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刘宗华, 陈伟程, 常思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三个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早代姊妹种(S2、S3)进行制种,产量可以提高40%左右,S2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同世代的姊妹种间增产幅度不一。
  • 王桂林, 张树娥, 崔良国, 刘正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花粉管通道以液滴法和喷雾法进行了谷子DNA导入玉米自交系齐302和478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D1均产生变异,导入组合变异率18.05%。在齐302变异中有一株雌穗顶端生长单枝雄穗且具分蘖、多穗特性的罕见变异。其它变异类型包括:生长势、株型、抗倒性、抗叶片衰老及分蘖和多穗变异。478只出现一个多穗变异,其长势旺盛,变异性状能够遗传至D2,并有新性状分离,如穗行数、粒型、千粒重等变异。试验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是创造新的玉米种质材料的有效方法。
  • 陈岭, 崔绍平, 徐有, 张动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8个亲本组成1/2P(P+1)双列杂交试验,采用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法,对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叶向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叶面积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外,其余4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叶角、叶向值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叶宽、叶面积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叶角、叶向值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叶长、叶面积以高值为超显性。叶角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8.7%左右,叶面积最低,为32.7%左右。
  • 赵殿轩, 刘玉梅, 苏方宏, 步凤池, 何福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鲁、豫1978~1991年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依其系谱可归纳为四平头、旅大红骨、获嘉白马牙、金皇后、混选一号、华农二号、Lancaster、ReidYellowDent、Krug与其它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及其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含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四型25个系统。近年,形成四平头、旅大红骨、ReidYellowDent与Lancaster四主极结构网络。且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的自交系取代本元类自交系已居亲本自交系主体地位。现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自交系的创新利用率约计:二元复合型20%,三元复合型9.2%,四元复合型1.9%,五元复合型0.4%。理论推算,由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充分组合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1013个系统,种质创新利用余地颇大。文中还就涉及到的玉米杂优育种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达龙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个回交10~12代的太谷核不育(Tal)小麦与普通小麦轮回亲本比较,以及转育稳定的Tal小麦的杂交F1与对应的常规F1母本效应的比较,探讨了Tal小麦细胞质及不育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al细胞质对可育株的穗数,粒数,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等无不良的遗传效应,TalF1主要产量性状多表现较高的正向杂交优势。
  • 赵治海, 崔文生, 杜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两年光敏核不育谷子光周期诱导研究表明:1.长于14h日照长度诱导雄性不育,短于13h日照长度诱导可育。2.幼穗生长锥伸长期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敏核不育谷子育性转换敏感期。3.光敏核不育谷子存在着两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
  • 刘占国, 马峙英, 张桂寅, 吴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1年在保定地区自然条件下,利用6个中熟的陆地棉现代品种(系)进行了吐絮进程与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吐絮进程是一个稳定的性状;它与产量性状相关不显著;与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1、-0.9053和-0.9421;与纤维伸长率和整齐度相关不显著;在产量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对皮棉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这一结果提示出,通过田间直接选择单株结铃数高且吐絮进程稳定的类型,可使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得到同步选择和提高,这为培育高产优质陆地棉新品种(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选择途径。
  • 李根源, 汪若海, 闫文斌, 王浩, 马文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棉叶螨抗性性状(受害级)进行双列杂交分析中,经配合力分析和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抗性表现的影响均显著。相对来说,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基因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显性基因多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是受害级性状的减效基因,隐性基因是增效基因。该性状的狭义遗传力N~2-88.20%。
  • 郭海军, 董志强, 黄国存, 崔四平, 潘学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杂交棉杂29一代、杂29二代及其亲本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29一代、二代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具有超亲优势,气孔导度在杂29一代为超亲优势,在杂29二代为中亲正优势。在杂29一代,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超亲优势,过氧化物酶活性为中亲正优势,丙二醛含量为中亲负优势。
  • 汤丰收, 陈宝音, 李蝴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对35个花生品种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分析不但揭示了性状之间、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揭示了性状与品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把35个品种划分为6个具有不同遗传差异的类群,同时指出影响产量的主要特征性状是单株生产力、分枝性及出米率,为评价和选择亲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书芬, 傅廷栋, 宋文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9个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种的产量及有关性状的分析表明,杂种的产量优势明显,组合间差异较大。全株总有效角果数不仅优势明显,而且与单株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大多数性状存在程度不同的杂种优势,全株总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幼苗鲜重,幼苗干重的优势较强,可以作为杂种优势鉴定和杂交组合选择的主要性状。
  • 张世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1987年70份亲本材料(8个性状)及1985年、1986年364个单交组合输入微机中建成数据库,并编写程序。该程序为BASIC语言,汉字提示,具有配置杂交组合、查找亲本、查找组合等功能。对所配组合进行跟踪调查表明,微机配的组合各世代入选率高,F6对F1的保留率达20%,而人工配的组合各世代入选率低,F6对F1的保留率仅为1.8%,微机配置的组合比人工配置组合的效率提高10倍,且利用微机配的组合选出了有苗头品系。
  • 闫先喜, 赵檀方, 胡延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在中度盐胁迫(2%NaCl)下生长发育的大麦根尖细胞出现三个特点:1.根冠淀粉体显著减少;2.基本分生组织区出现淀粉体;3.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活动减弱。
  • 沈波, 李云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双相电泳技术对冬小麦干旱诱导蛋白研究结果表明,10×10-6脱落酸(ABA)对于抗旱性强的冬小麦太原633和抗旱性弱的C609干旱诱导蛋白的形成没有作用,100×10-6ABA可以使太原633产生分子量为17.5~20KD,PI4.7~5.5的一些新蛋白;50×10-6和100×10-6ABA能诱导C609形成15~17.5KD,PI5.2~5.7的几个新蛋白和一个26KD、PI5.8的新蛋白。而在干旱胁迫下,太原633产生的一些诱导蛋白为17.5、20KD,PI4.7~5.5,C609仅产生26KD、PI5.8的新蛋白。由此表明,不同浓度的ABA对冬小麦干旱诱导蛋白的效应是不同的,且与抗旱性有关;ABA和干旱胁迫对干旱诱导蛋白的形成有一定的差异性。
  • 杨百亮, 丁伟, 马海利, 周志江, 徐克诚, 张让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寡核苷酸生物素探针进行了斑点杂交试验。结果表明,12株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均与探针呈杂交阳性,其它种李氏菌和细菌无一与探针杂交。探针检测靶DNA的敏感性为10ng,过夜增菌培养,可提高敏感性10~3~10~4倍,测出样品中少至150个细菌,探针法检测市售猪肉和牛奶的阳性率高于分离培养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生长3天的小麦幼苗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击处理和同位素标记,在34℃时诱导出了十几种蛋白,其中,以70、54、26、15~17KD分子量的蛋白最为明显;当热击时间超过4h时,这些蛋白明显地减少。事先对小麦进行34℃的热锻炼,可使其获得耐热性来抵御高温的伤害。
  • 张存良, 殷毓芬, 吴祥云, 陈淑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他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明确了农作物产量由产量构成因素决定,理论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决定度为100%。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产量的直接性状,而其他通过产量构成因素间接影响产量的性状为间接性状。间接性状不存在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只能通过产量构成因素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 夏国海, 罗新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苹果幼树新梢生长期14C同化物的种类和运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叶片14C同化物主要是糖,以山梨醇含量最高,蔗糖次之,葡萄糖和果糖很少;叶合成的氨基酸主要有天冬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和天冬酰胺。(2)山梨醇输出叶片速度大于蔗糖,向所在新梢以上发育部位短途输送以山梨醇为主,向其它器官长距离供应,蔗糖占优势。(3)叶片同化物在一昼夜内即完成地上地下部循环。根系上运物质主要是氨基酸,以谷酰氨,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为主。它们在地上部各器官的分配受代谢强度调节,无严格对应关系。
  • 贾新成, 李喜梅, 李磊, 张桂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平菇菌丝长满期、菇蕾期、一茬菇和二茬菇时,分别测定培养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酶活性及其底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从接种起到一茬菇期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性逐步升高,一茬菇时达到高峰,此后迅速降低。培养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从接种起即开始降低。其中菇蕾期之前半纤维素降解较快,一茬菇后纤维素降解较快。
  • 王克领, 李春华, 马增全, 闫玉河, 袁文甫, 许威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已建立的抗旋毛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D4,E2)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经纯化后电泳分析,其重链分子量为55KD,轻链分子量为29KD,符合IgG抗体特点。两株单克隆抗体与旋毛虫阳性猪血清所针对的旋毛虫抗原决定簇相同,都不与猪的其它寄生虫发生交叉反应,与抗原的相对亲和力E2>;D4,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纯化抗原的分子量为49KD,经免疫斑点染色证明为糖蛋白。
  • 杨万荣, 薄天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萎蔫病发生严重且均匀的自然病圃,对国内外675份胡麻品种资源进行抗萎蔫病的筛选与鉴定,选出32份高抗萎蔫病胡麻品种资源,应用这些资源育成了晋亚6号胡麻品种及8777-24-3新品系,并将“7544”、“7669”直接用于生产。抗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萎蔫病性属于细胞核显性遗传,具有较高遗传力。用高抗与高感、丰产型品种组配,可以选育出超亲类型的丰产、抗病新品种(系)。
  • 孔令晓, 罗畔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省玉米茎腐病优势种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进行了接种技术和玉米品种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病原菌单独接种或复合菌接种都能使玉米产生典型茎腐病株;复合菌株接种的致病率接近或高于单菌株致病率的平均值。
  • 张文英, 张庆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省无极县壤土地上连续五年的不同施氮量定位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中,土壤作物系统中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土壤对氮素的积累以及氮素损失与施肥之间有密切关系。低水平施氮虽然氮的利用率高,但作物产量低,土壤养分被掠夺吸收;高水平施氮会造成作物对氮素的奢侈吸收而导致减产,土壤氮积累增加,淋溶损失增加,氮素利用率降低。按常年最高产量施氮量施入氮素,既能保持作物的持续高产,又不会造成作物对氮素养分的奢侈吸收和作物对土壤氮素养分的掠夺吸收,而且不会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大量积累或损失。五年试验结果显示,氮肥(包括有机氮)总利用率达76%,尿素氮总利用率达72%,土壤积累率小于5%,氮损失率小于23%。
  • 郭朝清, 刘毓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因子、四水平、平方根模型正交多项回归设计,研究了夏玉米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磷肥的经济施用量。
  • 综述

  • 张子武, 沈阿林, 张桂兰, 李贵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于1986~1988年对夏播芝麻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合理配比及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夏芝麻产区的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必须因土施肥。一般施肥量应为:N90~120kg/hm2,P2O545~60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120mg/kg为施钾临界值,低于此值时施钾有效。施肥方法以氮肥底施加追肥,磷、钾肥全部底施的增产效果最好。土壤中Fe、Mn、Cu等微量元素尚能满足芝麻需求,但Zn、Mo、B表现出潜在缺乏,应予补施,以促进芝麻营养的平衡吸收。
  • 王同坤, 马建军, 朱京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个山楂品种(面楂、大金星和敞口)7个不同时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Cu、Zn、Fe、Mn、Ca、Mg、K7种元素的含量,除Cu、Mn外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着差异,面楂中Zn、Fe、Mg、K的含量较高;大金星中Ca的含量较高;敞口中Zn、Mn、Ca、Mg、K含量均较低。尽管在不同品种间存在着含量上的差异,但它们在年周期的动态变化上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除Zn、Fe前期的变化趋势在品种间表现有差别外,其余元素均表现出大体相似的变化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针对不同品种制定出不同的营养诊断标准,用叶分析进行营养诊断的适宜时期为7月10日至30日。
  • 王桂芳, 张耀增, 尚泓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系统动态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河南省棉花产量预测模型和灾变年份预测模型。灾变年份模型预测,影响河南省棉花产量的第一个灾变年份是1992年,第二个灾变年份是1996年,第三个灾变年份大约发生在2006年。这一预测为河南省棉花生产发展和决策,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 吴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验建立了一种饲料中棕曲霉毒素A的薄层层析测定方法。该法用氯仿:甲醇(2:1,V/V)提取样品中的毒素,提取液经分液法净化,在硅胶薄层板上用二次展开系统展开分离后,在紫外光灯(254nm和365nm)下检测定量。该法的方法灵敏度为1Oppb,回收率为70%~100%。
  • 王绍中, 章练红, 徐雪林, 李运景, 许晓萍, 曹广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环境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小麦品质的环境间差异大于品种间差异,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子;土壤及其它生态因子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环境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小麦品质的地域差异;依品质分布规律进行小麦品质区划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研究简报

  • 范妍芹, 郭景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甜椒杂种优势非常显著,但目前甜椒杂种F1的种子生产采用人工去雄授粉,产种量低成本高,严重阻碍了F1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迄今为止,雄性不育的利用是降低甜椒F1制种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但国内尚未见甜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与应用的报道。我们从1986年开始甜椒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初步认为由我所发现并选育的雄性不育系AB91属核不育两用系,为甜椒杂种优势利用及推广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