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刁治民,张雄伟,熊亚,等.微生物纤维素酶在饲料工业中的生产现状及应用[J].青海草业,2006,15(3):15-20.
[2] 祝小,耿秀蓉,潘康成,等.枯草芽孢杆菌PabO2产纤维素酶活性的研究[J].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2007(1):61-63.
[3] 高凤菊,陈惠,吴琦,等.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75-177.
[4] 韩学易,陈惠,吴琦,等.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C-36的产酶条件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02:178-181.
[5] QB 2583-2003,纤维素酶制剂[S].
[6] 李素波.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07.
[7] 杜连祥,路福平.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75.
[8] 张文治.新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8-201.
[9] 卞小莹,吴文君,王群利,等.秦岭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再生与诱变育种[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29-933.
[10] 尹华,卢显妍,彭辉,等.复合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重金属去除菌[J].环境科学,2005,26(4):147-151.
[11] 肖怀秋,兰立新,李玉珍.亚硝酸与紫外线复合诱变原生质体选育产酶菌株[J].生物技术,2006,16(5):40-41.
[12] 王慕华,孙文敬,郭金权,等.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D-核糖生产菌株[J].工业微生物,2005,25(1):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