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兴国.国外紫花苜蓿引种筛选研究[J].草与畜杂志,1997,(1):15-18.
[2] 陈锦新,张国平.几种美国牧草的适应性评价[J],2000,17(8):65-69.
[3] 何翔舟.从粮食经济到草业经济的创新-甘肃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J].草业科学,2000,17(6):52-55.
[4] 胡雨琴,云希兰.澳大利亚牧草引种实验报告[J].草原与草坪,2000,(1):27-28.
[5] 马其东.若干引进牧草的适应性研究[J].草业科学,2004,3:15-16.
[6] 王农基.苜蓿品比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98,(2):22-23.
[7] 王艳萍,马正华,王晋民,等.六种紫花苜蓿当年产草量及品质的研究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2,20(2):5-7.
[8] 曾昭海,胡跃高.加强建设我国农区草业的认识[J].草业科学,2000,17(5):45-48.
[9] 张丽君,白占雄,关文彬,等.我国苜蓿属植物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J].华北农学报,2005,20(专辑):99-102.
[10] 韩苏廷,王军,邢奎元,杨丽华.发展畜牧业的优质牧草种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1):31.
[11] 张连庆,李万春.退耕还草的首选作物品种--紫花苜蓿[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S1):43.
[12] 范霞,那顺.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和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5):47.
[13] 邬福祥,白立华,孙喜梅,等.河套地区麦后种植紫花苜蓿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63.
[14] 李明,力吉牧仁,杨广勇,曹丽霞,哈斯巴根.几种常见饲料作物的栽培与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61-62.
[15] 王勇,刘学义.苜蓿产业发展前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1):45-46.
[16] 王勇,刘学义.我国苜蓿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6-7.
[17] 吴新卫,韩清芳,贾志宽.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吸水规率,2007,22(3):88-92.
[18] 赵淑芬,陈志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31-133.
[19] 吴新卫,韩清芳,贾志宽.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吸水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3):88-92.
[20] 赵淑芬,陈志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31-133.
[21] 王桂花,云锦凤,米福贵.草原2号杂花苜蓿不同化色植株植物学性状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S1):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