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04-111. |
[2] |
冯素伟, 刘朝阳, 胡铁柱, 丁位华, 王光涛, 茹振钢. 畦田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12-118. |
[3] |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赵霞, 黄璐. 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96-103. |
[4] |
周丽平, 赵秋, 张新建, 宁晓光, 袁亮, 李燕婷, 赵秉强. 新型增效复合肥料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112-120. |
[5] |
张振旺,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赵凯男, 侯园泉, 赵志明, 杨中帅.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67-77. |
[6] |
张奥深, 雍晓宇, 韩巧霞, 姚永伟, 师焕婷, 李鸽子, 康国章. 外施2,4-表油菜素内酯缓解冬小麦拔节期冻害胁迫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78-83. |
[7] |
严红梅, 段秋宇, 李虹桥, 郭世星, 吴永成. 密度对甘蓝型矮秆油菜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143-148. |
[8] |
金欣欣, 王瑾, 宋亚辉, 程增书, 李玉荣, 苏俏. 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31-239. |
[9] |
李菊, 高程斐, 马宁, 王舒亚, 罗石磊, 吕剑, 冯致, 胡琳莉, 肖雪梅, 郁继华.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松花菜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6): 153-162. |
[10] |
杨中帅,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付国占, 赵凯男, 张振旺, 侯园泉. 垄沟种植及其施肥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5): 157-166. |
[11] |
关荧, 刘楠, 苍晶, 魏铁锁, 吴晶晶, 齐越, 郭富烨, 李沅珊. 东农冬麦1号TabZIP2基因的克隆及低温和ABA作用下的表达调控[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4): 75-81. |
[12] |
王志华, 贾朝爽, 王文辉. PE保鲜袋结合1-甲基环丙烯、乙烯吸收剂对红香酥梨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15-124. |
[13] |
史昕倩, 向春阳, 赵秋, 董家僖, 袁苗苗, 田秀平. 翻压春油菜对土壤磷素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66-173. |
[14] |
梁晓红, 曹雄, 张瑞栋, 刘静, 王爱爱. 不同高粱大豆间作模式对产量及水分养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74-184. |
[15] |
向晓玲, 陈松鹤, 高仁才, 吴东明, 陈艳琦, 杨洪坤, 樊高琼. 麦-玉轮作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69-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