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2] |
刘春香, 隋铭, 刘春霞, 向春玲, 曹红祥, 常天利, 尹晨霖. 青萝卜晚抽薹性状回交转育及FLC2第1内含子PCR扩增检测[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5): 83-92. |
[3] |
王飞, 王立广, 潘梅瑶, 钮中一, 周勇, 梁国华.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51-56. |
[4] |
许峰, 闫素辉, 张从宇, 时侠清, 李文阳, 张子学. 基于高代回交分离群体的小麦抗赤霉病QTL Fhb4和Fhb5的遗传互作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5): 30-35. |
[5] |
李芦江, 熊尧宇, 陈文生, 兰海, 林海建, 杨克诚, 高世斌, 潘光堂. 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5): 101-105. |
[6] |
姚姝, 陈涛, 骆名瑞,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王才林.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定向改良武运粳7号的条纹叶枯病抗性[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4): 195-203. |
[7] |
孟雅宁, 陈雪平, 刘畅, 申书兴. 大白菜与甘蓝种间BC1的减数分裂观测及其性状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1): 86-89. |
[8] |
李玉玲, 吕德彬, 吴晓军, 董永彬. 普×爆自交和回交后代连续选择效果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1): 12-16. |
[9] |
赵凤梧, 李慧敏, 赵明, 刘冬成, 王志敏, 赵秀琴, 刘勇. 旱稻×稗草远缘杂交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S1): 76-78. |
[10] |
李玉玲, 路凤银, 杜振伟, 吴锁伟, 韩臣鹏. 普通玉米种质及双回交对爆裂玉米改良效果初报[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4): 37-43. |
[11] |
孙黛珍, 王曙光, 李炳林. 陆地棉、亚洲棉与比克氏棉杂种F1及回交后代的育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1): 38-43. |
[12] |
李思敏, 李军辉, 樊路. 甘肃黑麦在与普通小麦杂交导入黑麦有益基因中的作用[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S1): 36-39. |
[13] |
赵殿轩, 马月红, 苏方宏, 孙世祯, 郭建伟, 王米贵, 石敬彩. 玉米自交系选型留雄保纯繁殖程序及群体遗传学分析[J]. 华北农学报, 1998, 13(4): 30-35. |
[14] |
武计萍, 许钢垣, 仇松英. 小麦-天蓝偃麦草-羊草三属杂种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J]. 华北农学报, 1997, 12(1): 12-16. |
[15] |
王新望, 赖菁茹, 宋希云, 孙辉, 李保云, 刘广田. 小麦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7, 12(1): 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