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25卷, 第S2期      刊出日期:2010-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许宗宏, 郝青南, 陈李淼, 孙佃臣, 田星星, 单志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成员之一,大豆花叶病毒病可造成大豆10%~30%的产量损失,并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不同株系间致病力差异源于它们在碱基序列上的差异。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技术育成的抗病品种抗谱窄,品种抗性可因病毒株系的变异而丢失。依靠RNA引发的基因沉默改善植物的抗病毒能力是基于RNA i(RNA inference)原理建立的植物抗病毒新策略,本研究对来源于武汉SMV分离物的CP基因和Nib基因进行了克隆,通过对保守区域的扩增,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大豆抗花叶病毒的RNA干扰载体。为防治大豆花叶病毒新技术的探索奠定基础。
  • 纪鸿飞, 彭振英, 马敬, 毕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Clp蛋白酶通过蛋白质水解作用来清除细胞内由逆境引起的异常和具有潜在毒性的蛋白或多肽,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从优质大花生鲁花14种子不同发育时期混合cDNA文库中发现一条序列,全长为1 212 bp,3'端含有polyA尾,通过blastx搜索得知其为Clp蛋白酶基因。该序列与GenBank中EZ736390.1的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该花生cDNA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以花生幼嫩种子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花生Clp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hClp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43 bp,编码280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30.9 kDa,等电点为9.07,编码的蛋白包含S14-ClpP-2保守结构域,无信号肽,定位于线粒体。通过与其他植物Clp蛋白酶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与拟南芥、蓖麻的Clp蛋白酶同源性较高。花生AhClpP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雷江荣, 王冬梅, 李晓荣, 李建平, 黄乐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SNC1基因的棉花中35和军棉1号和对应的非转基因棉花叶片为材料,接种棉花枯萎病病菌,以分析与主要抗病性有关的5类防御酶系。接菌后,和对照相比,转SNC1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防御酶的活性变化差异明显。其中,转基因中35的PAL、SOD、POD和PPO酶活性均高于非转基因中35,并且在接菌第2,4天达到峰值,然后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而CAT酶活性低于非转基因中35,随时间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转基因军棉1号的PAL、SOD、PPO和酶CAT活性变化趋势同转基因中35,而POD酶活性变化趋势却相反,低于非转基因军棉1号。通过本试验表明,以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为受体得到的转基因棉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酶活性变化有差异。其中PAL、SOD、PPO和CAT酶活性变化趋势稳定,其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转基因棉花抗病性的生化指标,同时表明SNC1基因的抗病性在陆地棉中得到体现。
  • 叶飞, 张培君, 田德雨, 徐慧, 孙慧玲, 王宏俊, 龚玉梅, 贺云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是规模化猪场的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对已发表的HPS外膜蛋白P5序列进行相关序列分析,设计合成引物,以HPS血清5型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扩增HPS外膜蛋白P5编码基因,获得1 116 bp的预期基因片段。该基因编码37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大约为41 kDa,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该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1中,诱导表达后的分子量约为67 kDa。该研究为制备亚单位疫苗和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 宋帅, 李春玲, 杨冬霞, 李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的毒力相关因子,从广东省不同地区发病猪场送检病猪中分离到9株细菌(H1~H9),并对其hhdB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株细菌经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PCR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并具有卫星现象和不溶血特征。用hhdB基因引物从分离菌株中扩增到了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hhdB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SH0165的hhdB基因同源性为99%,分离菌株hh-dB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7.5%~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少数放线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的溶血素激活蛋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RT-PCR扩增到了hhdB基因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得到了相应的表达。这将为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毒力特征基因的鉴定以及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 武艳平, 霍俊宏, 谢明贵, 刘林秀, 季华员, 储怡士, 唐维国, 谢金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作为研究泰和丝羽乌骨鸡体重的候选基因,以江西省泰和乌鸡原种场的12周龄鸡为试验材料,根据鸡IGF-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和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探讨IGF-1基因多态性与泰和乌鸡体重之间的关系。在IGF-1基因第一外显子上发现一处突变,这个突变产生2种基因型(AA和AB),结果表明,泰和乌鸡体重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AB基因型12周龄体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0.05);IGF-1基因5'端进行PCR-RFLP分析,利用PstI酶切得到3种基因型,经统计分析与泰和乌鸡12周龄体重差异不显著。
  • 周索童, 刘志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绿体DNA标记是水稻分子生物学分析中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水稻叶绿体DNA的提取过程复杂且耗时,为了简化分析步骤,本试验使用CTAB与SDS方法分别提取栽培水稻籼93-11和粳沈农265的叶、根、种子3种组织总DNA,选择3对叶绿体基因间隔区标记(psbA-trnH、petG-trnP和infA-rpl36)以及2对水稻叶绿体籼粳分类标记(ORF100和ORF29-TrnCGC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以它们种子、根为模板的扩增效果与叶片模板的扩增效果相一致,并与预期的结果相符合。最后对60份杂草稻种子总DNA进行叶绿体籼粳分类标记扩增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稻种子总DNA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同样能够进行有效的籼粳分类。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水稻叶绿体标记的分析过程,加快分析速度。
  • 李喜艳, 王加启, 魏宏阳, 卜登攀, 胡菡, 周凌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的分离培养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常用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有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机械破碎法和乳汁分离法等方法。本研究主要综述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 姜晓艳, 李海涛, 张子君, 邹庆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4份亲本材料完全双列杂交后代进行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对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较大,其二者比值为(GCA/SCA)18.7,说明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利用Haym an双列杂交法,对各亲本和杂交组合后代间的方差(Vr)、协方差(W r)进行回归分析,抗性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遗传效应中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广义遗传力为96.8%,狭义遗传力85.6%,进一步说明了在番茄抗晚疫病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为主。
  • 曾爱松, 冯翠, 高兵, 宋立晓, 严继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份类型丰富的F1及亲本甘蓝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甘蓝类型、F1及其亲本材料、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供体植株的花期、高温热激时间、NLN培养基pH值等因素对甘蓝小孢子胚胎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完善的结球甘蓝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叶球类型与小孢子的产胚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同栽培季节及熟性的甘蓝品种间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秋类型的早、中熟甘蓝要明显好于晚熟的越冬甘蓝;用产胚能力强与产胚能力弱的材料分别做亲本杂交,所得杂交种的出胚率介于两亲本之间,表明小孢子产胚能力是一种受基因调控的遗传性状;供体植株的生长温度对于结球甘蓝胚状体的产生并无显著影响;从胚胎发生频率及胚胎质量来说,初花后10 d内(开花初期至盛花中期)是取样的最佳花期阶段;对于大多数基因型而言,32.5℃热激预培养48 h较24 h更有利于胚胎发生,热激32.5℃48 h并结合NLN-pH6.2为最佳处理组合,比目前在甘蓝类蔬菜中常用的32.5℃24 h+NLN-pH5.8的培养体系在基因型反应范围及胚胎发生频率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 栾进华, 王伟, 黄波, 蒙炳儒, 秦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在奉节脐橙种植区野外采集的表层土壤样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土壤中常量元素、主要微量元素及土壤元素有效态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N、P、Corg三种元素含量较高,K元素含量一般;微量元素中Fe、Zn、B在该区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都较均匀,Mn、Mo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太均匀,Cu元素在表层土中分布不均匀;土壤元素有效态中有效P、有效态Mn、有效态Cu、有效S、i速效K、有效态Fe含量丰富。
  • 李珊珊, 王加启, 杨永新, 魏宏阳, 卜登攀, 周凌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糖基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检测糖基化位点,以及连接在该位点的聚糖结构。笔者综述了蛋白质糖基化的特性,富集和相关检测技术,及运用糖基化分析手段研究乳蛋白糖基化位点和位点的不均一性,以进一步阐述翻译后修饰造成乳蛋白的多态性。
  • 赵小伟, 王加启, 卜登攀, 崔海, 李旦, 周凌云, 李发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瘤胃微生物对饲料源性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的生物氢化作用,限制UFA向反刍动物产品中转化的效率,从而使乳脂肪酸组成的调控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UFA作为一类具有独特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下面就瘤胃中UFA氢化发生的原因、参与氢化的瘤胃微生物及氢化的中间产物作一综述。
  • 杨福, 梁正伟, 王志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苏打盐碱胁迫对水稻品种长白9号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对稻穗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随盐碱胁迫程度的增加,2次枝梗数、2次枝梗上的颖花数和2次枝梗上的实粒数呈明显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盐碱胁迫下穗上的2次枝梗数是对单穗产量贡献的最大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使长白9号产量显著降低,其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盐碱胁迫使穗的总颖花数、穗粒数减少。因此,盐碱地种植长白9号在孕穗期要加强水肥调控,尽量增加水稻的颖花数,减少2次枝梗退化。
  • 邓化冰, 王天顺, 肖应辉, 唐文帮, 盘毅, 陈立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耐冷性不同的水稻品种996和4628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9℃(06:00-08:00;19:00-23:00)/21℃(08:00-10:00;16:00-19:00)/23℃(10:00-16:00)/17℃(23:00-06:00)和适温(24℃(06:00-8:00;19:00-23:00)/26℃(08:00-10:00;16:00-19:00)/30℃(10:00-16:00)/22℃(23:00-06:00))处理,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水稻颖花中保护酶类活性和过氧化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期间水稻颖花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X)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迅速上升。低温胁迫后期,耐冷水稻品种996颖花中的H2O2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冷敏感水稻品种4628,这可能与耐冷水稻品种996低温胁迫期间的保护酶类活性显著高于冷敏感水稻品种4628,其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较均衡有关。
  • 宋晓昆, 张颖君, 闫龙, 杨春燕, 郑艳艳, 蒋春志, 荆慧贤, 张孟臣, 黄占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314份大豆品种材料的脂肪酸组成和变异特点及其与蛋白、脂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豆品种具有亚油酸含量高且变异幅度小,亚麻酸含量变异程度较大的特点;5种脂肪酸成分间以及与蛋白、脂肪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受环境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变异主要来自生态类型间的差异: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南方春大豆,最低为长江春大豆;亚油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春大豆;亚麻酸平均含量最高为长江春大豆,最低为南方夏大豆;育成品种比地方品种变异幅度小;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与品种来源和生态类型均无密切联系。本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等不同特点的优质品种资源。研究结果可为大豆的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敖雪, 谢甫绨, 曹慧, 张湘, 张惠君, 王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对叶型不同的大豆近等位基因系品系为材料,设置4.5,6.0,10.5,15.0,19.5,24.0,28.5万株/hm2的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大豆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叶片叶色值的影响不大,但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尖叶组的净光合速率在低密度(4.5,6.0万株/hm2)和高密度(28.5万株/hm2)条件下较高,而圆叶组净光合速率在较低密度和正常密度(6.0,10.5,15.0万株/hm2)下较高,生育前期种植密度处理对不同叶型大豆的生物产量影响较小,而生育中后期,尖叶组和圆叶组各生育阶段单株生物产量的积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最终尖叶组生物产量高于圆叶组。随种植密度增加,尖叶和圆叶组的单株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种植密度的变化对尖叶和圆叶组的荚粒数没有一致的规律性的影响,但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尖叶组四粒荚数百分比均高于圆叶组,差异达显著水平。从15.0万株/hm2到28.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尖叶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9.5%)小于圆叶组(16.0%)。总体来说,尖叶组不同密度处理下,仍能有较高的产量表现,可能由于其自身调节功能较强,叶片结构疏朗,有利于通风透光所致。
  • 夏雪岩, 师志刚, 程汝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育的抗拿捕净谷子新品种冀谷25抗系528-4及其不抗拿捕净同型姊妹系528-5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简化栽培谷子—冀谷25化学处理、撮留苗及正常管理的全生育过程中的各器官的干物质、产量和除草效果,揭示简化栽培不仅能够化学间苗、化学除草,而且有一定增产作用的生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简化栽培除草效果可达到95%,同时比对照增产8.73%。其增产的生理机制在于:简化栽培处理提早间苗、除草,减少了杂草和多余谷苗的养分和空间竞争,起到了壮苗的作用;简化栽培的生物产量在拔节至抽穗、开花和灌浆至成熟两个关键阶段积累量高于对照,且增长快;简化栽培处理从苗期到拔节根系发育较好,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较好发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抽穗开花期后,茎秆生长达到峰值,停止伸长,其后下降较快,说明进入生殖生长期后简化栽培的处理物质转化比对照和撮留苗的处理多、快。简化栽培的叶面积在抽穗开花期达到最大后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来进行高光效的光合作用,光合产物转入籽粒较多。在籽粒形成的高峰期灌浆至腊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积累速度快,因此穗结实率较高。
  • 张耀兰,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乔玉强, 刘永华, 张四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安徽省淮北地区7个小麦高产品种,对其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 1,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良好。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缓增期速率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期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正相关。在小麦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
  • 尹光华, 沈业杰, 张颖, 张法升, 刘作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筛选与抗旱性有关的五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5个玉米杂交种缺水胁迫下与正常水分情况下各项指标的比率(相对值),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品种耐旱性进行分类。根据聚类系统树图,15个品种可分为四类,即抗旱性表现为强、较强、一般、弱。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不同的品种,五项指标平均值向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差异主要由RWC、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决定。可溶性糖含量和POD变化不明显,对品种的抗旱性影响不大。说明在玉米杂交种抗旱性评价中,RWC、MDA含量及叶绿素含量是可靠性较高的生理生化指标,应首先予以考虑选用。
  • 李红, 唐明凤, 喻凤, 罗培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旗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光合器官,探明旗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的35个品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在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旨在探明各时期旗叶对小麦穗长、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其千粒重减少14.7%,抽穗后7 d和抽穗后21 d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大,分别降低13.9%,14.1%;而对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
  • 郭进考, 张士昌, 何明琦, 史占良, 刘彦军, 底瑞耀, 蔡欣, 傅晓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肥地力条件下,通过5年不同气候年型,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灌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均较干旱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2~4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麦生产中节水潜力巨大。干旱年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递增,平水年1~4水处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丰水年不灌水的处理产量达到7 500 kg/hm2以上,灌1~2水达到了8 250 kg/hm2以上,2水以后则不增产,甚至减产,说明丰水年过多灌水对产量不利。不同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0~4水分别为18.29,16.62,15.53,14.62和13.18(kg/(hm2.mm))。不同品种间抗旱节水能力差异显著。晋麦47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的情况下表现抗旱性强,适宜旱地种植。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1~2水的情况下均表现突出,抗旱节水。邯6172、石麦18号在2~3水的情况下表现节水高产,石麦18号产量潜力最大,平均产量超过9 000 kg/hm2,最高达10 138.8 kg/hm2。参试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石麦15号、石家庄8号和邯6172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并且在节水条件下产量突出,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有机结合。
  • 王淑芬, 贾永国, 赵贺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连续4年田间试验数据的校准和验证,利用DSSAT模型对22年来(1985-2006)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耗水规律及农业用水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以期为石羊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冬季储水灌溉条件下,武威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为526.4 mm,年总蒸散量为658.5 mm,其中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最大,是春小麦的需水高峰期;灌浆期需水量略有下降,但此期缺水将会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是春小麦的需水关键期。对农业用水变化趋势来说,20世纪90年代春小麦农业用水最多,达50.5亿m3,与80年代相比增加了25.5%;2000年后,由于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关井压田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春小麦年均农业用水量由90年代的5.05亿m3减少到3.17亿m3。
  • 薛春芝, 李升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济麦22、烟农19、济南17和烟农21四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旗叶SPAD值、旗叶光合速率(Pn)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LAI、SPAD值、Pn和NDVI与该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呈非线性的关系,经济产量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SPAD值、Pn和NDVI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济麦22和烟农21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有限水资源,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作为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培育健壮群体(高产低耗)的种质资源。
  • 赵攀峰, 王庆祥, 王娜娜, 蒋文春, 梁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种子丹科2162为材料,分别用含有稀土元素La、Ce、Gd的氯化镧(LaCl3.nH2O),氯化亚铈(CeCl3.7H2O),碳酸钆(Gd2(CO3)3.XH2O)同浓度的不同盐溶液浸种处理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稀土元素La、Ce、Gd在0.03%浓度下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3%浓度条件下,稀土元素La,Ce,Gd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幼苗个体生长(培养壮苗),改善光合生理特征,降低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等。
  • 王广恩, 金卫平, 李俊兰, 崔淑芳, 张海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外源钙对棉花抗旱性的作用机理,利用控制溶液渗透势(含和不含0.2 kg/L PEG-6000)与不同钙量的方法研究了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钙素对棉花幼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硝酸钙条件下,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片膜透性、超氧自由基产生速率、MDA和POD活性高于正常水分,而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低于正常供水;无论在正常水分还是干旱胁迫下,均表现出随Ca2+浓度增加,叶片膜透性、超氧自由基产生速率、MDA呈下降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及POD活性呈上升趋势,但正常供水条件下生理指标变化较小。
  • 王帅, 沈火林, 吴晓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芹菜黄化突变的遗传规律及黄化突变体与正常个体的生长表现差异,对黄化突变自交系CE188H与正常绿色自交系CE155杂交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性状观察分析,经卡平方(χ2)分析证明黄化突变与正常绿色的分离比例符合1∶3的分离预期,该黄色性状为质量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绿色性状对黄色性状为完全显性,且黄色性状的表现不受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观察测定芹菜黄化突变自交系CE188H(yel yel)和正常绿色自交系CE188L(YEL YEL,与CE188H为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展开度、叶柄长度、叶柄宽度、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叶绿素、可溶性固形物和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该黄化突变体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仅为正常株的55.64%;黄化突变体CE188H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叶片数量多于正常绿色自交系CE188L,平均为CE188L的1.18倍,但株高、展开度、叶柄长度、鲜质量、干质量显著低于正常绿色自交系,叶柄宽度、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黄化突变体CE188H的粗纤维含量是正常CE188L的1.23倍。黄色性状遗传稳定可作为苗期标记性状在芹菜杂种种子的生产和纯度鉴定中应用。
  • 魏国芹, 孙玉刚, 安淼, 秦志华, 李芳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纤维素酶解法和离体培养法分别对甜樱桃7个品种单花药内花粉数量和不同培养基上花粉萌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花粉数量差异较大,萨米脱、拉宾斯、友谊、美早、早大果、布鲁克斯和红灯的平均花粉数分别为2 984,2 312,2 168,1 950,1 913,1 513,1 133粒/花药;拉宾斯的花粉萌芽率最高,其次为友谊、萨米脱和布鲁克斯,美早和红灯的花粉萌芽率最低;MS基本培养基对花粉的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蔗糖比果糖和甘露醇更利于花粉萌发;适宜花粉萌发的蔗糖浓度为20%;低浓度硼酸促进花粉萌发,高浓度硼酸抑制花粉萌发;钼酸钠对樱桃花粉萌发无明显促进作用;适合花粉萌发的pH值为6.8。
  • 李敬川, 刘俊, 武亚敬, 王秀芬, 张东风, 汉瑞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架设防雹网对葡萄光合的影响,选用网线粗度为0.5,0.6,0.7 mm,网眼规格为1.0 cm×1.0 cm、1.2 cm×1.2 cm、1.5 cm×1.5 cm的深绿、浅绿、白色聚乙烯网和铁丝网为研究对象,以无网葡萄园为对照,观测其对光照和葡萄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线越粗对光照强度的影响越大,最大影响率为15.40%;网眼越小影响越大,但不同处理的平均光照强度仍在6万lx以上,不同颜色的聚乙烯网和铁丝网的影响率分别为11.31%,10.60%,10.32%,9.42%;网色越深对光照影响越大。不同规格防雹网对葡萄光合速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分析,生产中可选用网线粗细为0.5 mm、网眼规格为1.0 cm×1.0 cm、1.2 cm×1.2 cm、1.5 cm×1.5 cm白色聚乙烯网。
  • 徐奇友, 唐玲, 王常安, 许红, 孙大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了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组:G1空白对照组,G2添加黄霉素10 mg/kg,G3、G4分别添加大蒜茎粉0.5%和2.5%,G5、G6组分别添加牛至草粉0.1%和0.5%,G7混合添加大蒜茎粉0.5%和牛至草粉0.5%。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初始体重为(201.45±16.25)g,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G1空白组对比,G3、G4和G6显著提高了肝胰脏SOD活性(P<0.05),G3、G4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G5、G6显著降低了肝胰脏MDA含量(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5、G6和G7显著提高了脾脏溶菌酶活性(P<0.05),G3、G4和G5、G6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G3和G5显著提高了血清补体3、补体4活性(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3、G4、G5和G6显著提高了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G4和G7显著提高了肌肉持水能力(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水分、pH值和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中添加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提高镜鲤非特异免疫性能,改善鱼体肌肉品质。
  • 姜兆玉, 余君彤, 王永飞, 谭建仪, 容静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鲜葱莲植株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花、花茎、鳞茎、叶、果实、种子和根等部位的表皮进行研究,对花瓣上表皮、花瓣下表皮、花茎的表皮、外果皮、叶近轴面和叶远轴面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分别进行比较,并分别对花瓣和叶的气孔密度与保卫细胞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根上未见到有气孔分布。除了在葱莲的叶和花茎等常规部位发现有气孔分布外,花瓣、雄蕊、雌蕊、子房、花梗、花茎、鳞片、果实和种子上均有气孔分布。气孔呈半月形,无副卫细胞。葱莲叶片近轴面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远轴面(P<0.05)。花茎和叶上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显著大于花瓣和果实(P<0.05)。外果皮的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最小。叶远轴面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大(P<0.01),花瓣下表皮的保卫细胞面积最小(P<0.01)。花瓣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089,P>0.05),而叶片的气孔密度和保卫细胞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r=-0.535,P<0.01)。
  • 胡涛, 周凌云, 卜登攀, 张养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奶牛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的发生率较高,这是因为瘤胃中革兰氏阴性菌(GNB)崩解释放大量脂多糖(LPS)引起的。脂多糖刺激后,会导致一系列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相应的乳蛋白及其他物质也会发生变化,对奶牛生产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笔者就脂多糖刺激对奶牛细胞因子、乳蛋白及其他物质的变化做一具体综述。
  • 王倡宪, 李晓林, 宋福强, 王皙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于两个番茄品种旭日与金龙粉王育苗时分别接种G.mosseae,以明确该AM真菌在培育壮苗中的潜力。结果表明,G.mosseae显著的改善了两个番茄品种幼苗的素质,但是金龙粉王较旭日的接种效应明显。旭日与金龙粉王接种G.mosseae后,壮苗指数分别为相应不接种处理的2.38倍与3.49倍。菌根化幼苗的健壮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G.mosseae对氮、磷养分吸收的显著促进作用。G.mosseae对氮吸收的菌根效应分别为47.50%与87.52%,对磷吸收的菌根效应分别为23.08%与64.74%。结果表明,将该AM真菌作为潜在的生物肥料引入设施番茄生产培育健壮幼苗是可行的。
  • 董兴红, 岳国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刚毛柽柳盆栽苗不同浓度盐(NaC l)处理,分析盐胁迫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升高,刚毛柽柳盐胁迫症状明显,成活率下降,高增长受到抑制;耐盐能力为2.5%;根系活力随着盐浓度增大有一个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
  • 李光友, 徐建民, 杜志鹄, 韩超, 吴世军, 王伟, 陆钊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4个月生6种离子注入浓度、6个家系的桉树播种苗进行苗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 i)、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SUE和WUE)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E、SUE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著;Pn、WUE性状在注入浓度间差异达近显著水平;Pn、E性状在不同季节间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还表明,6号家系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符合高光效、低水耗特征;N+浓度2×1017/cm2(浓度5)适宜对桉树进行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 卢丽兰, 甘炳春, 魏建和, 许明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东中部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分析4个产量水平(高产组、中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中4个生长年限(10,15,20,25年)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Cu、Zn、B、Mo、Fe、Mn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最高,比中产组和高产组的高,但差异不大,高产组的最低。低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分别比高产组的低47.7%,22.5%,49.0%,40.8%,58.8%。黄化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比高产组分别低44.8%,30.6%,54.4%,50.9%,62.6%。而比低产量的低5.5%,10.4%,10.7%,17.0%,9.2%。高产组与中高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中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直线变化规律。4个产量水平槟榔叶片Zn、Mn、Fe含量随着生长年限呈降低趋势,4个产量水平中不同生长年限槟榔叶片B、Mo含量差异不显著,其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明显直线变化趋势。结论: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较高,受生长年限影响不明显。槟榔产量水平、黄化病对叶片Zn、B、Mo、Fe、Mn含量的影响较大。高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较高。带有黄化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最低。槟榔生长年限对叶片Zn、Fe、Mn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B、Mo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
  • 周荣, 王加启, 潘发明, 张俊瑜, 卜登攀, 魏宏阳, 周凌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反刍动物常用饲料的小肠干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规律,探索评价饲料小肠可吸收蛋白的简易操作方法。使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质体系的蛋白评价方法对11种反刍动物常用饲料蛋白组分进行分类,采用移动尼龙袋法测定饲料瘤胃非降解蛋白在小肠中的消化率。结果表明,饲料原料在瘤胃发酵16 h后,干物质的瘤胃降解率主要与饲料中NDF含量和PB3含量有关,粗蛋白的瘤胃降解率主要受NDF含量和结合蛋白质PC含量影响。小肠可吸收干物质的含量主要受饲料中PA含量影响;小肠可吸收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原料中NDF含量的增多而增加,与PA含量呈较高的负相关。由此可见,不同饲料瘤胃降解和消化特性不同,饲料蛋白组分对瘤胃降解与小肠消化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朱佳杰, 林勇, 陈忠, 李莉萍, 唐瞻杨, 杨慧赞, 罗永巨, 甘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卵黄囊期吉富罗非鱼仔鱼为试验对象,对比不同温度诱导对其生长速度、存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诱导10 d后,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差异显著,而畸形率差异不明显。其中28℃水温诱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最高,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温度处理组(P<0.05),38℃的生长率和39℃存活率最低,死亡率为100%。上述结果表明,高温诱导显著影响着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因此在吉富罗非鱼苗种繁育过程中注意合理调节培育温度,提高苗种的质量。
  • 赵振华, 黎寿丰, 黄华云, 张静, 薛龙岗, 丁余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8周龄、20周龄体重将825只邵伯鸡母系母鸡分组,统计不同体重与初生蛋重、43周产蛋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周龄体重、20周龄体重与开产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P<0.01),8周龄体重、20周龄体重与开产蛋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开产体重、开产蛋重与43周产蛋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母鸡43周产蛋数与20周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8周龄体重对43周产蛋数影响差异不显著,20周龄体重在1 300~1 600 g时,其43周产蛋数最高,可将20周龄体重作为邵伯鸡母系选种的重要参数之一。
  • 张丽丽, 王璞, 陶洪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施N量为180 kg/km2条件下,研究了四种氮肥运筹方式N180(基∶12叶=1∶2),N180(基∶吐丝=1∶2),N180(8叶∶吐丝=2∶1),N180(8叶∶12叶=1∶1)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180(基∶12叶=1∶2)处理千粒重大、空秆率低、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吐丝期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迅速增加,氮肥利用率高。N180(基∶吐丝=1∶2)处理,吐丝期叶面积指数较小,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从而产量较低。N180(8叶∶12叶=2∶1)处理产量表现与N180(基∶吐丝=1∶2)处理基本相同,但氮肥利用率略高。N180(8叶∶12叶=1∶1)与其他处理相比穗粒数下降严重,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且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均较低,氮肥利用率最低。由此得出,在施N量为180 kg/km2条件下N180(基∶12叶=1∶2)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是一种较优的氮肥运筹方式。
  • 牛新胜, 张宏彦, 马永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蚯蚓是最古老的耕耘者,它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农作措施对蚯蚓产生强烈的影响,集约化生产降低农田蚯蚓群体数量,影响土壤质量。本研究旨在弄清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玉米秸秆直立状态还田冬小麦免耕播种(直免)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蚯蚓主要分布于土壤的表层(0~10 cm),表层蚯蚓数量同时受到秸秆管理和耕作措施的影响,直免上层数量与下层数量的差异较大;在10~20 cm土层,蚯蚓数量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玉米秸秆直立还田免耕播种冬小麦能显著提高土壤蚯蚓数量;蚯蚓数量季节性变化明显,9-10月份是该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的高峰期。秸秆清除及免耕措施下蚯蚓数量季节性波动较大,数量稳定性较低,直免蚯蚓数量稳定性相对较高;在0~10 cm的土层,蚯蚓数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水稳定性团聚团粒(0.25 mm)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10~20 cm土层则没有显著相关。直免措施下,生物因子和土壤环境之间的互作有利于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为该地区土壤肥力的调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 欧俊梅, 王治斌, 范其新, 李生荣, 周强, 陶军, 杜小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灌浆期灌层结构光辐射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灌层结构与产量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高产品种在开花期也就是灌浆前期叶面积指数(LAI)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平均叶倾角(MFIA)总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少;叶片分布(LD)灌浆前期单位面积上叶片分布最多;透光系数(TR)随着灌浆生育进程逐渐增大;消光系数(K)在灌浆期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今后的小麦高产育种中提高灌浆中期和末期的叶面积指数,适当降低灌浆前期的平均叶倾角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世友, 刘孟朝, 王凌, 韩宝文, 茹淑华, 贾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措施在氮素总量降低30%、磷钾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措施的4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8.95%~51.21%。与习惯施肥相比,冬小麦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减少116.25,70.80,63.81,108.95 kg/hm2。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施氮量减少30%的优化施肥和施氮量减少53%的控释氮肥措施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更合理,是值得推荐的氮肥措施方式。
  • 王林闯, 贺超兴, 张志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覆盖物对温室有机土基质栽培条件下甜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其对土壤地温、含氧量以及植物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物对地温和土壤含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膜覆盖增温效果明显,秸秆覆盖效果最差,土壤含氧量在不同灌水量处理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含氧量越来越低;不同覆盖物处理间,覆盖秸秆处理的土壤含氧量较其他处理高5%~10%,其次是覆盖草坪草处理,覆盖地膜的含氧量最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以中水量最好,覆盖秸秆和草坪草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最终甜椒产量亦以中水量处理要高于低水量和高水量,以中水量且覆盖草坪草处理的表现最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 闫铁军, 吴风光, 毛福利, 何结望, 许自成, 王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等间距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襄樊烟区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对262个土壤样品的9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累计贡献率≥90%的原则提取6个主成分,并求得土壤样品6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聚类指标,采用等间距法将262个样品聚为4类。其中,第Ⅰ类土壤综合肥力高,其综合得分≥0.5;第Ⅱ类土壤综合肥力较高,其综合得分为0.0~0.5;第Ⅲ类土壤综合肥力中等,其综合得分为-0.5~0.0;第IV类土壤综合肥力较低,其综合得分为≤-0.5。
  • 孙向丽, 张启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盆花生产成本和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盆花生产的精准控制。采用盆栽试验,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浇水频率和施肥量对一品红盆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一品红盆花品质的影响大于浇水频率。通过方程拟合和模拟寻优,得到以2份玉米秆∶1份花生壳∶1份珍珠岩的基质配方栽培一品红盆花的最佳水、肥供应模式为基质含水量为55.39%~66.22%进行浇水,施肥量为738.45~822.38 mg盆/。
  • 王林, 吴风光, 黎妍妍, 汪健, 袁家富, 王豹祥, 王海明, 黎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分析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沼渣与饼肥不同配合比例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饼肥与沼渣氮素含量1∶1施用时,可以增加烟株叶片数、株高、叶长和叶宽,提高烟株的抗病性,促进烤烟生长发育,缩短烤烟生育期1~6 d;根、叶和全株干物质重量在饼肥与沼渣不同配比处理间的差异达到5%的显著水平,茎干物质重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饼肥氮素含量较高的处理烟株干物质含量较高,烟叶产量和产值也较高;沼渣氮素含量较高的处理烟叶均价和等级结构较高;饼肥与沼渣氮含量1∶1施用能够兼顾烤烟产值和等级结构,还可以提高烟叶外观质量,增强烤烟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感官评吸的香气质和香气量等。
  • 马俊永, 曹彩云, 郑春莲, 李科江, 张苍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小麦对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的综合反应,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分别采用1(CK),2,4,6,8 g/L 5个矿化度咸水对石家庄8号、衡观35、山融3号、衡观136和沧6004 5个小麦品种进行灌溉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群体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降低;比叶重(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千粒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高而呈现升高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适度的咸水一定程度上塑造合适的株型。灌溉水的盐分对小麦群体的影响是造成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采用具有一定株高和分蘖成穗率强的小麦品种,适当加大播量是提高咸水灌溉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 李若楠, 张彦才, 黄绍文, 唐继伟, 王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平均增产5.5%,平均增收570.4元/hm2,施N量在150kg/hm2左右时大白菜经济效益较高;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50和225 kg/hm2时,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最多;在施N 225 kg/hm2以下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较高(分别为31.5%~43.1%和18.5~26.3 kg/kg),氮肥表观损失较低(31.5~168.4 kg/hm2),而高量施氮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氮肥表观损失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氮素显著积累,土壤中氮素向深层淋洗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氮素(N)用量为150 kg/hm2左右。
  • 徐照丽, 卢秀萍, 焦芳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烤烟新品种YH05的推广应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的施氮水平(5,7,9 g/株)和氮素形态比例对YH05不同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烟叶中的内在化学成分均有影响,但对不同部位叶片的影响程度有差异。氮水平对各部位叶片中的烟碱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糖碱比的影响均达差异极显著水平,说明氮水平是影响YH05碳代谢和氮代谢的重要因素,并调控碳氮的平衡;NO3--N比例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上部叶的氮代谢,也是中部叶和下部叶碳代谢的影响因素。由于各部位烟叶中的烟碱含量均较低,明确YH05在工业卷烟生产中,应该主要作为辅料烟使用。
  • 曾睿, 何忠俊, 程智敏, 向金友, 合勐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通过氮、磷、钾、油枯配比田间试验,建立烤烟施用氮、磷、钾、油枯对烤烟产量、产值、含钾量及施肥利润的效应函数。结果表明,产量极大值氮、磷、钾、油枯优化施肥组合为N=0.405 9,P2O5=0.095 9,K2O=0.560 3,油枯=0.518 8,此时的产量为3 867.76 kg/hm2;烤烟产值极大值氮、磷、钾、油枯优化施肥组合为N=0.437 6,P2O5=-0.102 7,K2O=0.511 4,油枯=0.405 6,此时的产值为45 194.40元/hm2;烤烟含钾量极大值氮、磷、钾、油枯优化施肥组合为N=0.501 0,P2O5=0.062 3,K2O=0.866 3,油枯=0.359 3,此时的含钾量为3.31%;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油枯优化施肥组合为N=0.354 5,P2O5=-0.032 7,K2O=0.169 7,油枯=0.276 6,其最佳施肥利润为41 766.49元/hm2,此时经济产量达3 821.33 kg/hm2,产值达44 894.43元/hm2,含钾量为3.22%。
  • 范士超, 张海林, 黄光辉, 孙国峰, 隋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河低平原杨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4年树龄的杨树进行间伐(Intermediate cutting)处理,通过不同间伐模式下1年后土壤0~20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测定,初步研究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间伐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有机质和全氮自上而下呈现递减趋势,速效磷自上而下呈现U型变化趋势,速效钾自上而下呈现波动趋势。两种杨树间伐模式10 m×2 m和5 m×4 m,与常规(Traditional)5 m×2 m相比,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在40~140 cm土层间伐10 m×2 m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5 m×2 m和间伐5 m×4 m,杨树间伐10 m×2 m处理较常规5 m×2 m处理和间伐5 m×4 m处理具有更好的土壤养分保持功能。
  • 孙海, 张亚玉, 宋晓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农田栽参和林下参土壤中起主要作用的养分和关键土壤酶以及二者关系,准确评价两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肥力状况,对不同年生农田栽参和林下参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主要生产模式下起主要作用的综合养分指标和综合酶活性指标不同,并确定两种土壤中微量元素和酶活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农田栽参土壤第一典型相关变量中以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有效K含量,微量元素Zn与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相关,二者累计贡献率达74.2%,其中磷酸酶影响土壤中P的形态,蔗糖酶影响有机质转化及速效NPK的有效性,过氧化氢酶能够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土壤中Zn的含量对上述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中Cu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林下参土壤第一典型相关变量中有机质、全P、速效K及Fe含量与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低关系最大,累计贡献率达58.0%,Fe对4种酶活性呈抑制作用,与农田栽参不同的是,林下参中微量元素Mn和Cu的含量对蔗糖酶活性起促进作用;沿着根系向下生长方向,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逐渐降低,垂直分层明显;将土壤酶作为人参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结合土壤养分指标可以准确评价人参土壤肥力并指导农田栽参土壤改良。
  • 钱银飞, 邵彩虹, 邱才飞, 陈先茂, 李思亮, 左卫东, 彭春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均能协调增加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而增产。同时增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
  • 揣泽尧, 王冬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盐碱化土壤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当前农业发展,因此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碱土壤改良已成为当前我国生物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菌根真菌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土壤微生物,它在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盐碱胁迫能力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从盐碱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营养吸收的影响,和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的机理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