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0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10-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刘金亮, 王凤婷, 魏毅, 潘洪玉, 张世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分子水平鉴定山东聊城的一表现明显花叶、黄化、蕨叶及果实畸形的南瓜病毒病的病原.采用RT-PCR的方法,用T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特异引物,对该样品进行了检测,克隆到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表明,从该样品中扩增到了TMV的CP基因,说明该样品受到TMV的侵染,首次发现TMV自然侵染南瓜.对CP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与GenBank上其他T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99.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7%~99.4%.根据完整CP 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32个TMV分离物可分为个组,其中TMV-liaocheng与Nakron Pathom、Fujian、017等分离物属于Ⅳ组.TMV-liaocheng可能发生过重组.将TMV-liaocheng CP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连接,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20 kDa的融合蛋白,并用Ni2+ -NTA His · Bind(R)树脂纯化,纯化后的蛋白可直接用于制备特异性的抗血清,为准确、快速地检测TMV奠定了基础.
  • 吴国华, 张强, 颜新敏, 侯俊玲, 赵志荀, 崔力凡, 李健, 朱海霞, 朱彩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构建O型FMDV P1-2A基因与猪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并在BHK-21细胞中进行表达,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阳性质粒pGEM-P12A克隆到P1-2A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双酶切后连接到pBudCE-IFN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BudCE-IFN-P1-2A.重组表达质粒鉴定后,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BHK-21细胞,用RT-PCR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P1-2A 和IFN-γ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RT-PCR检测显示,重组表达质粒转染细胞后P1-2A 和IFN-γ基因成功转录出mRNA;免疫荧光试验表明目的基因在BHK-21细胞中获得了表达.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BudCE-IFN-P1-2A并在体外进行了表达,这为研制抗FMDV DNA疫苗和IFN-γ的佐剂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梁春年, 邢成峰, 阎萍, 丁学智, 裴杰, 郭宪, 包鹏甲, 褚敏, 朱新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SSCP技术对5个牦牛品种共398头牦牛脂蛋白脂肪酶基因(LPL)外显子7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了该基因与牦牛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牦牛LPL基因外显子7存在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各群体在该基因座上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三种基因型与牦牛部分生长性状的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该位点多态与牦牛的体重、体高、胸围存在显著相关(P<0.05),BB型个体体重、体高、胸围显著高于AA和AB型个体.初步推断牦牛LPL基因第7外显子可作为牦牛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之一.
  • 张楠, 王海燕, 刘大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催化结构域Ⅰ和Ⅷ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TcLr19、TcLr3和感病对照Thatcher的cDNA为模板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PCR扩增,得到了6条通读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Lr19-RGA1、Lr19-RGA2、Lr19-RGA3、Lr3-RGA1、Lr3-RGA2和TC-RGA.在NCBI中用BLASTp比对发现,Lr19-RGA1、Lr19-RGA2、Lr19-RGA3、Lr3-RGA1和Lr3-RG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TK)的催化结构域Ⅱ-Ⅷ.对序列分析还发现,它们与已克隆的STK类抗病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进一步克隆小麦抗叶锈病相关基因提供了依据.
  • 马强, 张二芹, 张同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提取的禽脑脊髓炎病毒总RNA为模板,以P1和P2为引物,反转录为cDNA,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pMD18-T载体中,获得重组质粒pMD18-T-VP1,PstⅠ/BamHⅠ双酶切及PCR确认正确后,利用pMD18-T-VP1重组质粒为模板,以P和P4为引物,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810 bp的产物.VP1基因和 pBI121植物表达载体用SmaⅠ和SacⅠ双酶切,经纯化后连接,再转化到EHA105农杆菌中,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重组质粒pBI121-VP1,为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VP1蛋白奠定了基础.
  • 刘新生, 王永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 AF/72 RNA 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cDNA,然后与pGEM-T easy 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提取的重组质粒用凝胶电泳、PCR 和EcoR I 酶切法鉴定.应用BIMAS生物学软件对AF/72株结构蛋白VP1的H-2Dd、H-2Kd、 H-2Ld、 A20限制性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并对不同限制性的T细胞表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口蹄疫AF/72株结构蛋白VP1长639 bp,编码213个氨基酸.不同限制性的T细胞表位虽然不尽相同,但与已鉴定的T细胞表位相比较,它们之间也有一些类似的、并且可能是通用型的T细胞表位.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AF/72结构蛋白VP1的T细胞表位,为进一步试验确定T细胞表位和口蹄疫病毒T细胞表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为口蹄疫病毒表位疫苗的设计提供有效地理论基础.
  • 李雯, 郭巍, 张霞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昆虫围食膜是由几丁质和蛋白质组成一个半透膜结构,由中肠分泌,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性损伤和细胞微生物感染.以害虫生物防治的新靶标--中肠围食膜作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甜菜夜蛾中肠围食膜蛋白基因.依据免疫学筛选方法,用制备的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多克隆抗体,对甜菜夜蛾中肠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得231个围食膜蛋白阳性克隆,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得到8个几丁质结合蛋白,2个肠粘蛋白;并对结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为揭示围食膜分子结构,进一步以中肠围食膜为靶标进行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 马米玲, 郝雪峰, 关贵全, 李有全, 刘志杰, 刘爱红, 任巧云, 牛庆丽, 刘军龙, 殷宏, 罗建勋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细胞传代的方法从湖南省宁乡县发病猪所采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该毒株能在Marc-1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RT-PCR检测可扩增出670 bp的特异性的ORF5基因片段,经美洲型PRRSV荧光抗体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显示,病毒粒子大小为50~60 nm.命名该分离毒株为HN-HW株.
  • 石玉, 张军科, 张毅, 洪晓娟, 马锋旺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验证苹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基因表达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获得转基因植株,培育抗病新品种,本研究用限制性内切酶SalⅠ、BamHⅠ将已克隆的苹果PGIP基因从克隆载体pMD-18T上切下,定向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WR306的ED3s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中间,成功构建了苹果PGI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WR306-PGIP及工程农杆菌,以番茄中蔬四号叶片及茎段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获得了8株PCR检测阳性的番茄植株.
  • 王占伟, 刘茂军, 冯志新, 熊褀琰, 王海燕, 白昀, 唐应华, 吴叙苏, 甘源, 刘冬霞, 王丽, 白方方, 孔猛, 韦艳娜, 刘冬阳, 邵国青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南京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人工感染、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PCR扩增鉴定等,证实了该鸡场发生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且从病料中分离到了纯净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同时,证实该毒株的毒力较强,具有标准毒株的理化特性,免疫原性也比较好.
  • 杨杰, 仲维功, 王才林, 柳青, 王明波, NarayanaM.Upadhyaya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NA干扰原理可以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构建RNA 干扰的发夹结构一般采用在引物两端加酶切位点方法,该方法涉及酶切位点多,步骤繁琐.本试验介绍一种直接利用PCR产物进行RNAi组成型表达载体构建的方法,该载体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基因,适合水稻的遗传转化.
  • 张威威, 许锋, 张芙蓉, 王燕, 程水源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一对简并引物,从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中克隆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cDNA片段,命名为OfPAL,GenBank登录号为GU991822.OfPAL长866 bp,编码288个氨基酸.通过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多重比较,发现OfPAL与其他植物的PAL基因高度同源.OfPAL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包含与橄榄、烟草、辣椒PAL蛋白质相同的脱氨基位点和催化活性位点.PAL系统进化树显示,OfPAL与菊科植物的PAL基因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通过克隆OfPAL基因,可为桂花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以及桂花类黄酮积累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 曲新泽, 袁小远, 王友令, 徐怀英, 秦卓明, 姜世金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分析传染性支气管炎(IBV)流行株S1基因的遗传变异,结合1992-2008年间从山东乃至全国分离鉴定的IBV毒株,在进行抗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1株IBV毒株分别进行了S1基因的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株进行同源比较,同时对其高变区HVRⅠ氨基酸基序进行分析.根据系统发育树,结合病毒发生的年代、地域和临床病理,将58株IBV国内外毒株初步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国内流行株主要涵盖5种基因型,大部分流行株属于基因Ⅴ型(北方株为主)和基因Ⅳ型(南方株为主),两种类型毒株相互交织,呈现复杂的流行形式.对IBV高变区HVRⅠ氨基酸基序分析表明,多数毒株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尚有4株分离株在33位和34位之间有氨基酸残基的插入.S1基因的遗传变异具有多样性,与常规疫苗株和国外参考株相比,无论是核苷酸还是氨基酸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同IBV毒株S1基因片段与其全长之间遗传变异高度相关(r=0.968),但IBV流行株与疫苗株的遗传距离愈来愈远,彰显出IBV流行株在H120的免疫压力下,已经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
  • 汪丽, 马俊莲, 唐霞, 张子德, 宋春丽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克隆了与草莓成熟有关的乙烯受体Etr1基因片段,为进一步研究Etr1基因功能并通过基因技术改善草莓贮运性能奠定基础.以全明星草莓成熟果实中分离到得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到一条约600 bp的特异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pEGM-T easy vector上经测序分析,基因全长61 bp,编码20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Chandler-Etr1的cDNA序列同源性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9%.
  • 郑朝朝, 刘聚祥, 李辉, 刘静, 李宏娟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监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了解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差异及其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影响,对从保定及其周边地区分离的23株鸡源、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测定,并对其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进行了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氟苯尼考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2%和58%,不同动物源flor基因同源性为99.8%,与GenBank报道的flor基因比较存在3个氨基酸替代,鸡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39,79,683等位存在点突变,猪源flor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第39,683,1 100等位出现点突变.
  • 李晓东, 白晨, 郭九峰, 于卓, 孙国琴, 张惠忠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离克隆强旱生植物沙冬青的ERF基因,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在已对沙冬青cDNA文库和EST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分离克隆了1个沙冬青ERF基因.该基因全长899 bp,没有内含子,开放阅读框633 bp,编码21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理论MW=23 216.0,理论pI=8.20.
  • 曾琳姣, 黄金海, 刘莹, 庄世文, 薛照辉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亲和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MTT比色法及同源模建的方法,分析了新型葡萄球菌肠毒素SEQ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预测了发挥超抗原活性的功能位点.结果表明,表达纯化的可溶性重组GST-SEQ、His-SEQ蛋白表达量分别占菌体蛋白的20%和2%,且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及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的能力,SEQ成熟肽中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蜷曲分别约32,68,116 aa;SEQ毒素潜在的与MHCⅡVβ链结合的关键位点为H169、H207、D209,而与TCR的结合域位于α3-β8环区域.2种重组SEQ肠毒素均具有超抗原活性,这与其存在于细胞MHCⅡ Vβ链及TCR作用的结合域有关.
  • 刘庆堂, 职爱民, 邓瑞广, 杨艳艳, 杨继飞, 柴书军, 张改平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分泌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STR mAb)杂交瘤细胞株并生产了STR mAb,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技术成功研制出STR残留快速检测试纸(STR-Strip),并对其性能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目测检测限为12. μg/kg;与氯霉素等药物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研制的快速检测试纸可以在10 min内显示结果,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STR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
  • 王益军, 苗楠, 施亚婷, 邓德祥, 卞云龙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玉米自交系Mo17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份玉米矮杆突变材料,该突变材料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簇生、花器官发育异常.该突变株与不同核背景玉米自交系(Mo17、B73、B77和W22)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中,出现了矮杆株与株高正常株两种类型,矮杆株数与株高正常株数的比例为1∶ 1.分离群体中株高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株高均正常.鉴于突变表型是在F1出现,同时结合多年多点田间表型调查的数据,初步推断该矮杆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上,为该基因的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 王学清, 王昆, 王沛宇, 李耕, 孙东晓, 吴占军, 张峰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SSCP法对中国荷斯坦牛BoLA-DRB3基因的外显子2进行多态性分析.在223个个体中共获得10种等位基因,其中D等位基因频率最高为0.228 7,A等位基因频率最低为0.013 ;等位基因型18种,其中FG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12 6,其次为HH,基因型频率为0.112 1;ML基因型频率最低,为0.004 .另外分析发现,在不同家系中,DRB3基因外显子2等位基因具有特异性,等位基因的类型和频率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D等位基因对30 d产奶量和30 d乳蛋白量有明显的负效应,ME基因型个体30 d乳脂量显著低于其他个体.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的BoLA-DRB3外显子2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并具有家系分布的特异性.
  • 肖海峰, 解松峰, 丁朋辉, 罗钊, 宋喜悦, 何蓓如, 李宏斌, 胡银岗, 马翎健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的研究利用,分别从细胞学、单倍体发生频率和剪穗后自交结实率三方面对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非1B/1R类型)A731、A732、A733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易位系k3314A的根尖细胞含有2个随体染色体,YS型温敏不育系A732含有4个随体染色体;1B/1R型不育系K3314A有较高的单倍体频率发生,而YS型温敏不育系A731、A732、A733极少有单倍体产生;正季分蘖穗两种类型材料均不结实,1B/1R型K3314A的再生分蘖穗仍不结实,而YS型温敏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再生分蘖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交结实现象,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6.042 %,17.3%和10.2%,表明1B/1R型不育系K3314A为稳定的非敏感型不育系,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育性转换由不育转换为可育,再生分蘖孕穗期(月下旬)较正季分蘖孕穗期(4月下旬)的主要气象因子日长和气温均明显增加,说明YS型不育系A731、A732、A733的育性转换主要是由温光条件的明显改变而引起的,因而他们具有温光敏感特性.这些研究为选育优良温敏不育系,促进YS型温敏不育系在两系杂交小麦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石明亮, 江建华, 梁奎, 郭媛, 薛林, 胡加如, 黄小兰, 洪德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省沿江地区农科所新选玉米自交系间穗行数和行粒数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分析这些自交系间有利等位基因的分布,有助于自交系的持续改良.本研究选用其中3个自交系组配成2个组合的P1、P2、F1、B1、B2、F2 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行数和行粒数2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玉米穗行数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行粒数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位点显性总效应大于加性总效应.研究结果暗示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合改良这些自交系的穗行数比行粒数更有效.
  • 牟少华, 孙振元, 彭镇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通用引物,采用PCR技术从24个鸢尾样品中扩增了叶绿体基因组trnL-F间隔区的DNA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长度为1 003~1 113 bp,比较长度为94 bp,其中共有92个位点发生了单个碱基的置换,14个位点发生了缺失,因此有进化意义的位点共106个,约占总序列比较长度的11.11%.运用DNAMAN软件分析了这些鸢尾的亲缘关系,可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大组.第一大组可以分为2组:3个种源马蔺关系很近形成一组,粗根鸢尾、溪荪和喜盐鸢尾聚成一组.第二大组也分为2组:6个种源的马蔺与野鸢尾聚在一起,再和小鸢尾聚成一组;3个种源的鸢尾、高原鸢尾、德国鸢尾、矮鸢尾、野鸢尾、扇形鸢尾、红籽鸢尾和I.ungiucularis聚成一组.
  • 刘思泱, 于卓, 蒙美莲, 马艳红, 刘宇杰, 甘霖, 张自强, 李长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彩色马铃薯黑美人、拉塞特-01、底西芮、青薯168、水洗红、涩皮红6个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性,对彩色马铃薯种质鉴定及杂交选育提供依据,试验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151个条带,其DNA片段长度多为250~2 000 bp,其中多态性条带13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8.2%.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距离(GD)为0.38 8~0.6 ,平均为0.539 .以GD值0.55为基准,6个材料聚为3类:第一类为底西芮、青薯168和涩皮红,第二类为拉塞特-01和黑美人,水洗红单独聚为一类,6个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 冯锡刚, 王孝宣, 国艳梅, 杜永臣, 胡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普通番茄中筛选耐贮的优良育种材料,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07g-31(红果)、07g-32(粉果、F1)、07g-33(粉果、父本)、07g-34(粉果、母本)为试验材料,研究耐贮性不同的番茄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呼吸、乙烯生理、硬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果实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耐贮性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的07g-31、07g-33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呼吸峰来临时间晚、强度弱,乙烯释放量低,ACC含量、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的活性偏低,硬度下降较慢,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较低,细胞壁及胞间层分裂缓慢、程度轻,07g-34的表现恰好相反,而07g-33、07g-34的杂交一代07g-32在以上各方面的表现介于双亲之间.
  • 刘艳, 陈贵林, 李晓燕, 刘景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水杨酸在诱导植物抗旱性形成中的作用.以草莓幼苗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外施水杨酸预处理,测定水分胁迫下各处理草莓叶片膜脂过氧化相关指标,保护酶类活性和光合特性.水分胁迫下,未施水杨酸的草莓叶片活性氧出现一高一低2个峰值,第1个峰值之后保护酶类活性显著提高,膜脂过氧化指标维持较低水平;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活性氧再次小幅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随之加剧.适宜浓度水杨酸预处理可以促进水分胁迫下活性氧的早期积累,并有效激活保护酶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损伤,叶片维持高光合活性;但高浓度水杨酸预处理会加剧膜脂过氧化损伤.水杨酸通过促进活性氧信号泵发,活化保护酶活性,减轻膜脂过氧化损伤来提高植物对水分胁迫的抗性.
  • 杨建婷, 柴青, 刘玉华, 张立峰, 杜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冀西北高原区温室韭菜对夏季高温的耐受力,以露地韭菜为对照,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温室内韭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韭菜对高温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在冀西北高原的夏季,高温胁迫导致温室内各生育阶段韭菜的Fv/Fm下降,但韭菜营养生长前期和抽薹期比营养生长旺盛期更易受到高温伤害,而且露地韭菜受到高温胁迫的程度远小于温室,在高温胁迫后Fv/Fm、Fv/Fo均能恢复到初始状态,各生育阶段的韭菜受到高温胁迫后均能得到恢复,韭菜能耐受短时间的高温.温室韭菜对高温胁迫的敏感度是营养生长前期>营养生长旺盛期>抽薹期.
  • 陈全战, 张边江, 周峰, 华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扬麦158、硬簇麦以及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DA1V、DS2V、DA3V、DAV、DSV、DA5V、DS6V、DA6V、DA7V等11个材料的苗期耐盐性和扬花期的光合生理特性,为进一步挖掘簇毛麦优质资源,服务小麦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1个材料在四叶期分别用浓度为100,150,200,250 mmol/L的NaCl溶液处理,进行了相对电导率的测试.在扬花期进行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盐胁迫(250 mmol/L NaCl)下,簇毛麦2V、3V和7V染色体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的危害;簇毛麦3V染色体对不同浓度盐胁迫均表现耐盐性,3V染色体上可能携有耐盐基因;簇毛麦2V、5V、7V染色体上可能携有高光效基因,DS2V、DA5V和DA7V可作为培育高光效小麦的育种材料.
  • 丛雪, 齐华, 孟凡超, 刘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京单28、郑单958、京科25为试材,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质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干旱胁迫会降低玉米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使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比例(qP)降低,用于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份额(qP)减少,而以热能的形式耗散,过量的光能不及时耗散会使光合器官受到损伤,导致玉米叶片原生质膜结构伤害,从而引起膜的透性增大,玉米叶片中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变化.
  • 刘洪展, 王立宁, 郑风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渗透调节在盐渍环境下减轻或避免胁迫损伤中的作用,以抗性玉米品种农大108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比例海水处理过程中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玉米幼苗根系渗透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浓度的增加,幼苗根系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相对含水量明显升高,丙二醛含量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当海水浓度不高于2%时,随着SNP浓度的增加,脯氨酸、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相对含水量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当海水浓度超过2%时,高浓度SNP处理使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相对含水量明显减少,相对电导率下降,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说明一氧化氮对根系的渗透调节与胁迫程度有关,一般较高浓度的一氧化氮能显著缓解轻度海水胁迫,而较低浓度的一氧化氮有利于减轻严重海水胁迫.
  • 吴云艳, 马殿荣, 李金英, 马巍, 陈温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位根质量氧化力、单株根系氧化力等显著降低,降低程度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加剧.随杂草稻密度增加,栽培稻的产量极显著降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是导致栽培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周宝利, 李燕, 李东, 刘娜, 宁繁华, 侯永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辣椒连作障碍的机理,本试验探讨了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中的化感物质.结果表明:辣椒根系分泌物和连作土壤的主要化感物质为松香酸、十四酸甲酯、十八酸甲酯和(2-乙基-甲基苯)-N-(乙氧甲基)-2-氯代乙酰胺.并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化感物质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微生物的效应.对松香酸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当浓度为0.05 g/L时,松香酸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增强,当浓度为0.25 g/L时抑制作用最大.同时外源松香酸使根际微生物总量和放线菌数量(A)减少,真菌(F)和细菌(B)的数量增加,B/F比值升高,而A/F比值降低.本试验结果说明松香酸对辣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生物有较强的自毒作用.
  • 郑金凤, 李成璞, 董少鸣, 白志英, 李存东, 毕常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通过测定不同磷处理条件下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旗叶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低磷胁迫对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并对控制其含量的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测定的各生育时期中明显低于对照;Synthetic 6x的2A、1B、7B染色体上携有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2A、3A、7B、6D染色体上携有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相关基因.
  • 张文新, 张成军, 赵同科, 吴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化学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溶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在菜田土壤条件下,施用树脂包衣尿素、硫包衣尿素、添加DCD氮肥3种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圆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树脂包衣尿素能明显提高圆白菜的经济产量,较常规增产1.0%,硫包衣增产7.3%,添加DCD氮肥与常规持平;施用添加DCD氮肥圆白菜硝酸盐含量比常规N降低20.3%,而树脂包衣与硫包衣分别增加了11.3%、20.3%;3种缓释氮素在一定时期能够将土壤硝酸盐保持在圆白菜的主要根系层,树脂包衣在圆白菜莲座期、结球期和收获期效果比较稳定,硫包衣和添加DCD氮肥前期效果好,后期淋溶加强.
  • 毕常锐, 白志英, 杨訸, 李存东, 郑金风, 李东晓, 唐光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小麦光能利用率和产量本试验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石新828群体光能资源利用的调控效应.设置4个密度水平处理(210×104基本苗/hm2(D1)、270×104基本苗/hm2(D2)、330×104基本苗/hm2(D3)和390×104基本苗/hm2(D4)).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群体光能利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D3处理的小麦群体合理,叶面积指数适宜,群体受光态势良好,且小麦群体的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优势,最终使得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1和D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和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但由于小麦群体相对较小,农田漏光严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4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整个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但由于群体相对较大,群体基部透光率较小,小麦群体的净同化率、消光系数和生物量光能利用率在生育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最终均导致了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降低.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使群体具有良好的受光结构和持久的光合同化能力,得到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协调营养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最终使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高达0.572%.
  • 赵天宏, 刘玉莲, 曹莹, 段萌, 赵艺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形态氮肥在缓解镉对农作物毒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减少镉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以辽春10号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模拟镉污染农田,设置了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两种氮素形态,施氮量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氮素形态对小麦体内含氮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铵态氮对小麦地上部干质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高于硝态氮;而施氮量在10~300 kg/hm2范围内,硝态氮对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促进作用高于铵态氮.
  • 赵广才, 常旭虹, 杨玉双, 李振华, 丰明, 马少康, 杨桂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基本苗22×104~37×104/hm2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基本苗增加而减少,产量随基本苗增加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基本苗增加而降低,清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此相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底施氮素均为13 kg/hm2的条件下和追氮量4~13 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随追氮量增加而提高.A(品种)×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互作显著,B(基本苗)×C(追氮量)的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互作显著.可溶性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37.03%,与总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1* *),贮藏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占总蛋白含量的.94%,与总蛋白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2*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占总蛋白比率分别为23.87%,13.17%,2.83%,30.11%,剩余蛋白占7.03%.
  • 姜丽娜, 张黛静, 蒿宝珍, 祁诗月, 邵云, 李春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Zn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小麦籽粒品质和人类饮食健康密切相关.鉴此,以长584、济麦20和中普绿麦1号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小麦植株地上部Zn的积累、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Zn含量均在器官形成初期表现最高,随生育期的推进,器官Zn含量呈下降趋势,植株地上部Z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叶+起身期增长缓慢,起身+灌浆初期增长迅速,灌浆初+灌浆末期增长趋于缓慢,平均日积累量峰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灌浆末期,植株地上部单茎Zn积累量平均为142 μg,籽粒中Zn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最高,茎秆对籽粒Zn贡献率最大.供试的3个品种中,长584植株在后期吸收Zn的能力较强,其植株Zn积累量、籽粒Zn积累量均最高;济麦20籽粒Zn的收获指数最高.
  • 张许, 王宜伦, 韩燕来, 谭金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2.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1/3底施+1/3返青期追施+1/3拔节期追施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小麦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最佳运筹方式.
  • 陈磊, 索全义, 王金莲, 刘景秀, 李树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氮肥调控下春小麦非叶器官光合特性及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在不同施氮量下,对小麦开花后非叶器官(包括旗叶鞘、穗下节间、芒及穗)叶绿素含量、光合面积及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拔节期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各非叶器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面积,并能有效延缓各非叶器官叶绿素含量的降解,但不同施氮量之间对各非叶器官光合特性的影响有差异.从非叶器官光合特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看,适量氮肥的施用,提高了非叶器官叶绿素含量、光合面积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 张君, 张润生, 段玉, 妥德宝, 赵沛义, 李焕春, 安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及钾肥肥料利用率,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S31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向日葵各器官对钾素的吸收、分配、积累规律及施钾肥效.结果表明:向日葵茎、叶的钾素吸收量呈现出相似的"S"型增长趋势,在出苗70 d时(终花期)钾素吸收量达到最大值;花蕾的钾素吸收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110 d时(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向日葵钾素的日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终花期;OPT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大,最大值为0.19 g/(株 · d);CK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小,最大值为0.112 g/(株 · d).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以苗期最高为 52%,到成熟期时下降到9%~16%;钾素在茎中的分配终花期时达最大值61%~66%.向日葵施用钾肥增产10%,每公斤钾增产向日葵7.17 kg,施用钾肥的利用率为35.3%,每生产1 t向日葵籽粒吸收K2O 73.9 kg.
  • 郭云霞, 郝庆红, 朱宝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对羔羊腹泻有治疗作用的益生菌.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以大肠杆菌( Eacterium coli)菌株为病源指示菌,从健康小尾寒羊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Y-39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 S rDNA序列分析,并与相应种、属的菌株进行对比,表明Y-39与芽孢杆菌Bacillus相应性状相近.用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对Y-39菌株的序列进行比对,经分析Y-39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相似性水平达到99.92%,且二者在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同一个分支.最终鉴定Y-39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通过测定菌株Y-39在人工胃液、不同pH值和不同浓度胆盐环境中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此菌株对酸性环境、人工胃液和胆盐有很强的耐受力.
  • 谢凤行, 张峰峰, 周可, 赵玉洁, 刘韵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DES诱变)及复合诱变的方法对产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6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选育出10个高纤维酶活突变株.摇瓶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突变株酶活都显著高于B6,其中,紫外诱变处理的突变株Z12,化学诱变得到的突变株H1以及复合诱变处理的突变株F12的产酶能力相对较强,且产酶能力稳定,酶活值分别为8.3,50.9,91.8 U/mL,分别为对照的176%,178%,19%.试验结果说明,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原生质进行诱变可以提高菌株产纤维素酶的能力,而原生质体的复合诱变可提高诱变效应.
  • 王刚, 曹伟平, 王金耀, 王容燕, 杜立新, 宋健, 董建臻, 冯书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及提高球孢白僵菌HFW-0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将浓度为108孢子/mL的孢悬液,在48℃下恒温振荡水浴,不同时间取出测定孢子存活率,同时将处理液接种制备孢子粉,测定下一代的产孢量、疏水性、不同温度下的萌发中时、生长速率、毒力以及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FW-0菌株的耐热力.其中处理120 min孢子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处理110 min在27℃下产孢量是对照的3倍多,两者的疏水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一代菌株分生孢子在32℃下萌发中时(GT0)均显著低于对照,在32,34℃下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高于对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二龄初小菜蛾为供试幼虫,在27℃下,各处理的毒力仍均低于未处理对照,但在32℃下均显著高于对照,在34℃下对照及处理分生孢子均无杀虫活性.
  • 郭艳琼, 李友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黄绿绿僵菌的致病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绿绿僵菌分生孢子在马铃薯瓢虫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的侵染要经历孢子的附着、萌发、入侵和菌丝的延伸与增殖等阶段;黄绿绿僵菌接种12 h后附着于虫体表面的分生孢子萌发,24 h后体积膨大并从一侧伸出芽管,之后逐渐生长成菌丝,沿体壁蔓延,若遇到合适的侵入部位,前端即产生附着胞向体壁穿透,并在体内繁殖,最终伸出虫体表面,使其布满白色菌丝.
  • 董少杰, 梁拥军, 孙向军, 杨广, 任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锦鲤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其发育早期口服免疫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两种灭活菌苗,对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孵化第7天免疫的锦鲤生长至幼鱼后,仅嗜水气单胞菌组头肾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其他试验组头肾指数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嗜水气单胞菌组白细胞吞噬指数PI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自孵化第32天免疫的锦鲤生长至幼鱼后,头肾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迟缓爱德华氏菌组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P<0.0);白细胞吞噬百分比PP和吞噬指数PI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溶菌酶(LZM)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OD活力均高于对照组,爱德华氏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嗜水气单胞菌组差异极显著(P<0.01).在锦鲤发育早期口服免疫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两种灭活细菌苗,可增强其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李长青, 金海, 栗原光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天然放牧和舍饲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种群组成.选取甲烷菌mc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利用PCR技术对从瘤胃液中抽提的细菌总DNA进行扩增,并建立了甲烷菌特异性的mcrA基因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Taq I对该文库特异性片段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放牧和舍饲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mcrA基因片段被分成个不同的RFLP类型,并由此建立了DNA指纹图谱;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其属于甲烷杆菌目和甲烷微菌目,且绒山羊瘤胃中的甲烷菌大部分属于甲烷短杆菌.放牧绒山羊瘤胃内甲烷菌种类比舍饲绒山羊更加丰富,种甲烷菌所占比例均较高,而舍饲绒山羊只有两种优势菌比例较高,其他几种所占比例极低.
  • 赵迎丽, 王春生, 王亮, 李建华, 闫根柱, 施俊凤, 张小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气调贮藏方式(变动气调、间歇气调、常规(静态)气调)对大久保桃冷藏及货架期3 d后果实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冷藏对照相比,适宜的气调处理可明显降低果实冷害的敏感性、延缓果肉组织膜透性和褐变度的上升趋势、减轻出汁率的上升,有效保持了果实硬度、色泽、风味;对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不大;其中较适宜气体指标是% O2+ 10% CO2;与常规(静态)气调相比,变动气调贮藏进一步降低了果实的冷敏感性,减轻了在低温条件下果实的冷害症状,贮藏70 d,果肉无褐变,货架期间,仍保持了较好的后熟特性,改善了果实的贮后品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