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有林,张润光,王鑫腾.甘薯采后生理、主要病害及贮藏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3):553-563.
[2] 刘 爽.甘薯的安全贮藏技术[J].吉林蔬菜,2009(6):69.
[3] 翟洪民,高 霞.甘薯烂窖的原因及综合预防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0):46-47.
[4] 朱 红,李洪民,张爱君,等.贮藏温度对甘薯呼吸强度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4):299-300.
[5] 王海山,肖佩刚.甘薯的科学收获和安全贮藏[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47.
[6] 游春平,陈炳旭.我国甘薯病害种类及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8):115-119.
[7] 王 钊,刘明慧,樊晓中,等.甘薯收获与安全贮藏[J].中国种业,2008(5):72-73.
[8] 王 炜,黄开红,刘春泉,等.不同贮藏温度对甘薯商品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33-235.
[9] 闫加启.甘薯贮藏期病害发生与预防[N].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7,42(3).
[10] 白先达,李忠波,邓肖任,等.柑橘病虫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9(29):14218-14220,14287.
[11] 王志伟,张东霞,马雅丽,等.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J].中国农学通报,2010,11(11):267-271.
[12] 余 剑.基于AdaBoost改进算法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模型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6):755-757.
[13] 高 霞.创建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农作物病虫害等级预测模型[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2009.
[14] 李克瑞,朱全讓,刘才昌,等.甘薯黑斑病综合防治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1965,01(01).
[15] 尹国艳.甘薯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20):66,95.
[16] 王 昕.单一黄瓜病害的数学模型[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2(2):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