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9年, 第4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89-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孟祥祯, 冯瑞光, 王玉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8年对四个杂交粳稻组合F1 和F2 的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组合的F2 和F1 在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上的表现基本一致,F2,不产生育性分离,株高和抽穗期分离不大,基本上是整齐的,充分说明这几个组合的F2 是可以利用的.还阐明了利用F2 组合应具备的几种条件以及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 崔海瑞, 方仁, 吴兰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表明,粗厚山羊草(Ae.crassa)与小麦、黑麦具有一定的杂交能力,结实率为3.49%—68.28%.杂种F1 一般是兼有双亲特性的中间类型,但所有杂交组合的杂种穗长及某些杂交组合的杂种抽穗期、单株有效分蘖表现超亲.杂种F1 高度不育,自交不结实,通过回交和复交得到了包括三属间的杂种后代.除粗厚山羊草与黑麦德国白粒的杂种F1 对白粉病免疫外,其它杂种表现中抗至高抗.不同抗性材料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存在着差异,慢区酶普的表现与白粉病抗性密切相关.杂种F1 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有着广泛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纺锤丝功能变异,A、B、D、R及M染色体组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研究结果为利用粗厚山羊草的有益基因提供了依据.
  • 樊路, 韩敬花, 潘淑婷, 邓景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Ae.variabilis和Ae.triunicialis与Tal kr phlb基因综合体杂交结实率以及F1 植株染色体配对观察,进一步用中国春(普通小麦)回交成功,证明了Tal krphlb基因综合体能够用于山羊草有益基因的"直接遗传转移".在山羊草外源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 张维勤, 李春芳, 吕孟雨, 郑素云, 兰素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小麦为试材,在不同水浸时间后,用NaN3 理M1 代和M2 代,观察其生理损伤和M2 代突变情况.结果表明NaN3 是一种高效诱变剂.国外有的学者认为NaN3 处理水,浸过的种子突变频率高,但本实验以NaN3 10-3M,浸种风干种子2小时突变频率最高.故用NaN3 诱变小麦可直接处理干种子,既方便,效果又好.
  • 杜连恩, 于秀普, 魏玉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抗癌新药—一平阳霉素(PYM)后处理提高甲基磺酸乙酯(EMS)的诱变效果.试验结果证明,EMS处理小麦湿种子附加PYM后处理的M2 代植株诱变频率为8.9-19.2%,较EMS(5.7%)单独处理的效果提高了1.5—3.0倍.
  • 张向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配合力(g.c.a.)对玉米单交种产量的形成,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双重作用,是形成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玉米育种要把g.c.a.放在首位.玉米配合力育种实行"测用结合" 以"测"为主的方法,优于"测用结合" 以"用"为主的方法.本文并对新组合的鉴定方法和技术作了探讨.
  • 刁现民, 智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粟几个细胞核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材料花药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提出了粟可育花药存在"开裂腔"的概念;ChA杂合显性雄性不育株的花药因不能形成"开裂腔"而不开裂.全不育材料338A和金大A为无花粉型败育;高不育型不育系蒜系28和350A败育于小孢子期,极个别小孢子能发育为成熟花粉;不同材料间药隔维管束的正常与否表现不同.
  • 李荫梅, 凌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夏谷品质性状蛋白质、赖氨酸的遗传力,十余种氨基酸间的相关性,主要农艺性状对提高夏谷蛋白质含量的直接影响;提出为提高夏谷品种小米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指数.与蛋白质相关的主要农艺性状通径分析表明,主要影响因子是千粒重、出米率.对蛋白质含量正、负向影响力大的性状间相互制约,故正确协调性状间的关系是提高蛋白质含量的重要前提.文中提出了几个较为适用的提高小米品质的选择公式.
  • 刘永平, 魏瑞芳, 张贵才, 李洪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多元分析法定量分析了41份陆地棉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通过主成份分析,筛选出邯14、贝尔斯诺、B163等15个综合指标较高的材料.根据遗传差异的大小,将研究品种划分5个类群,类群间的遗传距离在9.45—30.04之间,表明陆地棉亲本材料遗传基础比较丰富.出现了遗传差异较为特殊的优良材料——贝尔斯诺.但多数品种之间产量性状的遗传差异较小,丰产性品种选育仍需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创新工作.
  • 王淑芳, 陈申巧, 何中秋, 史根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分1975—1979年、1987—1988年两个阶段进行,共295个材料,试验7年.其结果:无性一代与无性二代最长蔓长、茎叶重、茎粗、单株薯数、基部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变异系数较小,性状稳定;一代单株薯重与无性二代产量相关不显著,且变异系数大,为50.69%.但进一步发现,无性一代单株薯重高或居中的品系到无性二代出现超标品系的百分率高,而薯重低或居中的品系到无性二代没有或极少出现超标的品系,据此认为,无性一代产量应为选择性状.这与前人看法不同.无性一代最长蔓长100—200cm、分枝数11—13个、单株薯数5—6块的品系,其无性一代薯重与无性二代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该结果将为提高甘薯无性一代选择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 周人纲, 郭兰凯, 李玉英, 阎龙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耐寒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的细胞膜透性和代谢能量水平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耐寒品种的叶鞘亚表皮细胞的渗透基值(Og)、膜对水的透性常数(Kwo)以及膜对脲的同系物——尿素、甲脲、乙脲的透性常数(Ks)均大于低温敏感品种.低温敏感品种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质中的ATP酶活性均大于耐寒品种.冻处理以后,低温敏感品种组织中ATP水平下降速率大于耐寒品种.膜透性、细胞汁浓度和代谢能量的调节在耐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沈银柱, 刘植义, 黄占景, 姚占祥, 王海祥, 孟庆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对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抽穗期雌雄蕊、茎节、颖壳和旗叶的酯酶以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为单系起源论提供了依据.同时,发现酯酶同工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能是进化速率不同的两种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在系统发展中变化大,是研究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一个较好的生化指标.
  • 郭北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小麦种质资源中古老品种的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随育种历史的发展,Glu-Alb、Glu-Blb、Glu-Ble和Glu-Dl2的频率降低;Glu-Ala、Glu-Bla、c、d和Glu-Dld的频率增加;其它等位基因频率无大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小麦品种中,和烘烤品质关系密切的Glu-Ala、Glu-Bli和Glu-Dla的频率比古老小麦品种高,这反映了上述三个等位基因对澳大利亚小麦优异烘烤品质的贡献.我国小麦品质育种也应充分利用它们;另一个类似的等位基因Glu-Blb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 司智海, 刘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纯化了普通小麦黄化苗线粒体;以SDS—PAGE分析了多肽构成.实验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线粒体密度梯度离心行为与其它植物相同;在电泳图谱中其多肽呈现40—50条带纹,分子量介于14KD—100KD之间.
  • 马瑞昆, Ma Ruikun, C. F. Green, P. D. Hebblethwaite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品种Brock和Renard在温室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量与光能吸收量呈线性关系;温室受旱作物生育后期光能转化效率降低.水分亏缺主要通过降低光能吸收量,其次通过降低光能转化效率影响生物量积累.总生物量及茎鞘生物量积累都明显受到中、后期缺水的抑制,以开花前缺水的影响为甚.两品种生物量积累方式不同,Renard开花后积累转慢.缺水强化了茎鞘贮存物质的重新分配,尤以灌浆期缺水为甚.籽粒灌浆过程可用三段折线模式来拟合.开花前缺水使灌浆增强,部分地补偿了粒数的降低;后期干旱影响灌浆致使粒重降低.两品种属于不同灌浆类型,似乎短快型对避开后期干旱较有利.
  • 贾银锁, 崔四平, 李玉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水分胁迫加重,不同抗旱类型小麦的第一、二叶鞘细胞的基态渗透浓度、原生质层对非电解质甲脲的透性和原生质粘度值均表现上升趋势.抗旱的昌乐5号和不抗旱的扬麦4号在正常和水分胁迫条件下差异均显著.当胁迫到一定程度,不抗旱的扬麦4号细胞基态渗透浓度和透性常数下降早而迅速,甚至质膜破裂.三个指标中透性常数值对干旱反应最敏感,证明小麦抗旱性与原生质层透性关系密切.
  • 刘淑贞, 曹广才, 吴东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生态试验(石家庄点)结果表明,在不同年度和播期中,冬型小麦品种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差异.春播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比秋播的高.气候条件对子粒蛋白质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开花至成熟期间的日平均温度较高,夜温较高,日长较长等条件都可以促进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这期间的日平均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
  • 张敬贤, M. B. Kirkham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乙烯利对高粱抗旱和干旱敏感型品种水势和渗透势的影响.乙烯利处理能显著增加植株叶片的乙烯释放量.在浇水条件下,乙烯利使叶水势、渗透势降低;但在水分胁迫时,乙烯利却使叶水势、渗透势提高.在两种水分状况下,乙烯利处理与不处理植株叶片的气孔阻力相似.不同品种对乙烯利的反应差异随水分处理而异.
  • 武金铭, 蔡文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经花药培养诱导出来的402个当代花粉植株和加倍后新生的茎蘖叶表皮组织细胞的变异状况.首次发现,倍性不同,其叶表皮组织细胞结构、形状、大小不一样.同时,混倍体植株叶表皮组织不同倍性细胞呈现嵌合现象,并沿叶脉成带状变化.明确了气孔密度、保卫细胞大小与倍数有密切关系.叶表皮组织细胞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类型的重要原因是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这就为辨别植物倍性和预测结实情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简便精确的方法.
  • 张晓义, 王利民, 张小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植物外植体消毒技术与接种污染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对山楂、桑树、樱桃冬芽、郁金香球茎接种消毒时,采用外值体适当脱水(含水率保持30%左右)、消毒时剥去外被鳞片或表皮、适当延长消毒时间(樱桃冬芽除外)的方法,同时配合其它消毒措施,组织培养污染率可降低至5%以下.此技术对生长分化能力无任何影响,其中外植体剥去鳞片或表皮后进行消毒是减少污染的关键.经几年来多次试验证明,此技术比较可靠.
  • 王国昌, 张兰松, 孙敬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甜樱桃品种那翁和杂种砧木4—145为材料进行了樱桃组培快繁技术的改进研究.筛选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和伸长壮苗培养基.阿魏酸用于难生根的杂种砧木生根时,可抑制愈伤组织的过分增殖,提高生根频率.光照驯化培养是影响移栽成活的关键因素.
  • 黄守印, 周武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含高浓度(1.0—1.5mg/L)细胞分裂素的MS培养基对芦笋茎尖、茎段进行离体培养诱导丛生苗,其结果改变了丛生苗的产生途径,缩短了分化时间,提高了增殖倍数,是快速繁殖芦笋苗的有效方法.
  • 王思政, 黄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中国蜡蝉总科二新属四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昆虫标本室.二新属分别为新网翅蜡蝉属Neoalcathous gen.n.,甘颖蜡蝉属Gana-chilla gen.n.,属模标本分别为黄山网翅蜡蝉Neoalcathous huangshanana n.sp.,镇原颖蜡蝉Ganachilla Zhenyuanensis n.sp.;另二个新种为武夷网翅蜡蝉Neoalcathous wuyishanana n.sp.,路氏丽蜡蝉Kalidasa lui n.sp.
  • 郭爱国, 朱之堉, 张海英,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将小麦叶锈菌小种261,362和370组成两个或三个小种的4种组合,分别在抗病、慢锈和感病品种上进行7代的继代培养,利用鉴别寄主检查各小种在各代中所占的比例,以了解各类品种对小种组成能否起稳定化选择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不能起稳定化作用,慢锈品种冀麦3号、感病品种5389和东方红3号对某些小种组合能起稳定化作用,但对另一些小种组合则不能起稳定化作用.一个品种能否起稳定化作用,取决于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在感病或慢锈品种上各小种在混合小种中的竞争力,表现在侵袭力而不是毒性的差别上.三个小种与上述三个品种互作,都明显地表现小种261的竞争力最强,362的次之,370的最弱.一般讲,品种对混合菌中小种竞争力相差大的就不能起稳定作用.分别用6068和山前麦作鉴别品种来检查各小种在继代培养的各代中所占的比例的结果不一致,这是由于各小种的侵袭力不同所致.这是侵袭力决定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的例证.
  • 赵文臣, 尹善, 王进忠, 屈振刚, 郭金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于1980-1988年在河北保定对小麦田蚜虫的优势种——小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种群消长动态及百茎蚜量与小麦千粒重降低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随季节变化长管蚜的消长呈双峰型.夏季蚜峰正值小麦灌浆时期,这是防治的关键期;(2)灌浆初期、中期的蚜量与千粒重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8和0.9554.回归式分别为:y1=0.010383x1-0.871208±3.07与y2=0.008019x2+0.182175±1.69;(3)根据河北省当前小麦产量水平,商品价格及防治现状和费用计算,小麦长管蚜的经济阈值,在灌浆初斯为600头,中期为650头.
  • 崔光先, 郑桂春, 董志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8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盆栽人工接种鉴定和同工酶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1919个粟品种资源对线虫病的抗性,选出22个高抗材料作抗源之用.筛选出多抗、双抗性抗源各5个和多抗优质资源3个、双抗优质资源1个,这些新发现的珍贵材料,是培育多抗优质新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结果初步表明,粟抗、感线虫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有明显差异.品种抗病性与粟生育期、穗码松紧、刺毛长短明显相关.
  • 苗春生, 孙玉英, 陈来夫, 王步瑞, 高春燕, 杨志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模拟试验、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伏蚜对大面积棉田的不同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通过9年研究,现已组建成伏蚜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的两个优化模型.田间模拟试验和150万亩推广应用,以及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1级伏蚜为害程度,即棉株中部起油腻的株率在5%以下,不会减产.故此为害程度可作为伏蚜防治指标的放宽指标.
  • 罗希成, 顾铁省, 石琳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棉田枯萎病株分离得到镰刀菌"8601"菌株.经纯化进行人工接种西瓜及黄瓜幼苗盆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8601"镰刀菌可以侵染西瓜黄瓜幼苗.接种幼苗表现子叶变黄、植株矮小、维管束变褐等枯萎症状;重者枯死,轻者体内带菌.这些幼苗的根、茎内均能分离得到镰刀菌,并能侵染棉苗.
  • 王宝升, 崔景岳, 李仲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花生田发生金龟子11种,其中优势种,冀东为华北大黑鳃金龟,冀中为暗黑鳃金龟,冀南为黄褐丽金龟.对其生物学研究发现:华北大黑鳃金龟具有雌虫交尾后取食花生叶片及成虫在地膜花生田以膜口做为出入土通道的特性;暗黑鳃金龟具有成虫出土后在矮棵植物上交尾取食及产卵较分散习性;黄褐丽金龟成虫前峰是田间为害幼虫的主要来源.依据上述结果,可采取花生叶面施药、药剂封膜口、毒榆枝诱杀成虫以及土壤施药浇水控制幼虫等措施.大面积防治应用后,虫口密度降低75.1%,虫果率下降78.6%,经济效益明显.这一防治方法已成为河北省花生田金龟子综合防治配套技术.
  • 娄树中, 王幼敏, 侯勤, 许泽永, 张宗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86—1988三年对十五个县(市)的调查,以及419份花生病叶样品的血清鉴定,说明河北省的花生病毒病主要有三种类型.轻斑驳类型由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其分布最广,在冀东、冀中和冀南均有发生;普通花叶类型由花生矮化病毒Mi株系(PSV—Mi)所致,在冀东和冀中的部分县(市)发生;黄花叶类型由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侵染引起,仅在冀东几个县(市)发生,根据病毒分布的区域性,在河北划分四个流行区.
  • 默涛, 郑善强, 陈树欣, 张少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恶草酮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恶草酮在土壤中的消解过程符合负指数函数递减规律方程 Q=C0 e-kT, 半衰期为30—40天;恶草酮在花生茎叶中的残留分布有一个明显的吸收—降解过程.
  • 齐秀菊, 刘俊芳, 刘学民, 刘克明, 马春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用根冠离体活细胞测定法和苗期浸根法测定了不同抗性的十二个菜豆(Phaseolus vulgarisL.)品种对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毒素的敏感性,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经统计分析,这两种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根冠活细胞测定法比苗期浸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是进行菜豆抗病性鉴定和选育抗病品种等研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
  • 刘兴民, 李文海, 康俊卿, 丁起盛, 管振谦, 郭定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染病和未感病鸭梨进行显微镜观察,并对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进行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梨黑心病不是由于菌类感染,而是属于生理病害.分析结果初步表明,鸭梨感黑心病后,呼吸代谢途径部分地由EMP—TCA径转变为HMP途径,而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褐变是产生黑心的直接结果.游离氧对这一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 刘宗衡, 罗亦云, 周晓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河北省中上等肥力褐土在一年两作和施用与不施用有机肥料情况下,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的肥效和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10年田间试验和2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作用明显;在施用有机肥条件下,一般年份磷钾肥效果不明显,但在冬春严寒的年份,磷肥也有明显增产效果.不施有机肥时,小麦施用磷肥效果明显;氮磷肥配合施用效果最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氮、磷、钾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影响很小,土壤磷钾含量则随施用磷钾肥而明显变化.在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年施氮15公斤/亩,P2 O5 8公斤/亩,K2 O 18公斤/亩,土壤氮、磷、钾有盈余;不施有机肥时,施用同等量的化肥,则土壤氮、磷、钾均有亏缺.
  • 陈良, 高占峰, 曾艳军, 徐晓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5N示踪,通过三年的盆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稻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每公顷施纯N150—165公斤,以底肥占1/2或1/3,蘖、穗肥各占1/4左右,施于0—10cm土层里.每公顷可收获9000公斤以上的稻谷.N素的利用率达33%,土壤残留率28%,损失率:39%.本研究不仅为水稻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同时也提供了科学施肥的依据.
  • 曹一平, 李晓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石灰性土壤接种VA菌根真菌(G,epigaeum)提高玉米对三种弱酸溶性磷肥和一种水溶性磷肥的吸收与利用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VA菌根可以增强玉米作物对弱酸溶性磷肥的吸收与利用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含磷量,吸磷量和干物重均显著增加.各种磷肥的利用率都显著提高.在供试土壤上,施用水溶性磷肥(重过磷酸钙),接种VA菌根菌后,玉米植株的含磷量有所提高,却无明显的促进生长的效应.
  • 穆华, 郑维民, 刘如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关于板栗黄化机制研究的一部分.在水培条件下,无锰低铁(2ppm),叶缘先黄后枯,叶肉出现褐斑;无锰而铁大于10ppm时,全株萎蔫枯死.无铁低锰(1PPm)或无铁而锰为30ppm时,叶片呈现黄化.在本试验条件下,环境锰为30—50ppm,铁为10ppm时,植株生长正常.当环境铁为2ppm时,叶全铁量随环境锰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环境铁浓度为5.6或10ppm时,叶全铁量随锰浓度增加而增高.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叶全铁量没有明显规律;而与活性铁和Mn/Fe有明显规律:叶活性铁含量大于50ppm,Mn/Fe在1.0—1.5之间时,叶绿素含量都大于3.00mg/cm2.
  • 董存田, 陈景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昌黎于冬季分期采集露地越冬的玫瑰香葡萄一年生枝条进行电导度、电阻率、含水量和比重的测定.回归分析表明,枝条死亡率与电导度呈负线性关系,与电阻率呈正线性关系;而枝条死亡率与含水量和比重呈负线性关系.表明葡萄越冬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失水.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气象因子中,引起葡萄枝条死亡的主导因子是低湿度(<30%)日数,10厘米地温负积温和高于年平均值的风速的日数.当三者分别达26天、-153.7°C和80天时,葡萄枝条会全部死亡.
  • 武玉壁, 高玉军, 庞玉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对属于3个种40个桑树品种的幼叶与成叶共382个样品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夏、秋两期进行检测.结果得出:1.桑树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以划分为两个酶区.A区相对泳动率(R f)范围为0.06—0.41;B区0.51—0.64.2.夏(六月份),幼叶与各期成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现稳定,幼叶比成叶酶带表现丰富.3.A1 、A2 、A3 、A4 和A7 带与生长发育相关.4.40个桑树品种的主酶带表现相似,根据A9 带的表现与否把桑树品种分为两大类群.5.两大类群中均包括鲁桑、白桑、山桑三个种,反映了三个种内的基本一致性.6.根据夏幼叶表现稳定的酶带,在两大类群的基础上,把桑树品种分为五类.
  • 么凤居, 贾绍禹, 张德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五十年代末以来,冀中平原1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埋有大量古林木.枯枝腐叶层的存在,埋藏木的密度,以及麋鹿头角化石的发现,证明古林木乃是古森林的遗迹.从孢粉分析和14C测定的结果和这一地区古河道分布的情况看,古森林存在于距今7500—2500年之间.
  • 刘毅, 李九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千粒重不仅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幼苗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建成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明确小麦千粒重对幼苗生物性状的影响以及胚乳营养物质的消耗,1988年进行了不同粒重小麦的幼苗生物性状和籽粒胚乳营养物质的消耗测定试验.试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采用千粒重20—50克,级差为5克的小麦品种6个,观测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第二组采用千粒重30.4—42.4克而级差不等的8个小麦品种,观测胚乳消耗过程.
  • 邢竹, 辛景峰, 刘宗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材料与方法1985年在辛集、献县、曲周、河间等县进行氮磷钾肥配合比例试验(CK、N18 P9 、N0 P9 K18 、K18 P18 K9 、N18 P9 K9 、K18 P9 K18 ),重复三次;自1986年起在上述县内进行三因子五水平最优设计多点无重复田间试验.试验肥料为尿素,重过磷酸钙和氯化钾.磷钾肥和尿素的1/3作底肥施入,尿素的2/3作追肥在初花期施用.试验地基础土壤养分分析采用全国统一方法测定,土壤速效磷用Olson法,以单体磷表示.
  • 白桂英, 蔡宏玉, 杨大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尿素添食研究和碘化钾添食研究.K.A.阿斯卡罗夫等人在"桑蚕无机代谢研究"中,发现蚕茧的主要成分中有钠元素,蚕蛹的主要成分中有钾元素,而在蚕粪中缺乏钠钾元素.目前,国内外关于家蚕添食氯化钠、氯化钾、碳酸钠、碳酸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家蚕添食钠钾化合物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刘书凯, 李玉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芝麻双茎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根据芝麻性状遗传相关与形态器官发生理论,提出于幼苗期摘除顶尖,使每个单株第一对真叶(或第二对真叶)叶腋间两腋芽萌发生长形成双茎.作者对双茎栽培的增产效果、机理、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增产效果:1987—1988年采用冀芝一、三号进行了八点次双茎栽培试验,平均亩产89.59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41.67%,其中最高亩产可达199.68公斤.
  • 罗希成, 李景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异色瓢虫 Leis axyridis(Pallas)是蚜虫、红蜘蛛及蚧虫等害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又是亚洲益虫宝库中色斑结构复杂变异显著的生物种.作者三十年来,对在华北、东北地区9个省市采集的1575万头成虫进行色斑结构分类.结果发现:此虫色斑结构由2个基本型,13个色型组,104个色型及185个变型组成.研究结果为生防提供形态学依据.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