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水产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水产相关论文,涉及鱼、虾、蟹等水产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病害防治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林勇, 卢其西, 杨慧赞, 陈忠, 黄姻, 甘西, 曾兰, 唐章生
    比较不同罗非鱼品系的耐寒性能,为耐寒罗非鱼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及理论支撑。通过室内人工低温胁迫的方式,对8个品系罗非鱼和15个尼奥杂交罗非鱼品种进行耐寒能力的测定,比较分析它们的耐寒性能。试验发现3个品系奥利亚罗非鱼的半数死亡温度分别为: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7.82℃,夏奥1号8.22℃,广东品系8.44℃,死亡率分别为56.76%,62.25%,79.43%;5个品系尼罗罗非鱼中,美国品系、埃及品系、广东品系、泰国品系和吉富品系半数死亡温度分别为8.86,9.39,9.30,9.57,10.13℃,死亡率分别为70.43%,56.43%,67.24%,83.54%,91.66%;15种尼奥杂交配套系组合罗非鱼中,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为母本,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为父本的杂交鱼的耐寒能力最强,其半致死温度为8.22℃,死亡率为51.06%。对各品种及品种间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和死亡率相关性极显著。尼奥罗非鱼耐寒性能与亲本高度相关,其耐寒能力可能通过细胞质遗传,加强对母本的筛选可获得更快的遗传进展。经过耐寒性能的比较,确定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与美国品系奥利亚罗非鱼为尼奥罗非鱼杂交的耐寒育种材料。
  • 郝卓然, 梁利群, 常玉梅, 任波
    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扁吻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利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I对扁吻鱼的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并选取片段大小在250~750 bp间的片段,利用PCR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A)8探针对微卫星片段进行富集。富集后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利用DH5α大肠杆菌进行转化,然后以Sau3AI为引物对菌落进行PCR扩增,扩增后选片段大小符合条件的菌落挑取至测序板,进行测序。结果表明:PCR筛选共获得563个阳性克隆,其中测序192个阳性克隆后发现有53个微卫星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完美型占67.92%,非完美型为22.64%;混合性标记占9.43%。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微卫星引物24对,经PCR扩增筛选,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其中22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13对。利用13对多态性引物对扁吻鱼野生群体进行扩增,PCR扩增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数为3~6,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5 3,12个位点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
  • 喻文娟, 俞菊华, 李红霞, 李建林, 唐永凯, 于凡, 何枫, 傅纯洁
    为探究脂酰辅酶A脱氢酶对脂肪酸β氧化的调控机制,使用RT-PCR在鲤鱼肝脏克隆了脂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中的MCADLCAD全长cDNA序列,阅读框分别为1 275,1 326 bp,编码424,441个氨基酸,分析表明他们均具备ACADs家族的特征序列:FAD结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位点等,与斑马鱼MCADLCAD的一致性分别为93.16%和94.56%。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MCADLCAD主要在肝脏和心脏表达;不同脂肪源对MCAD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鱼油对LCAD的表达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此外,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MCADs-pEASY(E2)和LCADs-pEASY(E2),经IPTG诱导获得了原核表达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3.0,43.6 kDa。经检测这2个蛋白在370,45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表明他们能自然结合FAD辅基。吩嗪硫酸甲酯反应法结果表明:MCADLCAD酶活性最适温度均为28℃,酶活分别为9.12,10.29 U/g。结果表明,与哺乳动物类似,鲤鱼MCADLCAD在肝脏和心脏表达量高;高不饱和脂肪酸对LCAD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 张桐, 徐奇友, 许红, 王常安, 石连玉
    本研究旨在观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Vitamin D3)对松浦镜鲤(C.carpio Songpu mirror carp)幼鱼体成分、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鲤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的最适添加量。选用2.4 g左右的镜鲤幼鱼525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投喂维生素D3添加量为0,200,400,800,1 600,3 200及1×105IU/kg的7种饲料,饲养试验时间为56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镜鲤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血清磷离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未添加维生素D3的试验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镜鲤鱼体灰分、钙磷含量、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随着维生素D3添加量的增加,全鱼钙磷含量、血清钙磷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果提示:与饲料中缺乏或过量的维生素D3添加量相比,适量添加维生素D3可使镜鲤全鱼钙磷含量、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以全鱼钙磷含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为指标建立折线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松浦镜鲤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最适添加量为708.3~769.8 IU/kg。
  • 崔志峰, 郝彦周, 孙卫明, 李登来
    纤维素是鱼类重要的营养素, 文章分析了有关纤维素的作用、鱼类饲料中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及影响因素、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多的危害, 同时, 对一些研究方法也做了相应评价,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观点。
  • 贾睿, 曹丽萍, 丁炜东, 杜金梁, 徐跑, 殷国俊
    通过不同的分离方法和培养条件探索鲫鱼肝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建立稳定的鲫鱼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用WST-1检测细胞活力,同时观察长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4~5 d后肝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增殖,但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且细胞不易收集;机械分散法收集的细胞少,细胞存活率低;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分离和培养效果。用0.1%胰蛋白酶消化30 min,每克肝重可收集1.47×108个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1.43%。培养基和血清浓度均会影响肝细胞的贴壁和生长。在含有10%(V/V)胎牛血清(FCS)M199培养基中,4%CO2、28℃,肝细胞培养8~9 d后传代。
  • 王丹, 解文杰, 朱叶飞, 赵金良, 陈晓武
    为了分析尼罗罗非鱼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的表达规律及其功能,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RF1基因cDNA全长,与其他脊椎动物IRF1基因进行比对,构建IRF家族系统进化树。然后使用PolyI:C对尼罗罗非鱼进行体内注射诱导抗病毒免疫反应,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尼罗罗非鱼各组织IRF1基因的表达差异。最后构建尼罗罗非鱼IRF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IRF1有888 bp的开放读码框,编码295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该蛋白N端高度保守,并含有6个保守的色氨酸,具有DNA结合结构域。对蛋白相似率的计算发现尼罗罗非鱼与斑马鱼IRF1相似度为52.1%。而与大鼠IRF1的相似率最低,为36.2%。IRF家族成员蛋白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IRF家族共分为4个亚群。将pCMV3-FLAG-IR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Hela细胞中后,对IRF1进行细胞定位发现,尼罗罗非鱼IRF1主要分布在胞质中,胞核中有少量分布。对尼罗罗非鱼使用PolyI:C进行体内注射诱导抗病毒应答反应,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到各个组织中IRF1在不同时间下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完成了尼罗罗非鱼IRF1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对各种脊椎动物IRF家族成员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干扰素系统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调控机制。
  • 姜俊, 周小秋, 银龙, 冯琳, 姜维丹, 刘扬, 赵叶
    旨在研究膨化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对建鲤生长、体成分和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选取始体重为(240.2±5.7) g的健康建鲤720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4个处理分别是饲料中豆粕替代0(对照),25%,50%,100%的鱼粉,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豆粕替代25%和50%鱼粉对增重、增重率和特异性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替代100%鱼粉显著降低了增重、增重率和特异性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了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和肠体指数(P<0.05),显著降低了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γ-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上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豆粕替代膨化饲料中50%的鱼粉对建鲤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吸收功能无显著影响.
  • 吴旋, 白东清, 杨广, 宁博, 张雪涛, 孙立卓
    选取50尾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连续投喂含不同水平灵芝多糖(300,600,900,1 200,1 500mg/kg)的配合饲料8周.而后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对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与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使用NBT还原法、Griesse试剂显色法与MTT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与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探讨灵芝多糖对黄颡鱼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各水平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投喂灵芝多糖饲料后,各组头肾巨噬细胞氮呼吸爆发活性虽有提高,但只有1 200~1 500mg/kg水平组为极显著提高(P<0.01).灵芝多糖可以有效提高黄颡鱼免疫细胞的活性.
  • 杨慧赞, 林勇, 唐章生, 黎筠, 甘西
    随机选取1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雌鱼290尾雄鱼255尾,测定了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体宽(x5)和体重(y)共6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应体重为应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以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 佟广香, 匡友谊, 张永泉, 尹家胜
    为了研究微卫星标记在哲罗鱼增殖放流中的应用,采用18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哲罗鱼放流回捕群体(JC)、塔河群体(TH)及放流亲本群体(HT、YZ)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并对回捕个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Na、Ne、I、He和H均是HT >JC >TH >YZ,Ho 是YZ群体最高,TH群体最低,这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AMOVA分析表明,4个群体内差异不显著,群体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遗传距离分析显示YZ群体和HT群体的相似度最大为0.718 3,JC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处于中等水平在0.566 5~0.689 5,YZ群体和TH群体的遗传相似性最小为0.495 9.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能够清晰地显示放流亲本的遗传背景,保证放流子代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微卫星标记能够区分放流个体和野生个体,可见微卫星标记能够指导哲罗鱼放流工作.为哲罗鱼下一步的放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孟和平, 彭本初, 王保文, 张利, 王志, 韩国苍, 高玉奎, 柳玉海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渔场进行了达里湖东北雅罗鱼(华子鱼)受精卵在不同水体中的孵化试验及其鱼苗成活试验, 试验表明:华子鱼受精卵在鄂尔多斯市柒盖淖水体中能够孵化且鱼苗成活良好, 为达里湖华子鱼向内蒙古部分盐碱水域移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 王金燕, 张颖, 尹家胜
    通过循环控温水族箱试验,研究了哲罗鲑幼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哲罗鲑幼鱼体长生长率、体重增长率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哲罗鲑幼鱼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18℃,上限温度为24℃。Quadratic和Boltzmann模型能很好估计不同温度下的哲罗鲑幼鱼的体长和体重生长过程,可以用来估计哲罗鲑的养殖产量。不同温度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饲料的哲罗鱼幼鱼的肥满度,接近于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的肥满度,说明用于本试验的人工饲料的营养配比基本满足幼鱼的营养需求。
  • 贾丽, 张凤琴, 孙彩霞, 张永旺, 赵小兵, 石利东, 连瑞军, 梁文刚, 班顺利, 马晓棠
    将15万粒瓦氏雅罗鱼受精卵移植到呼和浩特市"2814"项目区的盐碱池塘, 以研究其在盐碱池塘环境下的养殖技术与生长速度。经过120d的养殖, 其生长速度比在达里湖自然生长要快2~3倍, 这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池塘养殖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优良养殖品种。
  • 窦新杰, 常玉梅, 唐然, 孙效文, 陶然, 王楠, 梁利群, 张丽霞
    利用mtDNA CO Ⅰ基因片段(有效长度635 bp)对来自达里湖 (DL)、岗更湖(GG)、呼伦湖(HL)、黑龙江(HLJ)、松花江(SHJ)和乌苏里江(WSL) 6个地理群体共72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从碱基组成来看,6个地理群体在CO Ⅰ区段上的A+T含量(52.37%)明显高于G+C含量(47.67%),符合脊椎动物的碱基组成特点;从各项遗传参数来看,达里湖流域2个群体(DL和GG)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黑龙江流域4个群体(HL、HLJ、SHJ、WSL);6个群体共检测到20个单倍型,并共享1个单倍型,达里湖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黑龙江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虽然达里湖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P<0.05),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但AMOVA检验不支持这种遗传差异;另外,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进一步证实,6个地理群体亲缘关系近,有共同的起源,尚未达到分化为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水平。
  • 张超, 佟广香, 匡友谊, 尹家胜
    利用29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引物对哲罗鱼保种群体332个个体(由4个子代群体组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29对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为2~1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961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42和0.67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4个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趋势为B7(F1♀×野生♂3×3)略高于B10(F1♀×F1♂3×3),B10(F1♀×F1♂3×3)略高于B6(野生♀×野生♂3×3),B9(F1♀×F1♂1×1)最低。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趋势为:除F1♀×F1♂1×1群体外,野生♀×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F1♀×野生♂3×3群体与F1♀×F1♂3×3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基于个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树结果表明,自繁群体B6(野生♀×野生♂3×3)、B9(F1♀×F1♂1×1)、B10(F1♀×F1♂3×3)各自聚在一起,杂交群体B7(F1♀×野生♂3×3)则分为2支。本研究讨论了种群数量较少的珍稀动物保持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可能性。
  • 王俊丽, 于广丽, 刘凯, 关建义, 聂国兴
    Baidu(34)
    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为试验对象,初始平均体重为(106.16±16.77)g,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75 d后测定其增重率、内脏指数、肝胰脏指数、肠道指数、表观消化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对照组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为258.24%,0.05%和0.10%组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29%和17.45%(P<0.01)。对照组肠道指数和肝胰脏指数分别为1.90和2.82,0.05%组的肠道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0%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0.10%和0.15%组的肝胰脏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4.54%,27.30%和12.06%(P<0.01)。对照组饲料干物质和总糖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7.35%和61.48%。0.05%,0.10%和0.15%组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69%(P<0.05),11.00%(P<0.01)和2.87%(P<0.05)。3个试验组的总糖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和0.1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和0.10%组肌肉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4.43%和33.89%(P<0.01)。0.05%,0.10%和0.15%组试验鱼肌肉中粗灰分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11%,7.54%和2.77%(P<0.01)。0.05%,0.10%和0.15%组肌肉总钙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9.70%,25.76%和15.15%(P<0.01),总磷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78%,3.83%和3.83%(P<0.01)。0.05%和0.10%组试验鱼肌肉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因此,本研究结论:在含50%小麦的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其适宜添加水平为0.10%。
  • 李绍戊, 王荻, 苏岭, 刘红柏
    Baidu(7)
    选用4种中草药方剂AH、CD、Ⅳ和APS,每日按体质量的3%混饲鲫鱼30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监测适温(18℃)及热刺激(28℃)1 h后的鲫鱼脑及肝脏中HSP 70表达水平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鲫鱼体内2种组织中HSP 70的表达量在热刺激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适温和热应激条件下,鲫鱼肝脏组织中HSP 70表达量均明显高于脑组织。而AH组、IV组和APS组热刺激后HSP 70 mRNA含量升高,但CD组热刺激后HSP 70 mRNA转录水平降低,且在肝脏中表达水平降低极为显著。4种方剂中尤以补血养气为主要功能的AH方剂在鲫鱼肝脏中对HSP 70表达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适温及热应激条件下,分别是对照组的4.86,3.43倍。因此,中草药方剂AH对促进鲫鱼HSP 70基因高水平表达有较好的作用,有助于鱼体抵抗热刺激防止热损伤,可作为有效的鲫鱼抗热应激备选药物。
  • 王飞, 筴金华, 张艳红, 任炳琛, 赵丽慧, 庄青青, 梁从飞, 颜标, 赵金良
    以自行配组获得的尼萨F2家系与混合后代为材料,比较了不同交配方式后代幼鱼的耐盐性能、不同盐度下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尼萨F2家系与混合后代的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ST50)、96h半致死盐度(MLS-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尼罗罗非鱼。除家系2显著高于混合后代外,各家系的耐盐指标MST、ST50和MLS-96与混合后代间无显著差异(P>0.05)。除0g⁄L下家系5的日均增重率显著高于混合后代外,同一盐度(15,20,25g⁄L)下,各家系的日均增重率与混合后代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尼萨F2体重变异系数在25g⁄L盐度下表现最低。研究结果为尼萨杂交育种与生产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 王秋华, 陈明, 黄维义, 王瑞, 李莉萍, 甘西, 雷爱莹, 黄均, 梁万文
    Baidu(4)
    为获得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和培养形态特征,试验在不同饲养温度和时间点注射角鲨烯的奥尼罗非鱼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分离;通过培养基血清筛选和瑞氏染色对分离的巨噬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及其形态观察。结果表明,19~25℃饲养温度有利于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大于28℃对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注射角鲨烯后48~72 h是分离腹腔巨噬细胞最佳时期;体外培养显示自体血清有利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的存活与生长,胎牛血清不适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同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具有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相似特征,形态不规则、核浆比值低、贴壁生长、可形成多核巨大细胞。为下一步研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晓梅, 邢克智, 戴伟, 王茜, 曹维维, 李晓东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长江、瓯江和辽河3个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线粒体COⅠ的基因片段遗传多样性,应用1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COⅠ基因片段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共检测出6种复合单倍型,其中瓯江群体检测出5种复合单倍型,长江和辽河均有2种复合单倍型。经数理统计分析,3个群体内线粒体DNA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67(长江)、0.0167(瓯江)和0.0003(辽河),瓯江群体的遗传多态度最高,其次为长江群体,而辽河群体在3个群体中遗传多态度最低。结果说明,中华绒螯蟹具有一定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瓯江群体>长江群体>辽河群体。在群体间,辽河与瓯江群体的净遗传距离最大为0.0237,长江与瓯江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次之为0.0207,而长江与辽河群体间的净遗传距离最小为0.0043,说明3个种群中长江与瓯江种群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辽河与瓯江种群间的亲缘关系最远。
  • 张欣, 尤宏争, 李荣妮, 朱莉飞, 李文通, 梁拥军, 史东杰, 孙砚胜
    不同物种间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存在差异,开展密码子偏好性研究可深入了解基因表达特征,为分子育种提供依据。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金鱼的转录组数据,筛选符合条件的编码基因序列(Coding DNAsequence,简称CDS),并通过CodonW软件和CUSP程序对金鱼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获得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并与人、酵母、大肠杆菌、果蝇、斑马鱼等不同种类的模式生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金鱼8 143个基因在64个密码子中有28种偏爱密码子,有效密码子数为54.9,3个位置的平均GC含量为0.509,第3位密码子GC百分含量为0.564,金鱼偏向使用G或C结尾的密码子。金鱼密码子偏好性与模式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与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差异最大,与斑马鱼的密码子偏好性一致。
  • 孟和平, 张利, 王保文, 张建华, 宋志刚, 彭本初, 杜昭宏, 韩国苍, 高玉奎, 柳玉海
    文章对在东北雅罗鱼的繁殖季节、生长季节采集的材料鱼的形态特征、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达里湖东北雅罗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资源衰退和捕捞过度的问题,捕捞规格应为体长大于17cm,体重大于83g。依据测量分析结果推算出东北雅罗鱼体长生长、体重生长与年龄的拟合方程。研究出该湖主要限制因子是其水体中过高的总碱度和 pH 值以及 Ca2+的严重缺乏。
  • 张升利, 杨璞, 梁拥军, 孙向军, 孙砚胜, 苏建通, 史东杰
    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草金鱼的微卫星分子序列,获得38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测序,获得31个微卫星DNA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5.0设计引物12对,其中有8对引物可扩增出稳定的目的条带。利用筛选出的8对微卫星引物对北京2个草金鱼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草金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655,0.5343,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570,0.628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106,0.5009。两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957,遗传相似度为0.9211。8个微卫星位点可用于金鱼群体的遗传学研究。
  • 王荻, 李绍戊, 尹家胜, 卢彤岩
    选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Ⅰ制剂及混合菌的Ⅱ制剂两种常用、商品化微生物制剂,对辽宁省池塘养殖草鱼进行投喂、泼洒和混合使用试验,并比较测定鱼肝脏、肠道组织中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值。结果表明,以调节水质为主要作用的泼洒制剂II对草鱼体内消化相关酶活性影响不大,但以促进消化生长为主要作用的投喂制剂I对酶活性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制剂I/II混用在调节水质、帮助消化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促进草鱼体内消化相关酶活性提升,有助于促进草鱼生长及繁殖发育。因此,微生态制剂在草鱼池塘养殖中,对鱼快速健康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徐增洪, 赵朝阳, 周鑫
    Baidu(10)
    比较研究克氏原螯虾两种稻田不同育苗、养殖模式,即在稻虾轮作中一种是稻田投放亲本虾自行繁殖育苗,自然越冬养殖即A模式;另一种是稻田搭建育苗大棚保温越冬养殖即B模式。从当年10月份至翌年3月份,测定包括产卵孵化的时间和比例、幼虾生长速度、成虾规格比例以及成本效益等指标,评估两种模式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模式B较模式A亲虾产卵孵化时间明显提前,比例明显提高,幼虾生长速度加快,差异显著。6月份成虾起捕抽样统计,A模式30 g以上占30.8%,20~30 g占45.5%,20 g以下占23.7%,B模式30 g以上占52.6%,20~30 g占30.9%,20 g以下占16.5%,表明B模式的养殖效果明显优于A模式。试验同时进行了几种投饲模式的养殖比较,显示投喂人工颗粒饲料搭配小杂鱼或单独投喂小杂鱼其饲养效果要优于单独投喂人工颗粒饲料组。根据不同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从而确定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科学合理的苗种投放、养殖生态环境以及饲料投喂模式,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提供科学合理的推广模式、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依据。
  • 董少杰, 梁拥军, 孙向军, 杨广, 任艳
    以锦鲤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其发育早期口服免疫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两种灭活菌苗,对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孵化第7天免疫的锦鲤生长至幼鱼后,仅嗜水气单胞菌组头肾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其他试验组头肾指数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嗜水气单胞菌组白细胞吞噬指数PI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自孵化第32天免疫的锦鲤生长至幼鱼后,头肾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迟缓爱德华氏菌组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P<0.0);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溶菌酶(LZM)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OD活力均高于对照组,爱德华氏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嗜水气单胞菌组差异极显著(P<0.01).在锦鲤发育早期口服免疫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两种灭活细菌苗,可增强其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陈明, 王秋华, 王瑞, 甘西, 李莉萍, 雷爱莹, 梁万文, 黄维义
    利用酵母重组分泌表达的罗非鱼HSP70与海豚链球菌抗原在体外非共价结合形成HSP70-抗原复合物,通过体外增殖试验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研究HSP70对罗非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Hsp70在体外能够与海豚链球菌菌体、胞外分泌物(ECP)结合形成HSP70-抗原复合物。tHsp70(10μg/mL)或tHsp70(10μg/mL)-菌体复合物均可极显著刺激罗非鱼淋巴细胞增殖(P<0.01),而ECP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6),但tHsp70(10μg/mL)与ECP体外非共价结合可减轻EC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0μg/mL的tHsp70或tHsp70-抗原复合物作用于罗非鱼淋巴细胞,ICER、PGK、MMP9、MHCⅡ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海豚链球菌抗原(菌体或ECP)单独刺激和无刺激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罗非鱼HSP70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佐剂的功能,为开发罗非鱼链球菌病HSP70-肽疫苗提供了试验依据。
  • 刘国才, 温海深, 崔雅杰
    Baidu(2)
    北方鱼类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肠管充塞度从前肠到中、后肠逐渐增加,最高达4级。不同越冬水体,不同鱼类肠内含物组成及充塞度差别较大。对越冬草鱼进行投喂,可增重,提高越冬成活率。
  • 姚建华, 傅洪拓, 龚永生, 吴滟, 何新龙, 李慧萍, 乔慧
    Baidu(27)
    对影响SRAP反应的4个因素(Ta酶、dNTP、Mg2+、引物)4个水平进行正交组合,以建立日本沼虾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试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筛选出可有效扩增的引物组合;第二步对筛选出的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日本沼虾SRAP反应体系适宜引物组合为Me4Em2,最适条件为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dNTP、Taq酶、引物浓度分别为2.5 mmol/L、0.25 mmol/L、0.64 U/20μL、0.6μmol/L。本研究结果为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日本沼虾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陈翠珍, 张晓君, 房海, 何振平, 王秀云, 巩元芳
    对自然发生的草鱼肠炎、白鲢鱼打印病、草鱼烂鳃、鲢鱼白皮病、鲤鱼体表出血感染及甲鱼败血症感染等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检验。同时,取其病变材料做病原检验,表明均由气单胞菌属的细菌所引起。经对80株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29株(占36.25%)、温和气单胞菌13株(占16.25%)、豚鼠气单胞菌38株(占47.5%),或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发病。
  • 张利, 孟和平, 李志明, 彭本初, 袁满川, 杜昭宏, 安明, 韩国苍, 高玉奎, 柳玉海
    Baidu(8)
    通过对在达里湖、岗更湖采取的鲫鱼进行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测量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达里湖鲫鱼属均匀生长型,其种群的繁殖能力也较强,但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应增加人工放流量和减少捕捞量。合理的捕捞规格为体长大于19.67cm,体重大于214.5g。
  • 朱佳杰, 付强, 敖秋桅, 陈明, 谭芸, 李莉萍, 蒋和生, 甘西
    为研究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脏组织多肽表达变化,采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TOF)扫描了吉富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24 h后与未感染的罗非鱼肝脏组织的多肽质谱峰值差异,并对表达差异的多肽峰值进行蛋白质质谱鉴定和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对照组检测到信噪比(s/n)大于50的质谱峰为44个,试验组为52个,发现6个质谱峰(m/z 1 082,1 161,1 196,1 459,1 740,1 877)在感染24 h后与未感染鱼之间的表达差异明显,其中质荷比(m/z)1 196在试验组表达下降,而质荷比(m/z)1 161和1 459则是上升。共鉴定得到19种多肽,其中14个表达上调,4个下调,1个无明显变化。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得到的多肽分别参与了三羧酸循环、DNA拼接和细胞防御3条信号调控通路。选择其中的ATP合成酶6(ATP6)和beta-羟基丁酸脱氢酶(Bhd1)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发现ATP6基因在感染24 h后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而Bhd1基因的转录水平则是显著降低,与多肽组相对定量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为无乳链球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 苏岭, 李绍戊, 王荻, 刘红柏, 卢彤岩, 尹家胜
    Baidu(29)
    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鲫鱼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和beta-actin mRNA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应激处理后不同恢复时期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中HSP7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后肝脏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现时间依赖性,存在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在诱导后1h即有所升高,在4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至48h,表达量降至最初值。研究结果为鲫鱼HSP70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将HSP70用作鱼类生理状态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 钟军, 王坤, 仇萍
    本试验通过观测湖南怀化市不同地域鱼腥草居群, 以揭示其变异规律和检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怀化市的16份鱼腥草种质资源为材料, 观测了其群体表型性状特征, 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参数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 以绿色地上茎、白色地下茎和心形叶最具代表性。居群间各表型数量性状以地上茎的分枝数和鲜质量、地下茎的节间数、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和2, 4-甲基-3-环己烯基异丙醇变异较大, 根的直径变异最小;而居群内以地上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9.8%), 甲基正壬酮含量最低(13.4%)。居群内各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182~0.710, 而居群间为0.213~0.804;不同地域类群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黄岩地区最高(1.024), 鸡公界地区最低(0.574)。群体间的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2而群体内的约占1/3,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表型分化最大的是地上茎的分枝数(77.04%), 最小的是根的直径(51.88%)。在5%的选择强度下数量性状的绝对遗传进度都较小(RGS%<40%)但遗传力均较大(h2>50%)。当遗传距离分别为2.0和1.5时, 材料被聚为2类和3类, 而且聚类首先是按地上部分的茎色, 其次是按叶型, 再次是以海拔高度, 最后是以地域而划分的。群体表型变异丰富而且具有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 刘金亮, 常玉梅, 徐丽华, 刘春雷, 梁利群, 韩国苍, 高玉奎, 柳玉海
    Baidu(64)
    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东北雅罗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I对东北雅罗鱼基因组DNA进行酶切,选取400~900bp的片段进行PCR全基因组扩增,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CAG)8、(TGA)8、(AGAT)6、(GATT)64个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后转入DH5α大肠杆菌中,然后以SaulA为引物对长出的菌落进行PCR扩增,挑取扩增后片段大小符合条件的菌落送生物公司测序。结果表明:1416个阳性克隆中有1047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序列,完美型占67.99%,非完美型为15.31%;混合性标记占16.70%。从中选出160个微卫星序列设计105对引物并合成,经过筛选,56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其中23对具有多态性。选取18对多态性引物对达里湖东北雅罗鱼群体进行扩增,结果显示等位基因数为3~11,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077~0.8820,67%(12对/18对)的位点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
  • 胡鹏飞, 李晓东, 戴伟, 王茜, 王晓梅
    Baidu(25)
    对中国大陆6水系10个地区中华绒鳌蟹和合浦绒螯蟹自然群体及1个俄罗斯地区日本绒鳌蟹群体中共289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进行了RFLP分析。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luI,DpnII,HaeIII,MspI,MseI,RsaI,TaqI和TasI及3种能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I,NdeI和VspI对该基因片段酶切后,在11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5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复合单倍型1为除合浦绒鳌蟹以外的群体所共有,并均以该复合单倍型为主(46.4%~96.7%),复合单倍型4在合浦绒鳌蟹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91.7%);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北方水系(黄河、海河、辽河)的遗传差异最为明显(Pnet=0.060~0.061);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及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具有一定的群体内遗传多态性(π=0.000 2~0.016 7),但并不高。
  • 张洪沂, 赵勇, 戴习林, 潘迎捷
    弧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菌,采用16 S rDNA克隆文库法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养殖系统中水体和底泥的弧菌为主的致病群落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从水体和底泥16 S rDNA克隆文库中各随机挑选55个克隆子进行测序(约114 bp),对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比对。结果表明:水体样品有16个OTU,主要Vibrio(弧菌,33.3%)、Chloroflexi(绿屈挠菌,18.5%)和Pantoea(泛菌属菌,7.41%);底泥样品有14个OTU,主要是Vibrio(弧菌,50.0%)和Chloroflexi(绿屈挠菌,13.6%);2个文库比较来看,proteobacterium(变形细菌)仅在水体样品中,Aeromonas(气单胞菌)仅在底泥样品中。用MEGA 4从测序的克隆子中选出30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 徐增洪, 周鑫, 水燕, 赵朝阳
    应用生物饲料饲养克氏原鳌虾并和普通饲料进行营养评价及养殖效果比较,通过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速度和性腺发育指标的测定和观察,研究和评价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饲料和普通饲料相比其氨基酸数量、种类更为齐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比例更为平衡,即两者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饲料组和普通饲料组经2个月的比较饲喂养殖,平均生长速度(日均增重率)分别为1.75%,1.48%;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比和相对怀卵量等指标经数理统计检验显示,在2种饲料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P<0.05),即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性腺成熟发育和普通饲料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等水产养殖有着较好的饲养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 朱佳杰, 林勇, 陈忠, 李莉萍, 唐瞻杨, 杨慧赞, 罗永巨, 甘西
    以卵黄囊期吉富罗非鱼仔鱼为试验对象,对比不同温度诱导对其生长速度、存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诱导10 d后,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差异显著,而畸形率差异不明显。其中28℃水温诱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温度处理组(P<0.05),38℃的生长率和39℃存活率最低,死亡率为100%。上述结果表明,高温诱导显著影响着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因此在吉富罗非鱼苗种繁育过程中注意合理调节培育温度,提高苗种的质量。
  • 佟广香, 匡友谊, 张超, 尹家胜
    利用22个微卫星标记对随机交配的野生哲罗鱼F1176个个体的生长速度相关性状(体质量、全长、体高、体宽、头长、头宽和眼间距)进行分析,22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67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的等位基因2~6个,片段大小为109~452 bp,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83 5和0.564 0,22个位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Hardy-Weiberg平衡。利用SPSS软件对7个性状正态分布检测发现,7个性状都显示出连续变异的特点,属典型的数量性状或者多基因遗传,符合正态分布;同时用GLM程序对22个微卫星标记与生长速度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进行基因型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22个微卫星座位中,有11个标记与至少一种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与全长相关的标记最少为4个,与体高和体宽相关的标记最多的为7个;多重比较可知每个标记中同一性状均有部分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标记所代表均值也有些差异。上述这些标记为进一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
  • 江振莹
    在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研究稀土元素对鲤鱼增产效果,经过116d的养殖对比试验得出:鲤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硝酸稀土能够促进鲤鱼的生长,平均提高鲤鱼单产14.1%(9.3%~16.8%)(P<0.05),试验组平均效益比对照组平均效益增加8335.6元/hm2,试验组投入产出比(1:2.11)比对照组(1:1.44)高0.67。
  • 王家庆, 刘晓慧, 李代宗, 韩进诚, 郭冉, 王岳鸿, 王志平
    以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为研究材料,使用RT-PCR和RACE法分离和克隆了虹鳟鱼NDK-1基因cDNA的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FJ607868).序列全长953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5'-UTR)长5 bp,3'端非翻译区(3'-UTR)长28 bp,开放性阅读框(ORF)长62 bp,编码207个氨基酸.虹鳟鱼NDPK蛋白序列与几种脊椎动物台湾樱花钩吻鲑、斑马鱼、西方爪蟾、非洲爪蟾、人和黑青斑河的同源性分别为95%,72%,68%,68%,65% 和 6%,表明NDK-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
  • 张树林, 邢克智, 陈斌
    选择重碳酸盐型盐碱南美白对虾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浮游植物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虾池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相关的理化因子有水温、透明度、总碱度、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总磷,其中,水温、总碱度、化学耗氧量和氨氮呈显著正相关,透明度和总磷呈显著负相关,水温、透明度、总碱度、化学耗氧量、氨氮和总磷是影响虾池浮游植物高密度发生的重要理化因子。
  • 郑亮, 谢熙, 郑宏坤, 徐东杰, 朱冬发
    为了探究JHEH在甲壳动物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三疣梭子蟹JHEHPtJHE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JHEH的分子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方法检测了JHE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蜕皮周期和卵巢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水平变化。PtJHEH全长1 803 bp,包含1 37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67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包含典型的环氧化酶催化结构域。qPCR结果显示,PtJHEH转录本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这可能与肝胰腺是甲壳动物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有关。在蜕皮周期中,肝胰腺PtJHEH在蜕皮前期D2期表达量最大,而Y器中PtJHEH则在蜕皮后期表达水平较高,随后显著下降。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和Y器PtJHEH的表达水平均在卵黄合成晚期(Ⅲ期)升至最高。PtJHEH在蜕皮周期和卵巢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与课题组已报道的血淋巴MF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推测其参与MF的降解代谢过程。
  • 刘国才
    通辽地区精养鲤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3.6~53.8mg/L,以绿藻门绿球藻目中的栅藻、绿球藻、小球藻、空星藻属等常见种类数量最多,占总生物量的43%;隐藻门、裸藻门中的一些种类亦具一定数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37%.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量的均值为402.6kg/hm2·d,每年可提供1553.4kg/hm2的鲢鳙产量。
  • 朱佳杰, 周宇, 沈夏霜, 李莉, 罗永巨, 甘西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strain)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微卫星位点中20个能扩增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清晰条带;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9和0.441,0.440和0.47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9和0.379;UNH845和UNH189位点在抗病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GM180位点在易感病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为0.055和0.054。此外,GM251和GM462位点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135,198bp)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易感病群体,推测这2个基因片段与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群体与易感病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筛选出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为开展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 索力, 曲秋芝, 孙大江, 张颖, 王雪, 赵吉伟
    采用SephadexG-200凝胶过滤层析法,对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层析洗脱共得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Yolk protein)含有分子量分别为567.2,486.3,157.5 kDa的3种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80.7,68.7,46.8,39,30,20.9,16.7,14.9,14.1 kDa的9个蛋白亚基组成;峰2蛋白为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分子量为486.3 kDa,由分子量为80.7,30,14.9,14.1 kDa的4个蛋白亚基组成;纯化的黑龙江茴鱼Lv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源多克隆抗血清,用免疫扩散的方法测定Lv抗血清效价为1∶64;免疫双扩散检测表明,抗Lv血清表现出明显的雌性特异性。
  • 朱莉飞, 李伟, 周雨琪, 刘慧君, 张欣, 王赛赛, 孙砚胜
    为探究罗非鱼养殖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参数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开展30 d养殖密度试验。通过水质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合Illumina Miseq进行养殖水体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养殖密度、水质参数与菌群多样性三者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肝脏组织无显著影响,但随养殖密度增加罗非鱼鳃小叶变形扭曲、部分末端膨大甚至脱落。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降低(P<0.05),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无机氮类含量呈阶段性变化。水质参数相关系数矩阵及载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养殖密度组水体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均为中等强度相关;低密度和高密度组溶解氧与氨氮呈负中等强度相关,中密度组中溶解氧与氨氮呈负极强相关。不同养殖密度水体中菌群丰度存在差异,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新鞘脂菌属、hgcl_clade、大单胞菌属等多具备污染物降解能力的细菌。上述结果表明,罗非鱼中等养殖密度下保证足够的供氧量可促进水体中无机氮的降解,结合有效的水处理可保证鱼类生长,将能带来最大化的经济效应。
  • 徐欣, 彭永康
    Baidu(4)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正常和患出血病的鲫鱼心、肝、肾、鳃、脑、肌肉、肠、眼8种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病鱼的心、肝、肾、鳃、脑、肌肉6种组织的蛋白质电泳谱带与正常鱼相比有较大变化,心和肾各缺失条谱带;肝新诱导出1条谱带,另有1条谱带缺失;鳃中新诱导出2条谱带,有2条谱带缺失;脑中增加了4条新谱带,1条谱带缺失;肌肉新增条谱带.说明鱼在遭受病原菌侵袭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受到较大影响.这些变化可作为辅助疾病诊断的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