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志超,王惠萍,周仓军,等. 不同种植模式和密度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37-39.
[2] 张玉芳,王明田,刘娟,等.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2):236-242.
[3] 赵长和,钟钰. 当前玉米库存积压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5):824-830.
[4] 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16.
[5] 陈玲玲,玉柱,毛培胜,等. 中国饲草产业发展概况及饲草料质量安全现状[J]. 饲料工业,2015,36(5):56-60.
[6] 付登伟. 四川紫色丘陵区不同粮草种植模式效应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0.
[7] 刘芳,李向林,白静仁,等. 川西南农区高效饲草生产系统研究[J]. 草地学报,2006,14(2):147-151.
[8] 王祎娜. 牧草与饲料作物种植系统的干物质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益评价[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9] 韩明鹏,高永革,王成章,等. 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0,134(2):242-245.
[10] 王丽,李雪铭,许妍.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170-175.
[11] 左旭,王红彦,王亚静,等. 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自然适宜性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5-10,29.
[12] 王如芳,张吉旺,董树亭,等.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504-1510.
[13] 乔天长,赵先龙,张丽芳,等. 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苗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5,29(2):383-390.
[14] 姜涛.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3):559-565.
[15] 王春虎,陈士林,董娜,等. 华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 玉米科学,2009,17(1):128-131.
[16] 孙占祥,邹晓锦,张鑫,等.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11,19(5):119-123.
[17] 王婷,桑志勤,段震宇,等. 不同类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J].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9):1581-1586.
[18] 李波,张吉旺,靳立斌,等. 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4):832-838.
[19] 胡强,康平德,鲁耀,等.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态氮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730-1733.
[20] 陈远学,陈曦,陈新平,等. 不同施氮对饲草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4,23(3):255-261.
[21] 安江勇,肖厚军,秦松,等. 不同施肥量对贵州高产玉米养分吸收、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3):73-79.
[22] 张丽英.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M]. 4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23] 李婧,李玲玲,张立健,等. 氮肥用量对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形成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5,32(3):442-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