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志研,王大为,郑家明,等.辽西地区玉米高产品种和技术模式筛选研究[J].玉米科学, 2011,19( 2): 101 -104.
[2] 李凤海,史振声,张世煌,等.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 3):113-116.
[3] 李明,李文雄.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 8): 1130-1137.
[4] 杨丽华,张丽华,张全国,等.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4( 6): 122-124.
[5]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 5): 57-60.
[6] 赵明,李建国,张宾.论作物高产挖潜的补偿机制[J].作物学报, 2006.32( 10): 1566-1573.
[7] 王敬亚,齐华,梁熠,等.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9,17( 5): 113-115,120.
[8] 高亚男,曹庆军,韩海飞,等.不同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18( 2): 73 -76.
[9]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等.辽西地区土壤耕层及养分状况调查分析[J].土壤, 2011,43( 5): 714-719.
[10] 劳家柽.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8.
[11] 朱元刚,董树亭,张吉旺,等.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0,21( 6): 1417-1424.
[12]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 7): 1226-1233.
[13] 郑毅,张立军,崔振海,等.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 3): 116-118,121.
[14] 沈秀瑛,戴俊英,胡安畅,等.玉米群体冠层特征与光截获及产量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1993,19( 3):246-252.
[15] 吴建明,梁和,陆国盈,等.密度和肥料对高油玉米生理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 ( 4):392-396.
[16] 段巍巍,李慧玲,肖凯,等.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 ( 2): 98 -101.
[17]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J].作物学报,2008,34 ( 3):447-455.
[18] 吕丽华,贾秀领,梁双波,等.玉米不同冠层结构下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3,28( 2): 180-185.
[19] 邵立威,王艳哲,苗文芳,等.品种与密度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26( 3): 182-188.
[20] 要娟娟,薛泽民,赵萍萍,等.施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SPAD 值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 10): 1060-1063.
[21] 王梦飞,郭庆瑞,郭凤琴.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高寒区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11,39( 5):425-427.
[22] 武志海,张治安,陈展宇,等.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J].玉米科学, 2005,13( 4): 62-65.
[23] 范厚明,余莉,余慧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3,31( 4):25-26.
[24] 梁熠,齐华,王敬亚,等.宽窄行栽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09,17( 4): 97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