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2] |
冯云超, 晏庆九, 张芳魁, 霍仕平, 向振凡, 羊炼, 张兴端. 玉米果穗露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及遗传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22-28. |
[3] |
陈晓东, 季昌好, 赵斌, 朱斌, 王瑞.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17-21. |
[4] |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33-37. |
[5] |
金柳艳, 李明顺, 鲁晓民, 杨硕, 孔晓民, 石洁. 外引玉米种质抗粗缩病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81-87. |
[6] |
包海柱, 徐寿军, 张凤英, 刘志萍, 吕二锁. 模拟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保护性酶的发育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6): 100-104. |
[7] |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一份新选玉米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6): 112-118. |
[8] |
张耀文, 赵小光, 田建华, 王学芳, 李少钦, 李殿荣, 李永红, 董育红. 甘蓝型油菜两类同核异质杂交种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166-174. |
[9] |
苟才明, 余世权, 黄宁, 荣廷昭, 张吉海, 徐克成, 李志龙.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175-182. |
[10] |
王云美, 高祥扩, 冯素芬, 杨克昌, 江鲁华, 赵自仙, 李丽争. 不同环境下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3): 81-89. |
[11] |
李新峥, 刘振威, 孙丽, 杜晓华, 周俊国. 南瓜遗传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表现[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61-68. |
[12] |
戴茂华, 刘丽英, 吴振良. 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74-78. |
[13] |
刘锦梅, 张廷荣, 宋玉芹, 朱香萍, 李桢. 小群体双向选择试验的参数估计与选择反应[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79-84. |
[14] |
朱保侠, 裴玉贺, 郭新梅, 宋希云. 玉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2): 111-116. |
[15] |
孙果忠, 游光霞, 武淑祯, 张秀英, 王海波, 肖世和. 小麦春化基因的遗传效应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6):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