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承富,孔令聪,汪建来,等.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46-50.
[2] 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氮素运筹技术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5(2):8-11.
[3] 王月福,姜东,于振文,等.氮素水平对小麦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513-520.
[4] 冯伟,郭天财,李晓,等.氮肥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品质及产量性状的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2):57-60.
[5] 赵淑章,季书勤,王绍中,等.不同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4(7):57-59.
[6] 刘万代,樊树平,晁海燕,等.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3,18(2):56-59.
[7] 王晨阳,朱云集,夏国军,等.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8,24(6):978-983.
[8] 李雁鸣,张立言,李振国.春季肥水运筹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19(1):1-6.
[9] 姜丽娜,邵云,金毓翠,等.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超高产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2):70-73.
[10] 张洪程,许柯,戴其根,等.超高产小麦吸氮特征与氮肥运筹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6):933-939.
[11] 苗艳芳,常爱芬,张会民,等.氮肥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99,19(4):43-45.
[12] 杨学明,姚金保,姚国才,等.不同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宁麦9号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5):11-13.
[13]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与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68-1872.
[14] 林琪,侯立白,韩伟.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量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561-567.
[15] 赵广才,李春喜,张保明,等.不同施氮比例和时期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0,15(3):99-102.
[16] 霍中洋,葛鑫,张洪程,等.施氮方式对不同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4,30(5):449-454.
[17]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等.氮肥基追比例对烟农19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6):1021-1027.
[18] 陈祥,同延安,亢欢虎,等.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450-455.
[19] 王月福,姜东,于振文,等.高低土壤肥力下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J].作物学报,2003,29(7):491-495.
[20] 李光忠,王明友,薛玉剑,等.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70-9872.
[21] 余振文,田奇卓,潘庆民,等.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学报,2002,28(5):577-585.
[22] 沈建辉,戴廷波,荆奇,等.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1):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