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维岳.吉林玉米[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0:1-2.
[2] 张吉旺,王空军,胡昌浩,等.施氮时期对夏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37-1342.
[3] 方广新.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及高效施肥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05,(05):44-44.
[4] 李楠,刘淑霞,刘伟,等.草原土壤施用复混肥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2,11(1):47-50.
[5] 刘海龙,何萍,金继运,等.施氮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493-500.
[6] 韩守良.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脂肪酸组成、酯酶同工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5:14-16.
[7] 詹其厚.氮肥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肥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25(4):352 -353.
[8] 孙占祥,孙文涛.水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275-278.
[9] 孙杰,程晓慧,庞世兰.氮肥对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J].种子,2004 (4):60-62.
[10] 戴静,康宁.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施肥规律[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62-64.
[11] 王振华,王义波,王永普,等.玉米自交系株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J].作物杂志,2000 (1):15-16.
[12] 唐锦福,贾忠军,陈志国.氮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2009(7):9-10.
[13] 杨永胜.供氮水平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42-43.
[14] 赵宏伟,邹德堂,袁丽梅.氮肥施用量对不同品种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科学试验,2005 (8):23-25.
[15] 陈国立,刘键娜,娄麦兰,等.郑单958不同密度与施氮量对产量及部分植株性状研究初报[J].玉米科学,2006,14(增刊):108-109.
[16] 陈国平.玉米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综述)[J].玉米科学,1994,2(1):48-53.
[17] 黄智鸿,王思远,包岩,等.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3):95-98.
[18]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等.山东省农科院.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362-363.
[19] 杨国航,崔彦宏,刘树宏,等.供氮时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12(专刊):104-106.
[20] 戴明宏,单成钢,王璞.温光生态效应对春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3):35-41.
[21] 贾占国.施氮量对玉米超高产田特征研究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13):108-108.
[22] 周俊民,陈廷祥,丁卫东.不同施氮量对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 (8):131-132.
[23] 徐祥玉,张敏敏,翟丙年,等.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4):786-789.
[24] 曹翠玲,李生秀,苗芳.氮素对植物某些生理生化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4):96-100.
[25] 何萍,金继运,林葆.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8,31(3):1-4.
[26] 陈洋,赵宏伟.氮素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1):115-118.
[27] 高聚林,刘克礼.春玉米植株体中蔗糖含量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1993,8(1):29-34.
[28] 高向阳,徐凤彩,赵亚华,等.普通玉米和超甜玉米苗期蔗糖合成酶与磷酸蔗糖合成酶的活力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2):46-48.
[29] 郑广华.植物栽培生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2-23.
[30] 郑丕尧.作物生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31] 马宝国,刘永朝.几个夏玉米品种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6):27-30.
[32] 李潮海,刘奎,周苏玫,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J].作物学报,2002,28(2):265-269.
[33] 吕丽华,赵明,赵久然,等.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2624-2632.
[34] 张丽丽,王璞,陶洪斌,等.氮肥对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速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2):133-135.
[35] 孙年喜.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2):289-296.
[36] 达娃.不同氮素水平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水分状况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藏科技,2003,12:9-13.
[37] Lang A L.Pendleton and nitrogen levels on yield and protein and oil contents of nine corn hybrids[J].Agron J,1956,48:284-289.
[38] 黄绍文,孙桂芳,金继运,等.不同氮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50-255.
[39] 张智猛,戴良香,胡昌浩,等.氮素对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7);1415-1420.
[40] 李金洪,李伯航.矿质营养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5,3(3):55-58.
[41] Miller P A.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of corn grain[J].Agron J,1951,(43):305-311.
[42] 宁堂原,李增嘉,焦念元,等.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春夏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4,30(5):443-448.
[43] 卢树昌,臧凤燕,刘惠芬,等.不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生长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天津农学学报,2002,9(1):18-21.
[44] 陆卫平,蔡志飞,赵祥祥,等.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苏玉糯1号产量形成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46-49.
[45] 郭红梅,王宏庭,王斌,等.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67-70.
[46] 司贤宗,葛东杰,谭金芳,等.氮肥运筹方式对豫单200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6):383-387.
[47] 杨恩琼,黄建国,何腾兵,等.氮肥用量对普通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509-513.
[48] 于明礼,王燕,刘少坤,等.氮素对不同类型饲用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4):5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