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 Vita P,Paolo E D,Fecondo G,et al.No-tillage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effects on durum wheat yield,grain quality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southern Italy[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7,92:69-78.
[2] 张海林,秦耀东,朱文珊.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土壤,2003,35(2):140-144.
[3] 闫海丽,张淑香,严凯兵,等.冷凉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16-19.
[4]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9):2326-2332.
[5] 李 旭,闫洪奎,曹敏建,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6):76-78,81.
[6] 宫秀杰,钱春荣,于 洋,等.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5):134-137.
[7] 张 伟,张冬梅,樊修武,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44-47.
[8] 吴金芝,黄 明,李友军,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5):17-21.
[9] 李友军,吴金芝,黄 明,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44-48.
[10] 李潮海,梅沛沛,王 群,等.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7):1371-1378.
[11] 杜 兵,李问盈,邓 健,等.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4):65-67.
[12] 孙 海国,Francis J L.保护性耕作和植物残体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1997,5(1):49-53.
[13] 孙海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6(3):20-22.
[14] 付国占,李潮海,王俊忠,等.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55-160.
[15] 付国占,王俊忠,李潮海,等.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12-15,21.
[16] 黄 明,吴金芝,李友军,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50-54.
[17] 何 进,李洪文,高焕文.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62-67.
[18] 秦红灵,高旺盛,马月存,等.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78-85.
[19] 江晓东,王 芸,侯连涛,等.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66-69.
[20] 贾树龙,孟春香,任图生,等.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4,8(4):37-42.
[21] 贺明荣,王振林.土壤紧实度变化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4):649-654.
[22] 褚鹏飞,于振文,王 东,等.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3954-3964.
[23] 王 群,张学林,李全忠,等.紧实胁迫对不同土壤类型玉米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0,43(21):4356-4366.
[24] 仝星星,姜 雯.耕作措施对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玉米籽粒灌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2):141-145.
[25] 卫晓轶,魏 锋,洪德峰,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溉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1-23.
[26] 刘艳昆,阎旭东,徐玉鹏,等.滨海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5):84-87.
[27] 远红伟,陆引罡,刘均霞,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40-143.
[28] 李洪文,陈君达,高焕文.旱地农业三种耕作措施的对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1):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