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骏威,杨勇,黄宗安,等.聚乙二醇诱导水分胁迫引起水稻光合下降的原因探讨[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39-543.
[2] 李长明,刘保国,任昌福,等.水稻抗旱机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5:409-411.
[3] 杨建昌,王志琴,朱庆森.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5):65-72.
[4] 李自超,刘文欣,赵笃乐.PEG胁迫下水、陆稻幼苗生长势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3):16-20.
[5] 王贺正,马均,李旭毅,等.水稻芽期抗旱性和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94-599.
[6] 李艳,马均,王贺正,等.水稻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其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250-255.
[7] 韩建民.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及其与渗透调节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13(1):18-21.
[8] 张文英,栗雨勤.作物抗旱性鉴定研究及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4,8(1):58-61.
[9] 李梅荫.苗期反复干旱法鉴定谷子抗旱性的可靠性与实用性[J].河北农业科学,1992(4):9-11.
[10]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栗雨勤.河北省地方标准一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规程(GB13/T 398.5-1999).
[12]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46-70.
[13] 任红旭,陈雄,吴冬秀.CO2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蚕豆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1,27:729-736.
[14] 白玉.谷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5] 赵世杰.植物组织中丙二醛测定方法的改进[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4,30(3):207-210.
[16] 王启明,徐心诚,马原松.干旱胁迫下大豆开花期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98-102.
[17] 郭振飞,卢少云,李宝盛,等.不同耐旱性水稻幼苗对氧化胁迫的反应[J].植物学报,1997,39:748-752.
[18] 蒋明义,荆家海,王韶唐.渗透胁迫对水稻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1,17(1):80-84.
[19] 龚明.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及其综合评价[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4(1):73-81.
[20] 王贺正,马均,李旭毅,等.水稻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2):399-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