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翟立超, 张丽华, 郑孟静, 吕丽华, 申海平, 姚海坡, 贾秀领. 夏玉米粒位效应对增密的响应及其碳氮代谢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97-104. |
[2] |
刘帅, 徐学欣, 赵金科, 曲文凯, 郝天佳, 孟繁港, 贾靖, 赵长星. 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与频次对夏玉米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14-123. |
[3] |
贾建平, 李金鸿, 于敬文, 余曦玥, 彭德良, 李惠霞, 黄文坤. 氮肥对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4): 198-205. |
[4]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04-111. |
[5] |
张盼盼, 邵运辉, 刘京宝, 乔江方, 李川, 张美微, 赵霞, 黄璐. 施用氮锌肥对不同夏玉米品种干物质和氮锌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96-103. |
[6] |
曹兵, 王学霞, 倪小会, 陈延华, 文方芳, 刘自飞, 张梦佳, 左强, 邹国元, 张雪莲. 控释掺混肥在结球生菜上的减量施用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104-111. |
[7] |
高杰, 李晓荣, 封广才, 李青风, 彭秋. 贵州新老两代糯高粱品种(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S1): 275-281. |
[8] |
王柏寒, 郭斗斗, 黄绍敏, 徐祺豪, 张珂珂. 不同磷肥对潮土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6): 171-177. |
[9] |
苏同庆, 邢璐, 王火焰, 周健民. 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潮土Olsen-P和小麦磷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52-158. |
[10] |
李红宇, 李逸, 赵海成, 刘梦红, 郑桂萍, 吕艳东, 范名宇. 点深施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59-168. |
[11] |
向晓玲, 陈松鹤, 高仁才, 吴东明, 陈艳琦, 杨洪坤, 樊高琼. 麦-玉轮作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169-176. |
[12] |
李晋, 刘小丽, 李文广, 刘振华, 杨珍平, 黄春国, 孙敏, 高志强. 周年肥料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周年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41-249. |
[13] |
严红梅, 汤维群, 李虹桥, 谢露瑶, 彭霄, 胡跃, 郭世星, 吴永成. 施氮量对半矮秆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50-255. |
[14] |
徐丽娜, 闫艳, 梅沛沛, 陈士林, 黄收兵, 王璞. 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湿度比较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6): 106-112. |
[15] |
刘昕萌, 陈庚, 王志国, 贺韵涵, 李威, 吴玥, 杨德光.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供应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24-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