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政,田世平,刘海波,等.拮抗菌与病原菌处理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氮酸解氨酶的诱导[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89-93.
[2] 吴俊江,刘丽君,高明杰,等.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3):67-70.
[3] 黄艳青,庄敬华,高增贵,等.木霉菌诱导甜瓜抗枯萎病相关防御反应酶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5):546-549.
[4] 冷月强,侯喜林.不结球白菜接种霜霉病菌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3):305-307.
[5] 赵志祥,刘二明,黄红梅,等.防御酶在水稻抗瘟性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3(6):744-746.
[6] 李新,司龙亭.黄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几种酶活性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9-11.
[7] 王琰,鄢洪海,迟胜起,等.花生网斑病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J].花生学报,2008,37(1):26-28.
[8] 张晓荣,张少英,粱德霖,等.马铃薯防御酶系活性与其抗晚疫病的关系[J].中国马铃薯,2008,22(3):129-133.
[9] 吴样孙,陈一壮,蒙信满,等.水稻纹枯病抗性反应中主要防御酶的活性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327-330.
[10] 邹芳斌,司龙亭,李新,等.黄瓜枯萎病抗性与防御系统几种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3):181-184.
[11] 朱玉梅,张荣.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感染蓝矮病植原体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165-169.
[12] 赵秀娟,张衍荣,胡开林.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变化与豇豆抗枯萎病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3):245-248.
[13] 朱荷琴,宋晓轩,刑金松,等.不同抗性品种抗氧化系统对棉花黄萎病的反应[J].棉花学报,1994,6(4):256.
[14] 纪好勤,郭小平,潘家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探讨[J].华北农学报,1995,10(3):73-75.
[15] 杨玉锋.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24-3925.
[16] 蒋玉蓉,房卫平,祝水金,等.陆地棉植株组织结构和生化代谢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5,31(3):337-34I.
[17] 许文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8] 冯洁,陈其英.棉株体内几种生化物质与抗枯萎病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1,21(4):291-297.
[19] 吴小月,范连益.陆地棉品种抗枯萎病有关生理生化性状的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1993,9(2):28-35.
[20] 李妙,裴宝琦,李俊明.病害胁迫下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系)叶片组分内生化指标的差异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通报,1993,9(2):28-31.
[21] 宋凤鸣,郑重,葛秀春.过氧化物酶在棉花对枯萎病抗病性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5(2):143-148.
[22] 宋凤鸣,郑重,葛秀春.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3(3):175-177.
[23] 宋凤鸣,葛秀春,郑重.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4):373-377.
[24] 文才艺,吴元华,张艳红.转基因烟草感染马铃薯Y病毒脉坏死株系后某些酶活性变化的比较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1999,20(5):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