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第17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2-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中存, 彭清才, 田纪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黔麦7号和辐63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小麦幼苗白粉病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辐63在6℃就可被侵染,但不能扩展,适宜温度为14~22℃,最适为18℃左右,感病品种辐63在任何湿度下,白粉病都可完成侵染,但随着湿度的升高,发病率增高;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感病品种的白粉病始发期、盛发期变短,发病率升高,但变化不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大,且中低氮下,变化基本一致,随着光线强度的减弱,小麦幼苗白粉病的始/感发期变短,发病率升高,但变化不大。两类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抗病品种黔麦7号在任何条件下都表现出了对白粉病的抗性。
  • 刘峰, 张文吉, 丁秀英, 张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幼苗感染立枯病后,体内保护酶系活力发生显著变化。根部SOD、POD活性显著降低,地上部SOD、POD活性升高;CAT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病苗地上部PAL和PPO及根部PPO活性均高于健苗,根部MDA含量升高,地上部MDA含量下降。病苗POD同工酶谱带比正常苗增加一条。
  • 慕卫, 丁中, 何茂华, 郭红, 刘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饲养方法,测定了灭蝇胺、灭线磷、地亚农、辛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硫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及药效。结果表明,药后48h时以毒死蜱和硫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最高,药后72h灭线磷和丁硫克百威的毒力迅速上升,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与硫丹、毒死蜱接近,LC50约为50~100μg/mL。药后4h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毒力较高,10h时以毒死蜱和灭线磷的毒力较高。田间药效证明,毒死蜱和灭线磷速效性好,药后5d7500L/hm2防效达到75%以上。药后15d灭蝇胺的田间防效迅速提高,致使部分幼虫和蛹在形态上发生畸变,减少成虫产卵量。
  • 张翠疃, 徐国良, 王鹏, 郑晓莲, 张军娥, 张迎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多年研究,已明确中国梨木虱对梨树的为害分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后者远远大于前者。梨木虱分泌物是链格孢菌和枝孢菌等霉菌的很好的培养基质,在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以上时,霉菌就在存有分泌物及其残留物的叶片、枝条或果实上附生,生长发育,并产生AA毒素,在霉菌及其毒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梨木虱对梨树的间接危害,使梨叶形成被害斑,进而造成早期落叶,果实形成病斑,进而腐烂。
  • 魏道智, 宁书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0.1mmol/L的脱落酸、0.1mmol/L的玉米素及玉米素和脱落酸的混合液分别处理连体及离体小麦叶片。结果表明,脱落酸促进叶绿素的降解,降低叶片的光合速率、碳酸酐酶活性、RuBP羧化酸活性以及PSⅠ,PSⅡ的电子传递能力;玉米素则相反;混合液表现了玉米素对脱落酸的拮抗作用,激素对光合参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是影响植物叶片光合功能衰退的内在原因之一。
  • 高志杰, 王国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黄瓜对低温反应的研究进展:不同低温及持续时间对幼苗的影响及为害;低温锻炼和低温胁迫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指出应以植株个体为系统加强代谢生理与低温相互作用的研究,同时考虑低地温的影响。
  • 饶贵珍, 肖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十堰长颈南瓜、荆州青皮丝瓜、圆葫芦作砧木嫁接白皮黄瓜,对嫁接黄瓜的生长势及早期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砧木的嫁接黄瓜生长势及早期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长颈南瓜砧嫁接植株的生长势优于对照自根苗;圆葫芦砧嫁接黄瓜结果早,且早期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青皮丝瓜与白皮黄瓜嫁接极不亲合,生长势及早期产量均不及对照,且结瓜畸形。
  • 王玉海, 橘昌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品种夏普Ⅰ和冀黄瓜3号高温驯化(昼/夜气温35/30℃,根温33℃,48h)后,根和植株的生长量与常温下栽培生长量相比,夏普Ⅰ的生长显著受到驯化高温的抑制,而冀黄瓜3号驯化栽培与常温栽培未出现显著差异。但高温驯化使两品种的TTC还原活性增大。将常温和高温驯化的植株,再经亚高温(48℃,2h)胁迫后,在常温条件下恢复生长8日的结果来看,经高温驯化的两品种均显现出驯化的效果,其中,冀黄瓜3号通过高温驯化而获得的再生长能强于夏普Ⅰ。
  • 杨晓玲, 张建文, 郭守华, 刘永军, 刘贵荣, 程秀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0,500,1000,2000mg·L-1的水杨酸溶液浸泡马铃薯块茎24h,以清水作对照,然后于2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定期测定其发芽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500mg·L-1的水杨酸能促进马铃薯块茎发芽,而1000mg·L-1和2000mg·L-1的水杨酸则对块茎发芽起抑制作用;500mg·L-1水杨酸处理能提高块茎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降低PPO活性,1000mg·L-1和2000mg·L-1的水杨酸处理则使块茎中酚类物质含量降低,PPO活性提高,各处理均能降低POD活性。
  • 秦君, 王海波, 董毓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对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30多个品种进行了冬性程度的界定,提出并建立了界定小麦冬性程度及基本发育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在人工春化处理下,冬性最强的只需30d即可,品种类型达60%以上,如东方红3号、丰抗8号、京双15号、晋麦29等,个别品种不需春化也可抽穗;将这些品种在大田播种(石家庄,1998),只要不晚于2月17日都能正常抽穗。
  • 赵春颖, 王凤茹, 李兴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用天然抗病毒剂VA作诱导因子,抗病品种枯斑三生烟(NicotianatabacumLSamSunNN)和感病品种三生烟(NicotianatabacumLSamSun)经VA诱导处理后(清水作对照)接种TMV。结果表明,VA可局部和系统地诱导烟草叶片对TMV产生抗性,其枯斑抑制率可达40%~60%,枯斑直径比对照减少30%~50%,且在抗病品种SamSunNN中,VA+TMV处理明显增加了PR蛋白的含量,在不接种情况下VA诱导的烟草叶片中PR蛋白表现很弱。在感病品种SamSun烟中,VA不能诱导PR蛋白产生。说明VA诱导PR蛋白含量的增加与VA抑制TMV在烟草体内的扩展有关。
  • 赵春颖, 李兴红, 商振清,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天然抗病毒剂VA作诱导因子,抗病品种枯斑三生烟和感病品种三生烟经VA诱导处理后第7d(清水处理作对照),在其新生长的叶片上接种TMV(不接种的烟草为对照)。结果表明,VA可以系统诱导枯斑三生烟对TMV产生抗性,其枯斑数抑制率达643%,枯斑大小抑制率为37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比对照明显提高,其中接种后48h变化幅度最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酶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说明VA和TMV共同作用系统诱导枯斑三生烟对TMV产生抗性。
  • 赵海祯, 梁哲军, 齐宏立, 王玉香, 邵新胜, 聂安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旱地小麦晋麦4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水肥藕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肥藕合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拔节期水肥藕合方式(补水20m3+N20P20K1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比对照(不补水+N20P20K16)高出4146%,3179%,10528%和978%。产量比对照高出305%。小麦增产影响因素通径分析为:单位面积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 刘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华北地区推广的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的解剖结构及光合速率日变化作了研究。新老品种相比,旗叶叶肉细胞环数增多,叶肉厚度逐渐增大,细胞层数增多;新品种光合作用的“午睡”现象较轻,且利用弱光能力增强。研究表明,现品种抵抗光伤害的能力较强。
  • 许鸿源, 周凤珏, 周歧伟, 杨美纯, 吴耀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幼苗试验与田间试验均证明,使用主要由脲类细胞分裂素尿囊素配制而成的广增素750mg·L-1进行叶面喷施,可使甜玉米根数、根长、根重、株高、茎径、叶面积、叶比重都显著增加,叶绿素总量和伤流量也明显提高。GZS在加强甜玉米壮苗培育的基础上,进而促进生殖生长,提早开花、结实和成熟,并使产量增加20%以上。
  • 何龙飞, 王爱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铝胁迫的条件下,加入外源有机酸对小麦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加入外源柠檬酸和苹果酸均能够明显减轻铝对小麦生长的抑制效应,减少对铝的吸收,促进对钙的吸收,柠檬酸的作用更为明显。
  • 李俊兰, 张寒霜, 高鹏,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棉花无菌苗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培养,使供试的20个棉花新品种(系)中19个培养出体细胞胚或再生植株。在此基础上,选用易获得再生植株的邯93-2、邯无2031、衡无89-30、C201、C312,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Bt基因,抗卡那霉素愈伤组织诱导率约为50%,其中约40%表现GUS阳性。从邯93-2GUS阳性愈伤中获得再生植株,其50%呈GUS阳性,且Bt基因的导入经Southern杂交验证。
  • 智建奇, 陈天佑, 贾志森, 武海丽, 贾春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麦的珍稀类型:三雌蕊小麦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对三雌蕊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测定,并探讨了该资源的利用途径。
  • 刘海河, 张彦萍, 马德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研究表明,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异常,造成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败育发生于四分体形成之前,无花粉粒形成。雄性不育花药组织内的不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较可育花药低。
  • 兰素缺, 李光威, 权书月, 李杏普, 刘玉平, 侯红军, 高红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小麦花药培养基中各种碳源的研究,发现单独使用麦芽糖作碳源的培养基出愈率最高,麦芽糖与蔗糖搭配使用培养效果次之,而单独使用蔗糖作碳源出愈率最低。在整个碳源比较试验中,随着培养基中麦芽糖比例的增加,出愈率随之提高。糖源对出愈率的影响与其水解产物有关。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麦芽糖是最好的糖源,其他糖源经培养未形成胚状体。检查培养3d后的小孢子活力发现唯有麦芽糖作碳源的培养基有活力;认为高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以及葡萄糖与果糖混合糖源对小孢子有毒害作用。葡萄糖起始浓度达到20mmol/L时,对小孢子有致死作用。当麦芽糖培养1d后,再加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发现小孢子存有活力,而且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小孢子的活力也增加。
  • 温之雨, 张艳敏, 李辉, 蒋春志, 丁占生, 郭北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DS-PAGE技术对河北省近40年来育成的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在这些品种中,Glu1位点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共监测到11种亚基和11种亚基组合类型,品质评分在5~10之间,品质评分有上升的趋势,1995年以后的育成种优质强筋亚基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品质评分显著上升。鉴定出一批含优质亚基的品种供育种利用。
  • 刘玉平, 权书月, 李杏普, 兰素缺, 刘颖慧, 李建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蓝粒、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子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白粒小麦相比,蓝粒小麦和紫粒小麦的子粒中蛋白质含量高;其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种类丰富;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不仅含量多,而且评分及指数均较高,组成比较平衡,营养价值高,子粒品质好。其中以蓝粒小麦乌麦526品质最好。
  • 左联忠, 王彩萍, 杨文龙, 赵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冬小麦15个F1杂交组合杂种优势与其沉降值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F1中有强优势组合,其超标幅度51%~566%,亲本材料基因重组后,沉降值变化为:超亲组合占333%,趋近父母亲本平均值的组合占60%。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选用优质亲本,组配强优势组合和采用化学杀雄技术,可以选育优质高产杂种冬小麦品种。应用微量SDS沉降值指导田间早代选择非常有效。
  •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新品种中豆27(原名中作91K1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中豆19号作母本,美国引进材料威廉姆斯(Williams)的近等基因系PIL81-4590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杂种后代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2000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为抗癌物质(异黄酮)含量高、高产、优质(蛋白质、脂肪双高)、抗病、综合性状优异。同时对中豆27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 刘存敬, 李延增, 李之树, 刘素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品系)间及不同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品系)与不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品系)间的杂交组合配置,分析了不同类别抗棉铃虫杂交种与新棉99B的比较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种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中,霜前皮棉产量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霜前子棉产量次之,衣分、铃重、株高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单株果枝数次之,子指不具优势,单株结铃数具有负优势。抗虫性、抗病性的杂种优势与杂交种类别有关。
  • 王国华, 高志杰, 尹庆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冀番5号番茄是以自交系冀粉为母本、206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交种。无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强,高抗TMV,兼抗疫病与叶霉病。果形圆正,平均单果重200~250g,畸形果少,裂果极轻,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产量7000~9000kg/667m2。适应性广,适于全国各地露地及日光温室栽培。现已在河北、辽宁、云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2000hm2
  • 谢大森, 何晓明, 彭庆务, 赫新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56个冬瓜品种的1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瓜长、瓜肉致密性、横径、单瓜重与总产量有密切关系,瓜肉致密性是构成冬瓜单瓜重和总产量的主要性状,瓜长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瓜长、瓜肉致密性与单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中腔与单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赵倩, 丁晓义, 邱化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对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茎质系数在小麦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单茎草重、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穗数、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重穗型品种的茎质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多穗型品种,但其经济系数、子粒产量/草产量(库源比)极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选育中间型品种可以实现高产与抗倒的有机结合。
  •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王江春, 陈永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1个小麦品种(系)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展开度、穗幅宽与子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进一步说明,植株展开度、穗幅宽对产量的效应主要是通过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穗粒重而起作用,该二性状测定方法简单,可作为高产育种的参考指标。
  • 谢文军, 樊治成, 吕玉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遗传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份分析对丝瓜7个早熟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座果率、商品瓜的日增克数为最重要性状,其次为单株叶片数的增长速度、单株雌花数、单瓜重。第一雌花节位与丝瓜早熟性也有一定关系。
  • 杨俊霞, 郭宝林, 李华丰, 吕利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浓度PD3新疏果剂在鸭梨疏果中的因子关系。结果表明:盛花后5d和10d喷布不同浓度的PD3,对鸭梨疏除效应的影响分别为Y=(-47904+0533X)/X±0059(R=09815)和Y=(-58207+0787X)/X±0042(R=09965)的曲线相关;对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分别为Y=6487e-8798/X±3493(R=09606)和Y=5729e-5213/X±3092(R=08972)的指数相关;疏果后,在生理落果期间对幼果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果实成熟期,两个时期的处理,以2000~2500mg·L-1浓度对提高果实单果重有较好的作用;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分别为Y=90877+000056X±01732(R=08564)和Y=8914+000083X±01094(R=09254)的直线相关。但以盛花后10d用PD32000~3000mg·L-1的浓度疏果,对树体合理负载,健壮树势,提高果品质量的综合作用效果较好。
  • 王启柏, 宋建成, 李常保, 郭风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玉米(ZeamaysL.)和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ZeadiploperennisL)远缘杂交进行的7年12个世代研究,经过杂交、复交和自交选择,获得抗逆性、抗病能力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组配出高产、多抗、优质的玉米杂交种山农993。实践证明,导入玉米野生属有益基因,拓宽玉米遗传基础是进一步提高玉米杂交种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 李冬杰, 魏景芳, 王淳, 李世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S系列负氧离子(O-2)发生器,使蓖麻蚕、家蚕1~5龄生活在空气富含O-2(浓度>5×104N/cm2)的蚕室中,按蛹、蛾、卵、蚁蚕、蚕系列生殖发育顺序,系统地研究了负氧离子对它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处理组比对照组出蛾齐一,羽化率增高,产卵速度加快,总产卵量增多,良卵率加大,不受精卵率减少,胚子发育整齐,孵化齐一,孵化率增高,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次代蚕的强健度。另外,幼虫期和卵期环境中都补充O-2,可使实用孵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1138个百分点(家蚕)和908个百分点(蓖麻蚕),而只在卵期补充负氧离子,也可有效地促进胚子发育与孵化齐一,获得与整个蚕期补充O-2相近效果。
  • 殷延勃, 马洪文, 荣韫琛, 王昕, 钱前, 王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40余份宁夏水稻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和5个碾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组性状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与整精米率和透明度有关,千粒重和单株粒重与垩白率、透明度有关,从而构成农艺和碾米、外观品质性状间的显著相关,前3个典型相关系数占总相关信息的75%以上,这表明在宁夏优质高产育种过程中,在对产量性状选择的同时,通过对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少数几个农艺性状的选择,达到间接改良品质性状的目的,提高优质高产的育种效率。
  • 朱新产, 王宝维, 张庭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种五龙鹅进行不同营养水平试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血液中脂酶(EST)、乳酸脱氢酶(LDH)及蛋白质的多态。结果表明:试验组蛋白质结构新出现S1,S3,S4亚基组分、存在丰富的多态变化。EST同工酶快区Es-1位点,由于等位基因控制,消减Es-1D、Es-1F同工酶谱带,其活性下降207%。LDH同工酶基因表达调控A和B亚基的构成,出现LDH1亚基,其活性上升996%。提示营养环境直接或间接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与生长性能呈正相关。
  • 李慧敏, 赵凤梧, 栗雨勤, 王雪征, 张文英, 李爱国, 孟祥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普通小麦兼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型HS8611细胞胚胎学连续切片观察:在胚囊形成过程中,从造孢细胞出现至八核幼小胚囊期,行有性生殖。可观察到有性生殖典型特征;八核幼小胚囊形成至成熟胚囊期,卵器发生一次核内有丝分裂,分裂后的两个子核进行融合;卵细胞在开花前两天,提前发育,行单性生殖;去雄后的小花内,卵细胞自主发育到二核幼胚阶段,与静止时期的极核细胞或极核自主融合后产生的次生大细胞及完整的反足细胞,同时存在;开花后,卵细胞始终保持领先发育,形成提前分化的幼胚与落后的游离胚乳核。
  • 王新勤, 郭文忠, 陆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玉米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行粒数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达到极显著,回归方程为:y=-650+102x;穗行数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达显著,回归方程为:y=156+053x;穗长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
  • 孙本普, 王勇, 李秀云, 李风云, 张金邦, 王继诰, 史红, 张瑛, 杨立凯, 张俊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多点多品种的小区试验、定位试验及不同播期播量的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高产小麦氮肥适宜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产土壤条件下,6667m2产小麦450~500kg,以持续高产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前提,每年应6667m2施优质有机肥3000kg、纯N12~14kg、P2O56~8kg。
  • 孙本普, 李风云, 王勇, 李秀云, 张金邦, 王继诰, 杨立凯, 张俊生, 孙爱梅, 李萌, 唐宁, 孙永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多点的高产攻关,对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重,但其分蘖成穗率低,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获得理想穗数;多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多,但其分蘖成穗率高,应适当减少播种量,既要获得足够穗数,又要防止倒伏;中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穗足的条件下,争取穗重。中穗型品种,取得高产的机率高,因此,超高产育种,应选育中穗型品种。
  • 黄金丽, 刘世琦, 王景军, 田洪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露地栽培的黄瓜、番茄、菠菜、萝卜为试材,探究了施肥对蔬菜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施肥处理中最佳施肥处理为半量虫粪(56250kg/hm2)与50%NPK配施,可显著提高4种蔬菜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Pr、果胶质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及单宁、纤维素含量,从而提高蔬菜营养品质和产量。与单施尿素处理比较,萝卜中Vc含量增加6134%,菠菜中可溶性Pr含量增加587%,黄瓜中糖酸比增加4109%,硝酸盐含量降低9%。
  • 史立强, 张正圣, 徐显, 赵俊丽, 万艳霞, 王校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高强纤维材料为母本,6个抗棉铃虫品系为父本,采用NCⅡ交配设计,对30个组合的杂种F1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竞争优势明显,4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子、皮棉产量优势最大,其次为铃重和单株铃数。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效应最大。在配合力上,高强纤维材料亲本以9208007Ⅲ长16952和9208007Ⅲ长22的GCA较好,抗棉铃虫亲本以中R3、中R4棉的GCA较好。杂交组合9208007Ⅰ长5×中R3和9208007Ⅲ长22×中R3是较理想的高产优质组合。
  • 郭玉秋, 董树亭, 王空军, 郑洪建, 胡昌浩, 张吉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5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15000~105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此时,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0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但各穗型品种发挥最高群体产量时的库源比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皆为150左右。
  • 王志芬, 闫树林, 苏学合, 范仲学, 朱斗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陆地型长绒棉鲁原343在生产中秋桃比例较高的问题,我们以美国33B为对照,田间条件下对其铃性状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鲁原343果枝的结铃数、单铃重和棉纤维长度具有较高的中部优势,在上部则明显降低;其子指、铃壳重具有较强的上部优势;衣分的中部优势不明显。
  • 苏浴源, 武永祯, 曲占礼, 王文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仙客来3个品种接入到不同激素的MS培养基中,对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芽、根的培养基的激素,接种方法,假植等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结果表明,以种子播入培养基中产生的幼苗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是MS+BA15mg/L+NAA10mg/L;诱导分化芽的培养基是MS+BA10mg/L+NAA05mg/L;诱导根的是MS+NAA10~15mg/L。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别。并且完全可以消除内生菌的污染。培养60d后调查,愈伤组织生长量达1480mm2,每块愈伤组织分化的芽数162个,发根率达819%。
  • 董文琦, 戴素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过程中,用简化培养基代替全量培养基,廉价生产容器代替昂贵的化学器皿,同时采用试管苗不经扦插直接生产原原种的方法,通过优化多种生产参数,使微型薯单薯重和单株结薯率都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为河北省太行山区系统实施马铃薯换种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陈段芬, 方正, 肖建忠, 刘强, 陈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配方及相同配方不同剂量营养液对新几内亚凤仙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7有利于新几内亚凤仙的营养生长;处理2有利于新几内亚凤仙的生殖生长;在12‰~24‰营养液浓度之间存在着造成新几内亚凤仙出现盐害的临界值,在此值之下,鲜重增量、株高、侧枝数、侧枝总长四项指标都随盐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 王利民, 王献革, 李军英, 李静, 张红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组合配比对火鹤、红宝石喜林芋分化和生根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继代、壮苗和生根培养基,并针对火鹤选择出了优良的快繁无性系作为快繁材料。探讨了恒温与变温培养对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分化壮苗的影响。试管苗移栽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在基质温度达15~20℃,室温22~25℃时试管苗才能正常生长。还确定了适宜的移栽基质。试验表明以上2种植物皆可在瓶外生根。
  • 任建强, 许暤, 刘杏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蔬菜体内硝酸盐累积机理及蔬菜体内硝酸盐累积含量进行了综述,旨在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 张俊英, 赵同科, 许永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同化过程,氮素对环境作用以及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策略。主要讨论了氮素的生理功能、氮素的吸收和同化机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 奚玉银, 杨为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集、整理了万余份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和育种专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等数据分析,建成8667份玉米品种数据库,并开发出检索专家咨询系统,包括:⑴玉米品种资源多媒体数据库;⑵玉米品种数据库维护系统,可供普通用户使用的数据维护界面与数据维护的功能;⑶玉米品种多媒体检索系统,包括面向普通用户的简洁查询、多媒体查询和面向育种工作者的列表查询三个功能模块;⑷玉米遗传选育专家咨询系统,即针对确定的育种目标,计算机辅助筛选父本和母本的功能。
  • 张新忠, 刘国俭, 闫立英, 赵永波, 常瑞丰, 吴禄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用二甲苯和甘露醇缓冲液作介质对桃、李、辣椒2n花粉进行筛分,结果使3种作物2n花粉比例大幅提高,甘露醇缓冲液作介质的提纯效果比二甲苯好,二甲苯作介质提纯后的2n花粉能够贮藏。
  • 岳国忠, 忻龙祚, 曹秀玲, 田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