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春喜, 邱宗波, 姜丽娜, 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统一供种, 统一试验方案, 对河南省有代表性的生态地点的8 个小麦品种的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初步认为生态因素是影响小麦子粒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品种遗传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戊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来看, 以豫麦34 号为最好。
  • 时晓伟, 洪霞, 王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陕西关中地区当前推广的早、中、晚三种熟性8个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明参试的早熟小麦品种高产的光合生理机能和进一步提高早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性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参试早熟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是:1.灌浆高峰期蒸腾速率高;2.花期至灌浆高峰期有持续稳定的高净光合速率;3.花前同化产物对子粒干物质累积贡献潜势大;4.花后单株生物增长量远高于中、晚熟品种;5.花前同化产物转流系数高,花后干物质增长系数高,光合产物分配性能好,收获指数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早熟高产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低于中、晚熟品种,其原因主要在于拔节期至开花期的生物学增长量少.进一步提高早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途径是在保持或提高收获指数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花前的生物学产量.
  • 张艳敏, 郭北海, 温之雨, 蒋春志, 李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323个无性系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储藏蛋白变异几率随愈伤辐射剂量的增强而增加,但是随辐射剂量的增加,愈伤存活率、绿苗再生率也随之剧烈降低.同时分析了麦谷蛋白变异类型及其与植株形态变异的关系,提出了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辐射诱变的适宜剂量.
  • 张艳敏, 郭北海, 李洪杰, 温之雨, 王子宁, 蒋春志, 李辉, 王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16个不同基因型F1进行花药培养,研究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花药培养力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花药培养力差异很大,高培养力及低培养力基因型各占1/左右,而中培养力基因型占1/2左右.还对花培育种中的桥梁亲本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具有高培养力和高产、优质基因的花培桥梁亲本.
  • 刘海龙, 郑桂珍, 关军锋,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干旱胁迫下盆栽玉米叶片含水量、根系活力和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叶片及根系质膜透性上升,根系活力下降;并且,下部幼根的质膜透性比上部老根上升快,同时其活力下降也快于上部老根.
  • 魏爱丽, 王志敏, 李战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地区近年来广泛种植的9个高产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同一基因型不同节间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以倒2~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最大.茎鞘贮藏物质对穗的贡献率与株高、千粒重、茎鞘转运率抽穗后20 d的茎鞘及各节间的积累量,倒2~3节间对穗的贡献率,抽穗后20 d的灌浆速率和净同化率,以及抽穗后10 d的单茎光合面积成正相关,而与茎粗、旗叶面积不相关,与抽穗后30 d的净同化率呈负相关.
  • 古世禄, 马建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两种栽培模式下研究了谷子体内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对子粒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谷子生育期间总干物质积累存在着缓慢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复缓增长期3个阶段.不同时期干物质分配中心各异.在总干物质中,开花前积累量约占55%~0%,花前光合产物对穗粒贡献率大约为8%~10%.营养器官在生育后期干重有回升现象.不同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其干物质总量大小,高产模式总干重明显高于中产模式,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叶片和穗粒干重.
  • 张美荣, 双志福, 张瑞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份稳定的小麦品系进行太空诱变处理,SP1在生长上受到一定抑制;SP2产生了广谱性分离;SP3各性状已基本稳定,从中选到个性状优良的品系.这一结果表明,太空诱变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
  • 张松令, 刘玲玲, 程麦凤, 郑王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9年对渗灌与播种方式在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栽培因素中,渗灌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两年平均渗灌量为32.0 mm,产量达6 686.7 kg/hm2,较对照增产19.%.播种方式间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窄行条播与露地穴播增产幅度较大,二者产量分别为6 77.9 kg/hm2和6 05. kg/hm2,分别较传统的露地条播增产15.9%与1.6%.窄行条播与渗灌措施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窄行条播加渗灌产量达7 112.0 kg/hm2,较露地条播(不灌)增产33.9%,大于两单项技术与对照相比所表现的增产效应之和.窄行条播、渗灌以及二者的协同作用所表现的增产效应形成了旱地小麦渗灌窄行条播栽培技术体系的基础.
  • 刘正坪, 王立新, 李荣禧, 刘彩凤, 李永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鉴定小麦根腐病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腐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y).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7,最适培养基为PDA,60 ℃ min为致死温度.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7,最适温度为2 ℃,在供试的营养液中,以土壤浸液中萌发率最高.
  • 张新, 王振华, 汪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98~2000年月中下旬(春播)和6月上旬(夏播)种植的1 607份玉米早代系进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表明:播期对玉米早代系田间抗病性具有很大的影响.玉米早代自交系大斑病和粗缩病以春播发生较重,而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夏播发病较充分.因此,在鉴定玉米早代系田间抗性时应根据鉴定病害对象安排在不同播期进行.
  • 李永山, 张建诚, 姜艳丽, 董哲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麦后夏播棉的促早避霜技术.麦后夏播棉有效开花结铃期短而集中,总结铃数的73.3%~88.9%集中在7月31日~8月14日之间.山西南部适宜种植的密度为12万~1万株/hm2.筛选出运379(3)h、晋棉17号等早熟品种.喷施避霜剂(壮早丰),可以降低株高,塑造理想株型,促进早熟,皮棉增产9.74%.麦后夏播棉避霜技术应采用早熟品种、早播种、早施肥、早灌水、高密度、早打顶、喷施壮早丰和乙烯利,及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体系.
  • 李中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马1号、临85-1、832556×F63Fo、8361-×PH82-2-2Fo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离体培养和辐射诱变相结合对其后代抗白粉病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诱变和离体培养结合,能产生抗白粉病植株,杂合材料比稳定品种的诱变频率高,可选择的有益变异也高,尤其832556×F63Fo材料,rSC1代选出7株抗白粉病,其中2株达高抗,抗白粉病单株的叶片变短变厚,叶色变深,并对株高有降低作用;而其千粒重大都下降,穗粒数的变化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
  • 吴政卿, 雷振生, 赖菁茹, 杨会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内外20多个抗白粉病种质资源及农艺性状优良的推广种组成抗白粉病轮回选择群体,建立动态的抗白粉病基因库,并通过对不同世代群体内可育株选择,选育小麦新品种.
  • 沙广乐, 邢彩云, 胡锐, 付秀莲, 李月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小麦孢囊线虫病典型症状--根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瘿瘤密度在0.21~1.83,麦苗主茎高降低27.5%~5.%,单株分蘖减少.3%~77.0%,叶片减少7.9%~65.7%,次生根条数及根长分别减少1.3%~61.6%,8.0%~71.9%.瘿瘤密度达.22以上时,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 刘爱芝, 李素娟, 武予清, 李巧丝, 罗金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花生蛴螬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 g/hm2、辛硫磷乳油1 875 g/hm2、米乐尔颗粒剂2 75 g/hm2、特丁磷颗粒剂1 875 g/hm2和复配制剂辛倍乳油3 000 g/hm2是防治花生蛴螬的理想药剂,播种期和花期各防治1次,防效达81.37%以上.播种期防治效果<花期防治效果<播种期防治+花期防治的效果.
  • 李灵芝, 陈叔平, 卢新雄, 王丽娜, 郭丽敏, 霍艳爽, 姚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10 ℃贮存6个月后,重复吸水-回干处理有提高小麦种子活力的作用.但高温35 ℃贮存6个月后,除1次浸泡2 h或4 h的处理外,其他处理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浸泡次数的增加,种子活力明显下降.两种温度贮藏后,整粒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变化处理与对照间均无明显差异.电导率、可溶性糖、氨基酸和紫外光密度4项种子渗漏物测定指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种子活力密切相关.最终筛选出一个非破坏小麦种子活力的监测方法,即:小麦种子浸泡2 h或4 h后,种子在室温下经适当干燥至原含水量后可继续保存,浸泡液被用于测定可溶性糖含量.
  • 李红, 周连第, 张有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镇土壤剖面水分的研究,得到了京郊平原区粮田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为各层间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土壤水分随着深度的变化呈曲线形式,但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其随着深度的变化近乎于直线;土壤水分因土壤质地的不同及土体构型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研究土壤水分垂直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预测.
  • 李吉进, 徐秋明, 倪小会, 安文焕, 刘广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条件下砂滤管试验,研究了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及有机物料对砂土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膨润土和有机物料能显著地提高砂土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用膨润土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说明在施用同样有机物料的前提下,施用膨润土可明显提高砂土土壤有机质含量.
  • 范双喜, 伊东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NFT主栽生菜品种为材料,采用通用营养液配方,研究了不同培养液浓度对生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倍时生育最好,产量最高,其余的依次为1倍>3/4倍>3/2倍>1/2倍>1/4倍.但从生产实用性综合选择,以3/4倍浓度最适.形成产量差异的原因是:适宜浓度下,生菜分化叶片快,叶绿素含量高,叶形比低,叶片生长快;发根早,根系多,根重大.叶片和根系中N,P,K,Ca,Mg含量与培养液浓度并不成线性关系.
  • 邹国元, 刘宝存, 王美菊, 吴静, 孙明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褐土上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鸡粪、包衣尿素、尿素、硝铵4种肥料对蕹菜硝酸盐累积以及其他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量施氮下,鸡粪处理表现缺氮症状,长势不及等氮量的尿素处理;在中量施氮情况下,蕹菜长势为:鸡粪、包衣尿素>硝铵>尿素.在硝酸盐指标上,施用等量鸡粪可以明显降低其含量;在中量施氮情况下,植株的硝酸盐含量为:尿素>硝铵、包衣尿素>鸡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硝酸盐呈增加趋势,以尿素处理增加更为明显.鸡粪的施用量增加有利于提高蕹菜的Vc及可溶糖含量,但尿素处理没有表现出类似的结果;在中量氮素投入情况下,硝铵及包衣尿素处理的Vc含量相对较高.中、高量化学氮肥施用显著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累积,其中又以尿素处理累积为甚,包衣尿素累积量较少.因此在生产中鸡粪或化学氮肥施用量的合理控制是蔬菜施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 尹立荣, 管长志, 顾自豪, 陈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胡萝卜雄性不育系配制43个杂交组合,对其花型、根重、根长和根色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正常花有3种类型,雄性不育花有4种类型,各不育系的遗传表现不同;单根重、根粗、根长性状在遗传中表现出较高比率的超高亲现象,根的颜色中黄心对于红心属于显性性状遗传,且具有积加效应.
  • 赵前程, 耿宵, 陈雪平, 王彦华, 方文慧, 张宝珍, 张成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花椰菜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和POD酶活性测定表明,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正常,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以后.导致小孢子败育的直接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的肥大生长和高度液泡化,致使绒毡层与小孢子正常发育的协调关系遭到了破坏.不育花药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其保持系.
  • 程罗根, 施新,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细胞毒理学和免疫化学角度对磷酰胺除草剂APM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微管功能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经10 μmol/L APM处理16 h后,细胞出现多极分裂和不均等分裂现象,免疫化学检测表明,纺锤丝失去正常向两极辐射状排列的功能,而是凝聚成一团,故引起细胞的不正常分裂.
  • 严海燕, 曹日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两阶段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的种类、浓度和各种营养成分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紫草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B培养基为适宜的营养生长培养基.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均为紫草素形成所必需的.6-BA 1.0 mg*L-1,IAA 0.1 mg*L-1为较佳配比.生长培养基中CaCl2浓度为20 mg*L-1,MgSO4为00 mg*L-1时,愈伤组织生长和紫草素形成均较佳.紫草素形成培养基中CuSO4为M9浓度的3倍时,紫草素产量较高.紫草素形成培养基中添加VB2及更高的FeSO4对紫草素产量的提高没有效果.研究过程中优化了紫草细胞培养形成紫草素的方法,为建立完整的组培生产紫草素体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 高建芹, 浦惠明, 陈新军, 张洁夫, 蒋小平, 包月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宁杂1号三系亲本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可知:在生物学产量上,不育系宁A和保持系宁B的单株及各器官在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接近,同一生育期恢复系宁R1的干物质积累量远小于另外两亲本;在经济产量上,不育系宁A角果多,每角粒数少,单株生产力低,产量低,保持系宁B角果多,每角粒数多,单株生产力高,产量高,恢复系角果最少,每角粒数最多,单株生产力较高,产量较高;角果发育期以保持系宁B的粒壳比最大,角果成熟时,宁B的单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均为三系亲本中最大.
  • 曲复宁, 王云山, 张敏, 康黎芳, 闫继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仙客来的两个品种在3 ℃高温胁迫下60 h后根系活力急剧下降,同时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开始升高.伴随着根吸收能力下降,叶片含水量的降低,游离脯氨酸积累急剧上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迅速下降的趋势.这些变化同仙客来遇高温后停止生长、叶片脱落进入休眠的表现是相一致的.
  • 石岗, 颜方贵, 宋维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腐烂苹果、青椒等材料分离得到一株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sp.)A6可将葡萄糖转化为2,-二酮基-D-葡萄糖酸.该菌的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在含质量浓度2%葡萄糖的玉米浆碳酸钙培养基中,28 ℃发酵7 d可生成2,-二酮基-D-葡萄糖酸钙172.0 mg/mL,转化率为摩尔比2.0.在耐糖性方面高于国内同类报道.
  • 陈春花, 李喜仙, 阎玉河, 邓瑞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旋毛虫基因重组抗原(TSRA)建立了诊断猪旋毛虫病的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用TSRA和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抗原(ES)分别对12份人工感染旋毛虫病猪血清进行快速ELISA检测,阳性率为100%.在猪旋毛虫病发病区随机采集103份血清和肉样,分别用TSRA和ES作抗原对血清进行快速ELISA检测,结果显示,它们与肌肉消化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12%和96.3%.研究证明,用TSRA组装的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
  • 孙耀中, 董洪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矮败小麦是显性不育基因MS2 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 的紧密连锁体, 这一特性不仅在遗传理论研究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而且在小麦孤雌生殖育种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991 年以来, 通过化学药剂诱导和延迟授以远缘花粉, 已成功获得了孤雌生殖二倍体纯系, 并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农艺性状比较优良的株系,从而证实了矮败小麦在孤雌生殖育种上应用的可行性。
  • 潘秀清,武彦荣,朱水芳, 王洪昌,刘俊山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据报道, 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共计38 种, 9 个暂定种和1 种类病毒, 国内葫芦科作物病毒的种类为9 种, 为害河北等地葫芦科作物的病毒有7 种。侵染西瓜的病毒约15 种, 其中重要的毒原有WMV-2、CMV 、TNV 、SqM V、MMV 和MVNV 。侵染我省西瓜的病毒种类及发病率尚不清楚, 我们对省内各西瓜主产区西瓜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了普查, 对毒原种类进行了检测, 为防治西瓜病毒病提供理论依据。
  • 郝丽梅,王立安,马春红, 陈霞,陈颖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其产生的Hm-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发现本实验室保存的C 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 在PDA 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 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将介绍快速使C 小种菌株复壮的方法。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