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9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9-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王宏, 于沪宁, 邓根云, 郑大玮, 刘中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两年的盆栽试验表明, 小麦孕穗期对水分胁迫最为敏感, 其次为开花期。干旱主要是通过减少籽粒数来影响产量的。用红外测温仪测定干旱麦田和湿润麦田的叶丛温差, 是诊断小麦干旱之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董树亭, 余松烈, 亓新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 小麦群体呼吸速率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是单峰型曲线, 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群体的呼吸速率高于小群体, 其高峰期出现早, 后期下降迅速。群体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群体呼吸速率所占总光合的比例因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而异。拔节-孕穗;灌浆中期-成熟是小麦一生中呼吸比例较高的两个时期。两个品种全生育期呼吸/总光合的值平均为31.4%。基本苗少的处理呼吸/总光合的值依次低于基本苗多的处理。小麦群体呼吸速率与每亩分蘖数、叶面积系数、干物重之间, 在孕穗期前呈显著正相关, 与经济产量亦呈正相关, 但未达显著水平。群体呼吸速率高是群体生长旺盛的表现, 但生产上要适当限制过高的群体呼吸消耗。减少基本苗可以适当降低群体呼吸消耗, 对籽粒产量是有利的。
  • 崔润芝, 田保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新品种豫豆二号是用“郑7104×滑县大绿豆”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 具有丰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抗病性强、耐肥、抗倒和对光温反应迟钝的特点。在河南省以及相邻地区种植, 生育期100-105天, 麦田套种和夏播皆可。本文利用一年多点和多年多点试验资料, 通过方差分析、模糊数学评判等综合评价了豫豆二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病、抗倒性能, 进一步探讨了豫豆二号高产的生物学特性和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 古世禄, 马建萍, 独俊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光照条件及无机营养是影响谷子(粟)结实的重要生态因子。从抽穗到抽穗后20天遮光处理对谷子结实有严重影响。用1层、2层和3层纱布遮光, 秕谷率分别增高6.18%、25.67%和37.56%, 成粒数分别减少33.44%、43.56%和63.08%。遮光程度和秕谷率、成粒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8*。氮素营养水平与颖花数、秕谷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9*和-0.9798*。氮素营养在谷子抽穗前18天和抽穗后20天对结实影响最大, 此时提高氮素营养水平, 秕谷率比对照降低7.22%和9.87%。氮素营养对结实的影响同时也受降水的制约。磷、钾、硼等元素对谷子结实也有明显的影响。本文从生理上分析了光照条件和无机营养对谷子结实的影响。
  • 周金树, 王润奇, 赵连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电镜扫描技术对狗尾草属两个种花粉粒的形态、表面细微结构、萌发孔、孔盖以及花药内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呈圆形或近似圆形, 具有一个萌发孔和孔盖, 花粉粒表面有粗糙突起或星状颗粒。这些性状在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存在差异。谷子花药内壁的星状体可作为雄性不育鉴定的一项重要形态指标。
  • 王茅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耐冷性明显不同的两个玉米自交系幼苗在4℃低温处理期间, 叶片中的核酸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少。RNA减少量比DNA明显。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活力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强。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 后减少。两个自交系相比, 上述指标均是耐冷性弱的自交系比耐冷性强的自交系变化明显。
  • 孟昭璜, 芦翠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甘薯为砧木, 以绿豆为接穗进行远缘嫁接, 获得了薯绿豆新品种。与小灰角绿豆相比, 其千粒重提高94.4%;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12.8%;产量提高14-56%。植株形态、花粉粒形态、淀粉粒形态和染色体数目均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 用不同科间嫁接的方法获得新品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 吴建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对硒元素的吸收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拔节前有占总量83%的硒被吸收, 拔节后吸收了占总量17%的硒, 呈前重后轻的吸收特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硒的分配特点是:叶片分配比率在拔节前都高于同期其他地上器官;抽穗到成熟期吸收的硒元素主要分配到穗部, 分配率占该期总量的62.4%。
  • 上官周平, 陈培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土壤干旱对小麦叶片渗透调节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小麦叶片水势、相对含水量、饱和渗透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土壤干旱程度加剧呈现出先缓降后陡降的趋势, 其变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阈值相同。小麦旗叶的渗透调节能力约为0.5MPa, 不同叶位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不同, 其强弱顺序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干旱使叶片膨压丧失时的渗透势从正常水分处理的-1.61MPa降到-2.33MPa, 弹性模量从5.74MPa增加到6.35MPa。干旱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叶片光合放氧能力都下降, 而细胞间隙CO2含量增加, 说明光合速率的降低是非气孔因素即叶肉细胞光合活性限制的结果。
  • 李文光, 刘魁英, 赵宗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苹果材料矮化潜力预测中, 把各种预测方法取得的值, 做为信息源。根据其权重, 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对各种矮化效应预测值进行综合评判, 以提高预测判断的准确性。
  • 赵大振, 王朝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春我们在进行黑木耳抗病选种时, 从黑木耳中选育出一株银白木耳新菌株。两年来, 经过四代栽培, 其遗传性很稳定。作者对其营养成分及急性毒性实验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该菌株很可能成为木耳类中具有良好利用价值的一个新种。该品种, 在子实体形成初期, 呈白色米粒状, 后呈杯形, 渐成叶状。
  • 邢树本, 赵桂英, 尚久乐, 田双振, 王静勤, 邢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一种以预报模式为主, 结合科学考察、专家经验的统计预报技术。其分析预报思路是:自身分析-相关分析-析因分析-系统分析。
  • 祁寿椿, 王春生, 李志清, 刘愚, 华雪增, 方建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双相变动气调是一项崭新的苹果气调贮藏技术与理论。本文介绍了双相变动气调与传统气调的主要区别, 以及在严格对比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双相变动气调贮藏红星苹果150天, 果实品质与果肉硬度好于冷库, 与气调库基本相同, 并能明显抑制原果胶水解, 乙烯生物合成和MACC累积。
  • 郭富常, 加藤彻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项试验进一步查明青椒保护地栽培每1000平方米保留4600个主枝, 采取每株保留2个主枝比每株保留4个主枝的增产幅度下限为13.6%。采取每枝保留2主枝, 叶面积系数为4左右, 保持了比较合理的群体结构, 同时可使单位面积的根系持有量增加3.5%以上。并阐明根系数量和小区产量之间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故此研究作物的群体结构不能局限于地上部, 根系的数量和分布状况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 云兴福, 林维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普遍采用的各种类型单屋面温室的结构研究表明, 从透明后屋面进入的光对温室的光温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结果是, 后屋面透明的温室, 地面水平光强度比对照增加0.60-26.31%;白天气温和地温分别提高3.25℃和2.24℃;夜间气温差异不大, 而地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温室内果菜类蔬菜生长前期的最适温度的延续时间, 每天平均比对照长1.7小时。并求得了温度、光强度与高度、跨度的回归方程。
  • 丁金城, 喻衣蓉, 居玉玲, 马享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连作导致土壤营养条件的恶化或失调, 尤其磷、钾营养元素的锐减以及镁铁、锰等微量元素的贫乏, 引起西瓜植株的生理障碍, 表现生育迟缓, 抗病力降低, 枯萎病、线虫病严重发生, 造成植株死亡。因此, 生理障碍和病理障碍是构成西瓜连作障碍的主导因素。采用杀菌剂, 土壤改良剂, 营养和微量元素组配而成的复合剂, 不仅能有效地防治连作西瓜枯萎病, 而且可以促进生长, 提早成熟2-3天, 单瓜重增加9-12%, 中心糖度提高1.5-2.0%。
  • 孙毅, 仪治本, 王桂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美国引进的高粱3197A原原种组配了晋杂一号(原)、晋杂四号(原)和晋杂五号(原)3个杂交种。并用这些原种与我国目前生产上使用的3197A、晋杂一号、晋杂四号、晋杂五号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做了对丝黑穗病敏感性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3197A自身对丝黑穗病的敏感性和这一特性的遗传能力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其抗病性丧失是由于我国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变化所致。
  • 戴广辉, 刘俊芳, 李延增, 刘克明,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试了12个具有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根冠细胞对棉花黄萎病毒素的敏感性, 以孢子悬浮液苗期接种和毒素醮根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的根冠细胞死亡率与苗期接种病指和幼苗萎蔫指数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与0.816, 试验证明, 利用离体根冠细胞对毒素的敏感差异鉴定品种抗性, 操作简便, 结果可靠, 适于大批量鉴定。
  • 王源岷, 王英男, 徐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6年, 作者等在北京市密云县着重研究了针叶小爪螨在板栗树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小爪螨越冬卵的孵化期与板栗树展叶抽梢期相符合。田间虫口数量, 年与年之间相差很大, 主要受自然天敌的影响。总结出乐果涂干的时期, 药液浓度、施药次数、操作注意事项等技术措施要点。一次涂干的控制效果可达一个月以上, 涂干树的栗实在收获期已检测不出乐果, 在针叶小爪螨中度发生年和严重发生年, 乐果涂干可增产板栗10%以上, 净收益与成本相比约为9:1.
  • 郑仙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山西省一些重点产枣县市发现枣叶锈螨为害日趋严重。为了控制螨害, 保障生产, 作者于1985-1988年对枣叶锈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持续4年的观察, 并根据其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试验。在枣树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 可有效地杀灭在枣股上越冬的成螨;5月下旬喷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 对已被螨害的枣树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 李云华, 梁训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8年在天津郊区青椒上发现了4种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占77.0%)、烟草花叶病毒(占42.5%)、马铃薯X病毒(占63.1%)和马铃薯Y病毒(占38.1%), 未发现蚕豆萎蔫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根据鉴别寄主的症状反应, 天津青椒上黄瓜花叶病毒可分为4类, 定名为第Ⅰ、Ⅱ、Ⅲ和Ⅳ株系。
  • 张美庆, 王幼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VA菌根及其真菌的分类是微生物学当前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综述了VA真菌分类的演变、属的特性及种的鉴定方法, 系统介绍了内囊霉科真菌分类的新进展、新概念及鉴定新方法。
  • 武兴德, 任道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同步荧光法测定了玉米、小麦、花粉等样品中的色氨酸。一般氨基酸分析用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仪, 而色氨酸在酸解样品时被分解测不出。要测定色氨酸, 需要重新制备样品, 改变体系, 比较繁杂。在多种氨基酸中仅有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有天然荧光, 色氨酸的天然荧光最强, 提供了直接测定的有利条件。用4N氢氧化钠碱解样品, 在105℃时保温24小时, 然后稀释, 调pH为10.5-11之间, 定容。最后用同步光谱扫描的办法测定, 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单色器之间固定一定的波长差(Δλ=68nm), 同时扫描, 得到一个同步荧光光谱。其浓度和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测定范围是0.01-0.20μg/ml。本方法弥补了在氨基酸测定中酸解样品时, 色氨酸被分解测不出的不足, 而且方法比较简单灵敏。
  • 李彦, 关健午, 熊念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甜菜的种、肥分层机播技术。在同等条件下使用该项技术, 甜菜生育前期的生长势显著增强, 与种、肥混播的耧种甜菜相比, 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等四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定植时株距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耧播;甜菜块根产量增加15%以上, 含糖率略有提高。
  • 常明昌, 徐卫东, 任建华, 谷晓滨, 冀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对山西省野生刺梨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矿质营养成分分析以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经测定得知刺梨桨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是一种有待开发利用的果树资源。
  • 许威光, 袁文甫, 王家祥, 周光悌, 马增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ES”抗原和酶复合物对猪旋毛虫病进行了ELISA的诊断研究, 其抗原是对Gamble(1984)的肌幼虫培养方法经过改进研制而成的。应用这种抗原和免疫制剂建立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容易判断等优点, 改变了我国过去应用粗制虫体抗原诊断猪旋毛虫病的状况。通过对71头人工感染旋毛虫病猪血清的诊断, 可获得100%的阳性检出率。对旋毛虫病流行区120万头猪的检测证明, 患猪检出率达93-95%。对250头ELISA阳性猪与宰后检查对照, 其诊断符合率为98%左右。
  • 王子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漂变又称遗传漂移, 是指在一个小群体内, 由于基因频率不能随机地使上下代保持不变, 从而形成的波动现象。国内外学者对此均有论述, 但目前国内在试验中证明这一遗传规律的尚少, 在豇豆上更未见报道。作者于1985-1986年用豇豆的2个杂交组合, 对其3对质量性状, 对F2代的分离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通过对2000多个单株调查, 发现生长在植株不同部位的果荚, 存在遗传漂变现象。
  • 齐秀菊, 卢和英, 王子欣, 李中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我们把从河北省556份大白菜病毒标样中分离得到主导毒源TUMV中的3个不同分离物, 经苋色黎三次单斑分离纯化后, 分别接种在胶二叶大白菜上, 20天后采摘病叶, 置-20℃冰箱内保存, 经检测证实无其它病毒污染, 然后接种在胶小叶大白菜上培养繁殖, 作为试验毒源。用普通烟(黄苗榆)、心叶烟、苋色黎及大白菜PI418957、PI419105、Tropical-Delight(F1)、Crusader(F1)为鉴别寄主。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