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翟立超, 张丽华, 郑孟静, 吕丽华, 申海平, 姚海坡, 贾秀领. 夏玉米粒位效应对增密的响应及其碳氮代谢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97-104. |
[2] |
刘帅, 徐学欣, 赵金科, 曲文凯, 郝天佳, 孟繁港, 贾靖, 赵长星.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与频次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14-123. |
[3]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04-111. |
[4] |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赵霞, 黄璐. 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96-103. |
[5] |
何京, 董建新, 丛萍, 宋文静, 马晓刚, 管恩森, 王大海. 玉米秸秆碳形态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快速提升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132-141. |
[6] |
李晋, 刘小丽, 李文广, 刘振华, 杨珍平, 黄春国, 孙敏, 高志强. 周年肥料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41-249. |
[7] |
徐丽娜, 闫艳, 梅沛沛, 陈士林, 黄收兵, 王璞. 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湿度比较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6): 106-112. |
[8] |
吕丽华, 董志强, 王学清, 刘茜, 张丽华, 贾秀领. 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36-42. |
[9] |
刘梦, 梁茜, 葛均筑, 郑志广, 张垚, 马志琪, 吴锡冬, 杨永安, 侯海鹏. 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6): 153-159. |
[10] |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33-37. |
[11] |
李司童, 毛凯伦, 韦成才, 袁帅, 穆耀辉, 王平平, 张立新. 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连作烟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238-245. |
[12] |
仝星星, 孙武, 李松坚, 张洪生, 刘树堂, 姜雯. 砂姜黑土农田年内轮耕对夏玉米氮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4): 189-195. |
[13] |
吕丽华, 贾秀领, 姚海坡,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不同灌水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153-159. |
[14] |
赵雪英, 张泽燕, 朱慧珺, 闫虎斌, 张春明. 绿豆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及形态指标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180-184. |
[15] |
袁中友, 吴家龙, 刘青, 杨淇钧, 戴军. 有机肥对高速公路建设损毁土地土壤肥力的修复及类芦生长的响应[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5): 177-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