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宝占, 周萌, 董志香, 申龙强, 马鹏, 陈蕙, 拓明文, 张森昱, 常磊, 柴雨葳, 黄彩霞. 不同麦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5, 40(3): 68-78. |
[2] |
陈华峰, 张家宁, 张晓, 袁月, 刘秀峰, 刘丹. 玉米ZmC4NADP-ME基因进化及功能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5, 40(2): 10-17. |
[3] |
张文文, 董心亮, 董文旭, 王金涛, 张雪佳, 孙宏勇. 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S1): 219-227. |
[4] |
吕丽华, 吴立勇, 李谦, 刘朝芳, 姚艳荣, 贾秀领. 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株型结构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S1): 53-62. |
[5] |
王丽, 刘雪静, 张学成, 任建宏, 王彦东, 甄文超. 春季有限灌水对海河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4): 119-132. |
[6] |
裴雅婷, 刘玉霖, 李世伟, 张瑀瑶, 高红秀, 唐鑫华, 石瑛. 表油菜素内酯对遮光处理下马铃薯生理、产量及LHcb基因表达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4): 133-142. |
[7] |
姜晓敏, 杨彩红, 崔文强, 田琨. 河西灌区不同农作模式对玉米光合作用、叶片结构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3): 124-134. |
[8] |
王建伟, 李东晓,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2): 143-152. |
[9] |
黄明, 姜沛沛, 张振旺, 吴金芝, 李友军. 干旱和品种对小麦灌浆期旗叶下午光合速率、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2): 90-98. |
[10] |
张莹, 李海俊, 高富成, 穆晓国, 高虎, 吴雪, 叶林, 曹凯. 菜心耐盐品种的筛选及其耐盐机理[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S1): 170-179. |
[11] |
何璐, 张利茹, 杨若汧, 杨晰, 杜雨璠, 郑博研, 李瑞奇, 王红光. 限水灌溉时期对冬小麦各叶层衰退和群体光合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4): 167-173. |
[12] |
何妙玲, 王智兰, 杜晓芬, 韩康妮, 连世超, 李禹欣, 成锴, 李颜方, 王军. 谷子重组自交系群体株型和产量性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4): 91-100. |
[13] |
郭玉龙, 赵景山, 王正, 高震, 杜雄, 党红凯. 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调控华北平原北部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3): 77-86. |
[14] |
汪洪涛, 赵凯男, 张军, 黄修利, 赵雯馨, 李淑靖, 黄明, 李友军, 吴金芝, 蒋向. 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2): 139-148. |
[15] |
杨明达, 张素瑜, 杨慎骄, 关小康, 李帅, 陈金平, 王同朝. 滴灌模式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土壤水提取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2): 149-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