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杰,张洪程,龚金龙,等.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1):2234-2243.
[2] 雷小龙,刘利,刘波,等.杂交籼稻F优498机械化种植的茎秆理化性状与抗倒伏性[J].中国水稻科学,2014,28(6):612-620.
[3]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等.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29(3):273-281.
[4] 李国辉,钟旭华,田卡,等.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7):1323-1334.
[5] 刘畅,李来庚.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6,30(2):216-222.
[6] 王小虎,方云霞,祝阳舟,等.水稻水培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核农学报,2016,30(5):850-858.
[7] 雷小龙,刘利,苟文,等.种植方式对籼稻植株抗倒伏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10):1814-1825.
[8] 张明聪,刘元英,罗盛国,等.养分综合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1):4536-4542.
[9] 杨志远,孙永健,徐徽,等.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5):511-519.
[10] 丁明亮,苏振喜,邹茜,等.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3):325-330.
[11] 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等.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3):264-270.
[12] 张倩,张明才,张海燕,等.30%矮·烯微乳剂对水稻茎秆理化特性的调控[J].作物学报,2013,39(6):1089-1095.
[13] 马均,马文波,田彦华,等.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4,30(2):143-148.
[14] 许俊伟,孟天瑶,荆培培,等.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11):1767-1776.
[15] 胡雅杰,曹伟伟,钱海军,等.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株型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41(5):743-757.
[16] 许轲,郭保卫,张洪程,等.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超高产与光合生产力的影响及水稻超高产模式探索[J].作物学报,2013,39(9):1652-1667.
[17] 许轲,唐磊,郭保卫,等.不同水直播方式水稻植株抗倒特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4,29(6):226-232.
[18] 陈书强,赵海新,杨丽敏,等.寒地水稻高产抗倒伏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6):159-165.
[19] 陈书强,赵海新,杜晓东,等.氮肥运筹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30(S1):390-394.
[20] 姚海坡,董志强,吕丽华,等.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5,30(S1):152-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