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桂萍,涂悦贤.广东省水稻光能利用现状、潜力及提高途径[J].广东农业科学,1996(6):9-10.
[2] 徐恒永,赵君实,徐茂臻.高产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研究[J].莱阳农院学报,1994,11(1):6-10.
[3] 林文.作物复合群体结构与高产光合生理生态研究概况[J].福建稻麦科技,2003,21(4):7-10.
[4] 李举华,林荣芳,刘兆丽,等.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及群体受光态势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3):209-212.
[5]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由海霞.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62-165.
[7] Wajid A,Hussain A,Ahmad A.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 density on growth,light interception and yield of wheat under semi arid cond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 Biology,2004,6(6):1119-1123.
[8] 刘丽平,胡焕焕,李瑞奇,等.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2):125-131.
[9] Hussain A A,Wajid M,Maqsood A.Effect of drought on wheat yield and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C].Proc Nat Symp on Drought and Water Resources in Pakistan,2002:75-80.
[10] 赵会杰,邹琦,郭天财,等.密度和追肥时期对重穗型冬小麦品种L906群体辐射和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02,3:270-276.
[11] 王之杰,郭天财,朱云集,等.超高产小麦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657-1662.
[12] 杨国敏,孙淑娟,周勋波,等.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868-1875.
[13] 邓楠,万宝瑞.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4] 史泽艳,高晓飞,谢云.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在农田生态系统观测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78-82.
[15] 熊淑萍,杨颖颖,李春,等.不同肥料处理对豫麦34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2):276-280.
[16] 范柯伦H,沃尔夫J.农业生产模型:气候、土壤和作物[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17] 于沪宁,李伟光.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18] 王谦,陈景玲,孙治强.LAI-2000冠层分析仪在不同植物群体光分布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922-927.
[19] 张永丽,蓝岚,李雁鸣.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1):113-117.
[20] 李雁鸣,张永丽,肖凯.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2):39-42.
[21]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22] 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室光能利用研究组.北京郊区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初步探讨[J].植物学报:英文版,1975,1:4.
[23] 江华山,汤志香,葛志华.淮北沭阳地区高产小麦光能利用率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2):17-23.
[24] 蒲金涌,姚晓红,尹东,等.紫花苜蓿及主要粮食作物各生育时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利用率比较[J].中国农业气象,2005,1:8.
[25] 李红卫,李书岭,张志红,等.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57-12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