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 月, 辛贵东, 李 文, 等. 不同类型玉米光合特性日 变化的比较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3(3):243-247.
[2] 王满莲, 韦 霄, 蒋运生, 等. 野生与栽培黄花蒿净光合速率对光强和 CO2 浓度的响应[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1):45-49.
[3] 王征宏, 邓西平, 刘立生, 等. 干旱对不同冬小麦旗叶光合产物供应能力 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2009,37(5):81-88.
[4] 刘巽浩. 耕作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210 -230.
[5] 高焕文, 李问 盈, 李洪文. 中 国 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
[6] 路战远, 宋小琴, 张德健, 等. 内 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和有关问 题的 思考[J]. 内 蒙古农业科技,2009(6):1-3.
[7] 陶 磊, 严俊霞, 陈良富, 等. 太原盆地玉米和大豆光合作用 日 变 化 和 光 合 光 响 应 [J]. 安 徽 农 业 科 学,2011,39(5):2521-2523.
[8] 张吉旺, 董树亭, 王空军, 等. 大田 遮荫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7,29(2):216-222.
[9] 段巍巍, 赵红梅, 郭程瑾, 等. 夏玉米光合特性对氮素用量的反应[J]. 作物学报,2007,29(6):949-954.
[10] 张秋英, 刘晓冰, 金 剑, 等. 水肥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1,19(2):64-67.
[11] 葛体达, 隋方功, 白 莉萍, 等.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2005,23(2):143-147.
[12] 孙年喜, 宗学凤, 王三根. 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2005,29(3):389-392,396.
[13] 朱先灿, 宋凤斌, 徐洪文. 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0(2):470-475.
[14] 张林春, 郝 扬, 张仁和, 等. 干旱及复水对不同抗旱性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5):76-80.
[15] 张守仁, 高荣孚. 光诱导下杂种杨无性系叶角 和叶绿体的运动[J]. 生态学报,2001,21(1):68-74.
[16] 郑国生, 王 焘. 田间冬小麦叶片光合午休过程中的非气孔限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1 (5): 799 -800.
[17] 时丽冉, 刘国民. 不同光照条件下白 车轴草光合日 变化分析[J]. 北方园艺,2008(3):138-140.
[18] 练宏斌, 黄高宝, 谢军红, 等.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1):64-68.
[19] 周兴祥, 高焕文, 刘晓峰.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 系 试 验 研 究 [J].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01, 17(6):81-84.
[20] 王 林, 刘景辉, 李立军, 等. 除草剂在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燕麦田 间 应用效果的研究[J]. 作物杂志,2009(4):7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