coxⅠ蛋白质的疏水性增强。在CMS96不育系中,线粒体atp6和coxⅠ基因RNA编辑位点大多数发生于密码子的第1和第2位点,改变了氨基酸种类,少数发生于密码子的第3位点,没有改变氨基酸的种类,这与众多学者的结论一致。碱基的编辑方式除了C→U外,还出现了A→G、G→A、T→G、G→U、T→C、T→A和C→A这7种新的编辑方式。大白菜保持系的RNA编辑位点均比CMS96不育系的编辑位点少。
  • 张志刚, 李巧云, 刘栓桃, 张晓亮, 赵智中
    选取抗TuMV的8407、河304和感TuMV的冠291和春月黄为试验材料,于苗期接种TuMV-C4,接种后测定24 d内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这3种过氧化氢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TuMV后,POD、CAT的活性及H2O2含量的变化在不同材料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抗病材料在接种后,POD、CAT的活性及H2O2含量虽有变化,但均能逐渐恢复正常;感病材料在接种后,POD、CAT的活性及H2O2含量均有较大变化,且始终无法恢复正常。总体而言,叶片中的和CAT与大白菜的TuMV抗性关系较为紧密,其次是POD,而SOD与TuMV抗性的关系不大。
  • 耿本聪, 徐昭晞
    尼柯霉素(Nikkomycin)系由Streptomyces Tendea TVE产生的农用抗菌素.经室内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该药剂在0.1—0.2ppm有效浓度时,可使大葱紫斑病病原菌出芽鼓疱和菌丝畸形;在0.5ppm时,可使白菜黑斑病菌菌丝膨大并受到抑制.表明尼柯霉素对上述两种蔬菜病害的病原菌,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
  • 李妍, 申书兴, 轩淑欣, 李晓峰, 王彦华
    Baidu(38)
    以干旱处理的大白菜自交系85-1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大白菜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命名为BcDREB1(GenBank登录号为:EU924266)。序列分析表明,BcDREB1核苷酸序列长663 bp,编码21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典型的AP2结构域,具有DREB转录因子的典型特征。将该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中,成功构建了大白菜BcDREB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cDREB1,为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技术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