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海云,尹枝瑞,李维岳.玉米籽粒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J].吉林农业科学,1981,3:22-26.
[2] 王忠孝,高学曾,李维岳,等.关于玉米籽粒败育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6,6:36-40.
[3] 林淑芬,刘大江.籽粒充实期间茎杆与穗轴糖类浓度的变化[J].中华农业研究,1989,39(1):38-46.
[4] 卢广远,郝瑞莲,韩英等.玉米穗部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9,19(5):52-53.
[5] 张凤路,王志敏,赵明,等.玉米子粒败育机理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1997,5(1):4-9.
[6] 彭勃,张宝石,杨一,等.玉米株型育种及其主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3):14-18.
[7] 黄中文.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功能作图[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19-22.
[8] 王振华,王懿波,王永普,等.普通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杂种伏势及其相关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8(2):3-6.
[9] 朱军.估算遗传方差和协方差的混合模型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1992,7(1):1-11.
[10] 朱军.作物杂种后代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1993,8(1):32-44.
[11] 朱军,季道藩,许馥华.作物品种间杂种优势遗传分析的新方法[J].遗传学报,1993,20(3):262-271.
[12] 朱军.广义遗传模型与数量遗传分析新方法[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6):551-559.
[13] Zhu J,Weir B S.Diallel analysis for sex-linked and maternal effect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6,92(1):1-9.
[14] 朱军.遗传模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5] 张泽民,任和平.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和穗粒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1,6(1):4-7.
[16] 陈岭,崔绍平,孙耀邦.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6.11(2):28-32.
[17] 逯晓萍,米福贵,云锦凤,等.饲用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与遗传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20(1):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