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周建华, 丛国正, 高闪电, 常惠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口蹄疫病毒株OA/58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提取的重组质粒用凝胶电泳、PCR和BamH I,Hind III双酶切法鉴定。运用同源模建得到OA/58 VP2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并结合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找出OA/58 VP2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表明,OA/58 VP2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区域:1~23,40~63,71~78,82~91,102~106,113~119,131~138,148~154,166~177,189~196,212~218。应用同源模建得到的OA/58 VP2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来预测其B细胞表位,为进一步研究OA/58 VP2蛋白在引起易感宿主体液免疫应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并且为选择表达其他口蹄疫病毒株的VP2蛋白分子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 王冰林, 柳俊, 李媛媛, 谢从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的1 009条表达序列标签(ESTs)所制备的cDNA微阵列和荧光信号Cy3,Cy5杂交系统,通过同一样品RNA的自身比较试验及与不同样品RNA的差异分析试验,对该技术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身比较试验中,芯片杂交的假阳性率仅为0.79%,相关系数高达0.981 1;在差异分析试验中,同向标记、正反向标记、同一芯片内2个重复杂交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6 0,0.889 5,0.980 2。研究结果证实,cDNA芯片技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可以鉴定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构建高质量的基因表达数据库,通过3次生物学重复和2次技术重复试验(采用正、反向标记)即可克服绝大部分试验误差。
  • 张小梅, 韩念法, 张美祥, 李广录, 范三红, 郭蔼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水杨酸处理的拟南芥开花期植株中获得cDNA,扩增得到Alpha-dioxygenase 1(DOX1)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和生物活性检测。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MAL-c4x在T7 Express CompetentE.coli和BL21(DE3)-RIPL codon+菌株中表达DOX1,经Amylose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在BL21(DE3)-RIPL codon+中的表达通过灰度值比较分析以可溶性为主,表达率约3.7%,纯化的DOX1纯度可达45%。愈创木酚法表明,可溶性重组蛋白不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2,4-DNP法测试表明可溶性重组蛋白具有脂肪酸双加氧酶活性。
  • 杨英军, 李亚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提取苦瓜的基因组DNA,然后根据Genbank中已公开发表的MAP30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MAP301,MAP302,并增添特异定位于内质网的小肽Kozak序列。采用PCR技术,从苦瓜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分子量为800bp左右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片段与已公开发表的MAP30序列同源性达100%,将阳性克隆进行酶切,获得的目标片段与用同样酶切所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EV1和pEV2大片段连接,酶切鉴定重组子构建成特异表达于果实的载体。
  • 王玉霞, 李唯, 王旺田, 栗孟飞, 陈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盐低pH值法、分步离心法、SDS法、CTAB法、改良CTAB法提取毛粉802番茄幼苗基因组DNA,其中改良CTAB法提取的DNA效果最好,以此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预期大小的片段,将目的片段回收,克隆进pMD18-T Simple Vector载体,经PCR及酶切检测具有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的插入片段,构建的重组pMD18-E8载体经测序结果分析显示,番茄果实特异性E8启动子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与GenBank上发表的E81.1启动子同源性为99.1%,说明成功获得了果实特异性E8启动子基因,为实现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桃果实中特异性表达做准备。
  • 段红英, 丁笑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拟南芥幼苗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到DREB2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中CaMV 35 S启动子与poly(A)终止子之间。酶切鉴定及测序列结果都表明,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4-DREB2A。另外,获得了携带DREB2A基因的根瘤农杆菌菌株,为以后转基因植物工作奠定了基础。
  • 吴连成, 库丽霞, 陈彦惠, 赵博, 赵文明, 王付娟, 李思远, 常丽丽, 孙朝辉, 王新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8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2年多点试验,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独立效应大于互作效应,在独立效应中,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HE-1、HE-2、豫单1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赖氨酸含量高于0.35%,是较理想的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的玉米品种;郑州、南阳和洛阳比较适宜种植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玉米。
  • 张明, 苏亚蕊, 张大乐, 李锁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黄河中游地区粗山羊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遗传多样性,应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56份粗山羊草Glu-Dt1位点的HMW-GS组成,检测到3种x-型亚基(5t,6.2t,null)和3种y-型亚基(10.5t,10.4t,10.3t)。其中6.2t类型是新的x-型亚基。供试粗山羊草共发现3种HMW-GS组合类型5t+10.5t,6.2t+10.4t,null+10.3t,它们的比例分别是91.07%,7.14%,1.79%。表明该地区粗山羊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有一定变异。
  • 吕艳玲, 陶承光, 王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杂交种绿星58的不育株作不育源,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为依据,转育新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以解决有些育种单位获得不育源难及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大白菜核基因型雄性不育系转育难的问题。采用常规有性杂交、回交和自交方法,育成了含有待转育亲本C1-4遗传基因的雄性不育系A2及其相应的甲型两用系AB2和临时保持系B2,并对它们及亲本C1-4和绿星58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新育成的核不育系、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的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叶柄长、叶球高和叶球粗等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以及病情指数均接近于C1-4,而叶球毛重和叶球净重等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接近于绿星58。
  • 宋喜悦, 何蓓如, 李宏斌, 马翎健, 胡银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温敏小麦不育系A3314与Silverstar杂交组合的F2高可育和高不育单株构建基因池,利用500对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同时对其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25μL反应体系中使用50 ng的模板DNA,2 mmol/L Mg2+,0.2 mmol/L dNTPS,0.2μmol/L引物,1 UTaq酶;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进行94℃变性45 s,37℃结合45 s,72℃延伸90 s,40个循环后,再72℃延伸10 min,小麦RAPD扩增效果较好;S310750为小麦温敏不育基因的连锁标记。
  • 李晓慧, 王从彦, 徐小利, 常高正, 张四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瓜品种中华拳王为试材,探索了西瓜SRAP-PCR反应程序,并对西瓜SRAP-PCR反应体系的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梯度设置试验,筛选和建立了可扩增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带型清晰的最佳SRAP-PCR反应程序和体系。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35℃退火1 min,72℃延伸1 min,共5个循环;94℃变性1 min,50℃退火1min,72℃延伸1 min,共35个循环;72℃延伸5 min;4℃保存。反应体系(Total为15μL):DNA 100 ng,Mg2+2.0 mmol/L,dNTPs 0.3 mmol/L,Primer 60 ng,Taqpolymerase 0.75 U。结果表明,该程序和体系能很好地满足西瓜基因组SRAP扩增的要求,SRAP标记应用于西瓜遗传研究是可行的。
  • 赵延明, 严敏, 董树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多环境下玉米吐丝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保绿度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非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玉米叶片保绿度在发育不同时期的各遗传效应均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并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条件遗传方差分量分析表明,控制玉米吐丝后不同时期叶片保绿度表现的净遗传效应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有新的不同程度的表达,对玉米由抽丝期到成熟期发育进程基因表达净效应的选择越来越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 邵敏, 周鹤峰, 葛正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CaMv35S启动子驱动人白细胞介素12基因(hIL-12)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hIL-12,通过三亲杂交法将重组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茎段,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28株抗性植株。通过PCR检测,22株为阳性,从PCR阳性植株中随机选取5株,ELISA法检测茎和叶中hIL-12的表达量,其中2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hIL-12的表达量分别为(3 714.0±48.8)pg/g和(3 465.0±185.0)pg/g,初步表明外源基因hIL-12已经整合进马铃薯基因组中并得到了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重组hIL-12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学活性奠定了试验基础。
  • 胡鹏飞, 李晓东, 戴伟, 王茜, 王晓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大陆6水系10个地区中华绒鳌蟹和合浦绒螯蟹自然群体及1个俄罗斯地区日本绒鳌蟹群体中共289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进行了RFLP分析。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luI,DpnII,HaeIII,MspI,MseI,RsaI,TaqI和TasI及3种能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I,NdeI和VspI对该基因片段酶切后,在11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5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复合单倍型1为除合浦绒鳌蟹以外的群体所共有,并均以该复合单倍型为主(46.4%~96.7%),复合单倍型4在合浦绒鳌蟹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91.7%);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北方水系(黄河、海河、辽河)的遗传差异最为明显(Pnet=0.060~0.061);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及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具有一定的群体内遗传多态性(π=0.000 2~0.016 7),但并不高。
  • 冯英, 张秦英, 刘莉, 张显, 闻凤英, 张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42份青麻叶大白菜品系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进行分析。5对引物组合在42份品系中共获得12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9条,多态性比例为71.8%。计算42份品系间的相似系数范围为0.469~0.977,平均0.707。聚类结果可划分为4组,第一组大部分来源天津市津南区和塘沽地区;第二组基本上都来自津南区;第三组大多来源天津西青区;第四组来源于天津各个地区及河北省。聚类结果与材料的来源地有一定的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42份青麻叶大白菜品系间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 严敏, 赵延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培杂民科占的种子纯度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用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鉴定的种子纯度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的纯度完全吻合,且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值得推广应用。
  • 罗伏青, 孙小武, 董亚静, 刘泽发, 杨红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对南瓜新品种锦栗、红栗的杂交种纯度开展了分子鉴定研究。采用优化的RAPD反应程序筛选出2条随机引物,结果表明,N481在锦栗南瓜亲本及杂交种间扩增出品种特异性条带,N31在红栗南瓜亲本及杂交种间扩增出品种特异性条带,且F1带型呈双亲互补,非常适合在室内快速准确地进行锦栗、红栗南瓜杂交种的纯度鉴定,RAPD鉴定结果与大田鉴定结果吻合率高。
  • 李鸿雁, 李志勇, 米福贵, 卢新雄, 师文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扁蓿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育种者选择亲本和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内蒙古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50份材料进行鉴定。用8份扁蓿豆基因组DNA从89对截形苜蓿SSR引物中鉴定筛选出扩增带单一、稳定清晰且多态性强的18对引物。用这18对引物,对扁蓿豆材料的DNA进行SSR扩增,以研究其遗传多态性。结果共检测到109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1个等位位点。6对SSR引物BI4BO3,MTIC272,MAL369471,MTIC237,MTIC188和MTIC27对于检测扁蓿豆遗传变异最有效。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介于0.023 6~0.807 5,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 8。聚类分析构建了亲缘关系树状图,大致分为9大类。
  • 张卫星, 朱德峰, 林贤青, 张玉屏, 陈惠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分仪结合称重法人为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穗生长发育阶段水分逆境胁迫条件对不同类型超级稻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开始至分化后30 d,不同时段的水分逆境均导致叶片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加速了叶片膜脂过氧化,并且所受影响的程度随生育时间的增加、控水天数的延长以及叶位的降低而加重。水分逆境导致叶片尤其是下部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倒三叶丙二醛含量最高,增加的程度也最大,其次是倒二叶,剑叶相对较低。不同品种受水分逆境影响的程度不同,普通杂交稻汕优63受影响较大,其次是超级稻Ⅱ优602,超级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受影响相对较小,对水分逆境的敏感性不同品种表现有差异。
  • 艾林, 李召虎, 李建民, 田晓莉, 王保民, 翟志席, 段留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旱稻297和水稻越富种子为材料,用冠菌素浸种处理,研究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生长具有双重性效应,低浓度的冠菌素(10-8mol/L)可促进旱稻种子萌发和初生根及芽的生长,提高幼芽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高浓度的冠菌素(≥10-5mol/L)则明显抑制二者种子的萌发及幼芽的生长,旱稻和水稻对一定浓度冠菌素处理的反应效果有差异;冠菌素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可能与α-淀粉酶活性有关。
  • 韩瑞宏, 张亚光, 田华, 卢欣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陇东(耐旱)、BL-02-329(不耐旱)2种抗旱性强弱差异较大的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2种紫花苜蓿叶片中ABA,IAA,GA3,ZR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陇东、BL-02-329两种紫花苜蓿叶片ABA,IA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GA3和ZR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4种内源激素之间的协调总趋势是向着气孔关闭、促进根系发展的方向进行。重度干旱时,苜蓿叶片中4种内源激素之间的协调趋势反映出抗旱性强的陇东苜蓿通过减缓生长速率来保证生存方面的调节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避免缺水伤害。
  • 顾万荣, 李召虎, 翟志席, 段留生, 张明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和盆栽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叔胺类活物质DCPTA和DTA-6对玉米苗期叶片光合特性、光合关键酶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CPTA和DTA-6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株高和生物量;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细胞间隙CO2浓度,但不改变叶绿素a/b值;显著提高了PEPC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电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DCPTA和DTA-6处理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和20 mg/L。
  • 秦雁宇, 张凤路, 陈景堂, 崔彦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玉米果穗上部和中部籽粒发育前期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采用"种子杯"技术研究了籽粒小穗柄卸载情况。结果显示,中部籽粒的发育情况明显优于上部;与上部籽粒相比,中部籽粒早期可溶性糖浓度高、后期淀粉累积快;中部籽粒和小穗柄中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均高于上部。对比不同时期小穗柄端的可溶性糖卸载量也是中部高于上部。研究认为,上部籽粒的发育不良不仅受制于库活性的不足,小穗柄端同化物卸载的不足也是一重要原因。
  • 周海燕, 张少英, 李国龙, 张海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源、库的关系对甜菜产量形成的影响。运用比较生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特性甜菜品种群体源、库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源、库发展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甜菜群体LAI和LAD可作为衡量源大小及能力的重要指标。光合源的同化能力直接影响着块根库容的大小,后期较大的光合源会抑制块根库的扩大,影响甜菜产量的形成。揭示了丰产、高糖甜菜品种的源库关系,LAI峰值出现在块根及糖分增长期,最大LAI应在4.3以上,达到峰值后要有20 d左右的相对稳定持续期,糖分积累后期LAI应保持在2.4左右。群体LAD应在块根及糖分增长期达到19.3 m2.d以上,后期呈缓慢下降变化。以上结果可为指导甜菜生产实践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 王赞, 李源, 高洪文, 刘贵波, 柳斌辉, 裴玉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盆栽控水条件下,对苗期4份鸭茅种质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净光合速率、蒸腾作用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强,4份鸭茅种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含量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供试材料ZXY04P-201下降的速度慢、幅度小,而ZXY04 P-239下降速度快、幅度大。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片层数减少,基粒片层解体。同时研究表明,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限制是4份鸭茅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度及重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是非气孔限制起着主要作用。
  • 赵黎明, 郑殿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比较了大豆叶片中保护酶活性的差异,研究了喷药后对叶片同化物代谢的调控效应,为大豆鼓粒(R5)后期抗衰老和生理代谢功能的提高提供参考。试验于2006年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为了避免遗传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只选择垦农4号品种为材料,研究对其喷药后叶片内保护酶活性和同化物代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喷药时间的延续,SOD模拟物(SODM)、氯化胆碱(Cc)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提高了叶片中的SOD和POD活性。其中SOD活性以DTA-6为最高,SODM次之;POD活性则以SODM调节剂的为最高,调节剂Cc次之。此外,DTA-6和SODM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叶片中的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硝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减缓了MDA含量的升高,而调节剂Cc则表现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DTA-6和SODM,维持了叶片保护酶和同化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有效的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和控制了叶片的衰老进程。
  • 武彦霞, 李红霞,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陈丹, 马志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浓度杀菌剂三唑酮处理烟草后,烟草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有所提高,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也比对照活性增强。因此认为,三唑酮可以诱导烟草对TMV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提高烟草的免疫能力。
  • 黎时光, 杨友才, 曾强, 龚理, 黄晓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根际淹水对烤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淹水胁迫下烤烟的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增大;根系活力降低。以团棵期和旺长期受淹水胁迫的影响最大。
  • 史树德, 贺学勤, 张子义, 王曙光, 田自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甜菜品种蔗糖代谢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生理机制,以糖用甜菜(高糖)和饲用甜菜(丰产)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生育阶段叶片、叶柄和块根中的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结果表明:叶片、叶柄和块根中存在蔗糖合成与降解过程,不同类型甜菜在生长期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存在差别,同一品种不同部位,块根中蔗糖的代谢强度高于叶片和叶柄,糖用甜菜两种酶活性高于饲用甜菜,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差异是品种特性,可用于甜菜的选种实践。
  • 孙周平, 郭志敏, 王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槽栽方法,以根际全基质栽培为对照(CK:3 200~4 500μL/L CO2;20.1%~20.3%O2),研究了根际自然扩散通气处理(T1:2 000~3 000μL/L CO2;20.35%~20.5%O2)、根际管通气处理(T2:800~1 500μL/L CO2;20.5%~20.75%O2)和根际两端通气处理(T3:380~820μL/L CO2;20.8%~20.9%O2)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的潜在活性和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以及光合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善根际通气条件能促进马铃薯光合作用与光合代谢产物的转运和积累。其中T2处理下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效果最好,其次是T1处理。
  • 高妍萍, 何莉莉, 陈俊琴, 高嵩, 李现伟, 董祥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在辣椒的定植期、花期、绿熟期、红熟期进行遮光处理,对辣椒素含量及其代谢中相关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熟期遮光处理辣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期遮光、定植期遮光、红熟期遮光,对照的含量最低。绿熟期遮光处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最高,花期和定植期遮光次之,再次是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过氧化物氧化酶(POD)活性,红熟期和定植期遮光最高,其次是对照和花期遮光,绿熟期遮光最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对照和红熟期遮光较高,定植期和花期遮光次之,绿熟期遮光最低。由此表明,遮光增加了辣椒素含量,绿熟期遮光效果较好。辣椒素含量高时,PAL活性高,但POD和PPO活性低,表明辣椒素含量与三种酶的活性有相关性。
  • 董祥开, 衣莹, 刘恩财, 侯立白, 齐华, 蒋文春, 高妍萍, 王艺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氮素对燕麦坝莜1号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产量性状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单株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呈"M"型变化,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的影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变大,而透光率变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坝莜1号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则降低。产量以N2处理(144.0 kg/hm2)最高。因此认为,合理的氮肥用量能显著改善燕麦群体的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是燕麦增产的重要农艺措施。
  • 周厚成, 罗静, 赵霞, 王永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测定了愈伤组织中的保护酶和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MDA含量的变化以及愈伤组织的死亡率。结果表明,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EMS处理浓度的增加,保护酶SOD,CAT和氧化酶PPO,POD活性升高,而后快速下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逐渐下降,CAT,PPO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总酚含量变化为先升后降,但上升和下降都比较缓慢,而MDA含量则逐渐上升;处理后的愈伤组织在培养过程中,PPO,POD活性迅速下降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总酚和MDA含量逐渐下降,而总酚含量与PPO,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由此认为,在用EMS对草莓愈伤组织进行诱变时,较适宜的剂量为0.1%~0.2%浓度处理1.0~1.5 h,在处理完成后的前12 h培养中,应采取措施以减轻褐变。
  • 赵磊, 杨延杰, 林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贮藏温度对蒲公英采后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探索适宜的贮藏温度,为蒲公英贮运技术的发展与延长供应期提供指导。设置25,10,2,-18℃4种贮藏温度,测定了蒲公英在贮藏过程中外观、营养成分含量和采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后蒲公英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叶片逐渐黄化,粗纤维的含量升高,维生素C和绿原酸含量下降,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下贮藏能够使采后蒲公英具有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绿原酸,较低的硝酸盐和粗纤维含量,较低的细胞膜渗透率、MDA含量和较高的SOD活性,显著地延缓其衰老进程,延长贮藏寿命。
  • 赵铭钦, 苏长涛, 姬小明, 王玉胜, 刘金霞, 李晓强, 陈秋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成熟度对烤后烟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以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的填充值、叶片厚度、拉力,以及抗张强度在中部叶的尚熟—适熟档次、上部叶的适熟—过熟档次达到最优值;中部尚熟—适熟烟叶的糖含量高,总氮、烟碱含量适宜,各种化学比值协调,而成熟不够或者过熟的烟叶,其内在质量明显降低,上部烟叶则以适熟—过熟时内在质量好,化学比值协调;中部叶中的大多数致香物质含量在烟叶充分成熟阶段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上部叶的大多数致香物质含量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持续增加,最大值出现在过熟阶段。
  • 杜晨光, 曹贵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Ghrelin在绵羊各级卵泡的存在和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Ghrelin多肽在绵羊卵泡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初级卵泡、早期生长卵泡和晚期生长卵泡均有Ghrelin表达,卵母细胞呈阳性信号,而在各级卵泡中颗粒细胞Ghrelin呈弱阳性信号。各级卵泡内Ghrelin的表达,提示Ghrelin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 马冬云, 郭天财, 查菲娜, 岳艳军, 宋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豫麦49-198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细菌在拔节和抽穗期数量较多,而放线菌、真菌在开花期数量最多。根际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以基本苗150×104株/hm2或225×104株/hm2处理最高;真菌数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表明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 王海鸥, 钟广蓉, 刘晓峰, 弓爱君, 李晓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小麦幼苗分别放在含有100μmol/L Cu2+的培养液和100μmol/L Cd2+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其体内重金属含量、丙二醛(MDA)、植物螯合肽(PC)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铜、镉胁迫下,小麦体内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尤以根中增加明显,约75倍,而叶中增加较少,为2~5倍;无论是在根中还是在叶中,镉的含量都高于铜的含量;铜、镉胁迫下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都高于根部无论是铜胁迫还是镉胁迫下,小麦体内叶片的GSH含量均高于根部,而PC含量均低于根部。
  • 桑利群, 王长有, 王秋英, 吉万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SR技术对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抗白粉病基因的N9659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与N9659杂交,F1表现高抗,F2苗期抗病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采用208对小麦SSR引物对"陕160×N9659"F2抗感池分析,筛选出3个在抗感池间存在多态性引物WMS67,WMS408和WMS604;经分离群体验证,该抗病基因与小麦染色体5B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Xgwm408和Xgwm60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7,9.0和17.3 cM,该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母本即野生二粒AS846,此基因不同于已有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为新基因。
  • 荣瑞芬, 冯双庆, 赵玉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UV-C诱导采后果蔬抗病性机制的细胞结构基础,对比观察经2.4 kJ/m2UV-C照射后存于24℃下第4天和第8天的绿熟番茄佳粉15果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人工接种链格孢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UV-C处理可使果皮细胞中叶绿体等细胞器衰老延缓,细胞壁和细胞质变得致密和粘稠,电子透明度减小,中胶层分解推迟;人工接种后第3天,处理果发病率较对照降低31.67百分点,第10天降低15.27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16.90。2.4 kJ/m2UV-C照射可提高番茄果实抗病性,增强果皮细胞壁防御能力。
  • 陈本银, 姜慧芳, 任小平, 廖伯寿, 黄家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属5个区组的79份野生花生种质为材料,系统鉴定了野生花生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份,含匍匐区组种质3份、直立区组1份、异形花区组1份、花生区组8份、未命名种质2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通过SSR分析表明,在所获得的抗青枯病野生花生材料中,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与栽培种花生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花生区组的二倍体野生种A.duranensis和A.chacoense。根据DNA扩增结果,绘制了抗青枯病种质的指纹图谱,明确了其SSR分子特性。
  • 史宏, 任小俊, 马俊奎, 王勇, 赵晶云, 刘学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2-2005年,对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为父本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10群体的2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根系孢囊量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粒长呈高度负相关,与单株质量、荚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4粒荚数呈高度正相关,与粒宽、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抗性的抗孢囊材料,相关性存在差异,高抗材料与株高、开花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中抗材料与主茎节数和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中感材料与29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高感材料与百粒重、2粒荚长、小区产量、茸毛数呈高度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大豆重组自交系质量性状,黑色种皮与抗孢囊材料密切相关;脐色中褐黄色对黑色显性;花色和茸毛色分别为紫花对白花和棕毛对灰毛显性。
  • 邹芳斌, 司龙亭, 李新, 王莉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6个不同抗性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叶片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转氨酶(PAL)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POD,SOD,PPO活性变化曲线中存在2个酶峰,PAL活性变化曲线中存在一个单峰。抗病品系的4种酶的峰I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系,表现出一致性,而且SOD和PPO酶活性的提高与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OD和PAL酶活性的提高与抗性呈显著正相关。
  • 刘鑫海, 王祺, 周洪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筛选对甜瓜采后病害具有潜在防治效果的微生物,以建立甜瓜采后病害综合防治体系。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从甜瓜表面筛选生防菌株,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甜瓜表面分离得到1株防治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生防菌株2-17,平板对峙测定菌株2-17对采后病害3种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室内生物测定表明,菌株2-17对3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特别是对于Trichotheci-umroseum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7.5%;对Fusariumspp.和Alternari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6%和70.8%。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2-17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2-17鉴定为P.putidabiovar A。
  • 刘爱中, 张胜文, 屠乃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稻桩贮藏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生稻腋芽再生率及产量构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老桩贮藏同化产物的52%~70%转运到了再生稻体内,其中,穗部占27%以上,茎鞘占14%~26%,叶片占9%左右;老桩贮藏同化产物主要分配在再生稻倒二和倒三节位,两节位总计约占46%~61%;同化产物在再生稻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与腋芽再生率、产量及所有的产量性状均呈正相关;同化产物在任一节位的分配比例与相应节位腋芽再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 高志红, 陈晓远, 张世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硫酸钾镁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分别设置5个不同施肥量处理和4个不同施肥时期与分配比例处理,研究了不同硫酸钾镁施用量、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镁用量为1023.34 kg/hm2的处理水稻产量、粗蛋白质含量、粗淀粉含量和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最高。硫酸钾镁全部基施的水稻,其产量、粗淀粉含量和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最高。硫酸钾镁基施50%,拔节期追施20%,抽穗期追施30%的水稻,其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从提高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角度综合考虑,硫酸钾镁的最佳施用量为1 023.34 kg/hm2,最佳施用方法为全部基施。硫酸钾镁基施50%,拔节期追施20%,抽穗期追施30%对改善水稻品质有明显作用。
  • 李玲燕, 杜金哲, 姜雯, 林琪, 刘义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弱筋小麦宁麦9为材料,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对强、弱筋小麦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减少,强、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与小麦烘焙品质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可以作为衡量小麦烘焙品质的参考指标。2个供试品种中,强筋小麦(济麦20)烘焙品质受土壤水分影响较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5%~60%条件下烘焙品质最好;而弱筋小麦(宁麦9)烘焙品质受土壤水分影响不明显。
  • 宋阳, 崔世茂, 杜金伟, 金丽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为葡萄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氮肥不同施用量处理,研究探讨了氮肥对盆栽葡萄叶片生长及根、叶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葡萄叶片的长和宽及其叶面积都呈现增大趋势,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其中,叶绿素a增加显著,而叶绿素b增加不显著,同时,叶绿素荧光量子吸收率显著增加,且与叶绿素a/b值显现出一致的趋势,说明叶绿素俘获光量子与叶绿素a有很大关系。通过切片观察,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DAPI染色后,对叶片细胞核影响不显著,但在根尖部,细胞核数量和染色程度显著增加;经I2-KI染色显示,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葡萄叶片、根尖中淀粉粒积累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 李举华, 林荣芳, 刘兆丽, 王建林, 刘树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群体的影响,揭示实现冬小麦高产的条件,试验分析了长期定位施肥条件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及受光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大,群体越繁茂,叶面积指数也就越大,而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就会降低,表征群体受光态势的半消光深度与叶面积指数极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与氮肥(N)和有机肥(M)施用量之间的关系:LAI=4.41×10-3N+5.93×10-5M+0.888,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创造出具有最适叶面积指数的冬小麦群体。
  • 廖文华, 刘建玲, 贾可, 孟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肥料定位试验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北方裸菜地主要种植方式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土壤自然供氮、磷、钾、锌、硼能力,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及相应土壤养分的消长状况。主要结果: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全肥处理(NPKZnB)大白菜和辣椒的年均产量分别为111.6,23.7 t/hm2,-N、-P、-K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56.7%,63.6%,84.7%;辣椒上-N-、P-、K、-Zn-、B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45.8%,45.9%,67.7%,88.0%,84.9%,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大白菜限制产量的因子为:N>P>K,辣椒为:N,P>K>Zn,B。P2O5用量180kg/hm2,K2O用量300 kg/hm2的处理,土壤磷和钾养分分别盈余70.3%和2.0%,土壤有效磷(Olsen-P)、有效钾分别年均增加3.3和37.2 mg/kg,积累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分别占土壤磷和钾积累量的7.1%和28.3%。大白菜茬口N,P2O5,K2O推荐用量为225,90,150 kg/hm2,辣椒茬口分别为337.5,213,337.5 kg/hm2并配合施用一定的锌和硼肥。
  • 谢凤行, 赵玉洁, 周可, 张峰峰, 李亚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和溶解氧等对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生长的影响,优化了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的发酵参数。通过5 L发酵罐上罐试验确定秸秆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合成,温度30℃,pH 5.0,搅拌速度300 r/min,通气量4 L/min,发酵周期24~27 h,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最大菌液浓度分别可达2.00×108,2.55×109个/mL。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