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1年, 第6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91-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冯福生, 马力耕, 傅娟, 葛东侠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促进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离休叶绿体的希尔反应及ATP酶的活性,同时还促进RuBP羧化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E.C.4.1.1.39)和G-3-P脱氢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E.C.1.2.1.13)的酶活性.用真空渗入法将氯化胆碱溶液浸入叶子细胞质中,ATP酶活性比对照增高0.9倍;RuBP羧化酶活性比对照增高0.7倍多.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喷施浓度适当的氯化胆碱溶液,RuBP羧化酶和G-3-P脱氢酶均比对照的增高,说明氯化胆碱对上述三种酶均有增加酶活性的作用;在较低浓度的氯化胆碱影响下,酶活性较高;高浓度的氯化胆碱对酶活性趋于抑制;同时,喷施氯化胆碱叶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含量也均比对照增高,并且这些变化与处理后光合速率的增高相一致.因而证明了氯化胆碱处理使小麦增产是因为促进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万亩小麦喷施200ppm氯化胆碱试验,平均每亩增产25kg,比对照增高10.1%,共增产小麦373 120kg,经济效益22.4万元.
  • 张敬贤, 吕孟雨, 韩凤山, 季良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41个冬小麦大粒品种的旗叶光合性能,发现品种间有很大差异:表现光合速率平均为15.54±4.56mgCO2.dm-2,h-1,光呼吸平均为26.77%±9.19%,高氧抑制光合作用,光合下降量为43.26%±10.54%;低氧促进光合作用,氧浓度每下降1%,光合强度平均提高1.41%,高温下光合下降量为43.26%±34.44%.据此进行了聚类分析,41个品种共分为四类,即高光合类,低光合类,适应性强类和适应性差类.
  • 刘富林, 韩润林, 朱嘉倩, 张凤瑞, 陈淑英, 刘乐群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研究了1%的CaCl2浸种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绿体结构及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处理可以减轻连续高温胁迫下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降低了叶绿体类囊体膜的高温损伤.进一步的电泳分析说明,与对照比较,Ca2+处理增加了色素、PSⅡ(光系统Ⅱ)反应中心、捕光色素复合物及P700-Chl a(叶绿素a)复合物的含量,加强了Rubisco(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的合成,提高了光合速率.
  • 刘植义, 沈银柱, 司智海, 张召铎, 杜晓明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将不同抗热性小麦品种的幼苗进行43℃高温的不同时间处理,对其水溶性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发现热激可诱导小麦幼苗合成许多热激蛋白,同时有些正常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水溶性蛋白质总量及有些蛋白质的含量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热激蛋白的生成量高峰出现的时期与小麦抗热性有关.由此可以检测不同小麦品种的抗热性能,为选育抗热品种提供依据.
  • 孟祥祯, 王玉珍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3个广亲和水稻品种与24个粳稻不育系和9个籼稻不育系进行了杂交配组试验,结果表明:02428对籼稻不育系没有恢复能力,对部分粳稻不育系恢复较好;培矮64和CPSL017对籼稻和粳稻不育系均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各杂交组合的产量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从它们与籼、粳稻不育系配制的组合中都可选育出结实率高、优势强的高产组合.同时,三个品种本身经济性状优良,株高适中,生育期合适.因此,三个广亲和品种在河北省均可直接利用,其中培矮64的利用价值最大.
  • 籍贵苏, 李东辉, 王志民, 刘后利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粟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是由数量性状基因控制的,不受细胞质基因影响.高×低的杂交后代蛋白质含量呈连续分布,并偏向低亲.蛋白质含量的基因效应存在加性效应、加性效应之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加显效应之间的负向互作效应,并完全符合双基因互作模型.在所研究的两个组合中,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53.8%和62.9%,狭义遗传力不显著,分别为28.2%和47.2%.
  • 孔玉珍, 崔文生, 赵治海, 杜贵, 苏浴源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各种类型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和各种类型谷子品种测交,从F2代选择不同类型天然混合授粉结实的不育穗,混合种植,混合授粉.以后各世代均选择异交结实不育穗,其育和不育均进行1∶1分离,使其进行多父多母开放式相互多代授粉,基因充分交换、重组,建成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从谷子“综合动态基因库”中选出适宜的优良品种,即谷子综合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种比系选品种和常规杂交品种抗病、抗旱、抗倒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崔文生, 孔玉珍, 杜贵, 赵治海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7年在显性核不育材料“宁黄A”中获得一雄性不育材料,表现在长日照(14.5小时/日)条件下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1.2小时/日)条件下雄性可育.关于谷子光敏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它的发现为谷子显性核不育材料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理论研究及杂种优势利用方面都颇有价值.
  • 赵连元, 纪芸, 段胜军, 严丽兰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变换培养基成份,调控谷子愈伤组织状态,从不能直接用于原生质体培养的致密型愈伤组织中,选出了生长旺盛的松软型愈伤组织,将其用于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高频率的细胞分裂;又从不能直接用于植株分化的松软型再生愈伤组织中,选出了致密型愈伤组织并诱导分化出大量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 范光年, 方仁, 王培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由宝丰7228小麦成熟胚培养诱导的体细胞无性系株高性状变异结果表明,无性系SC2代株高性状的变异频率为37.2%,平均株高较对照宝丰7228矮化了5.1厘米.对SC2代株高的选择,在SC3代的表现是有效的.无性系SC3代株高性状已有5.1%的株系得到稳定.无性系株高性状的变异与愈伤组织和再生单株有关,而与再生植株中的单穗无关.对无性系变异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崔海瑞, 方仁, 程增书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10个基因型的小麦幼胚在6种培养基上的离体培养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MS培养基为基础,把无机盐的浓度加倍或附加氯化钠和氧化钾各1克/升可使愈伤组织诱导率降低,而以Dicamba(4毫克/升)代替2,4-D(2毫克/升)则使愈伤组织诱导率提高.所有供试基因型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都在95%以上,愈伤组织分化率变动在73.7~92.5%之间,平均为84.6%.基因型是影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 董洪平, 孙耀中, 吴学仁, 秦素平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深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也明显不同,适当加深剪颖能提高诱导效果.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应用大谷核不育小麦为诱导材料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证.
  • 王培, 陈玉蓉, 裴翠娟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3毫克/升的多效唑(MET)和8%蔗糖相结合的壮苗培养基,在22℃条件下培养30天,无根冬小麦花粉植株单株生根平均可达7.5条,平均根长为2.7厘米,生根率为89.4%.在越夏过程中培养基含有多效唑时,对花粉植株有明显的抑制发育、抑制株高生长和促进试管花粉植株增加分蘖的作用.移栽后30天调查,成活率达95.2%,与壮苗培养基中不含多效唑的对照相比提高29.7%.
  • 杨宗利, 刘贵波, 郝德有, 张丙一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从光、肥、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果(梨、桃)粮(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间作立体种植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果、粮分别常量施肥和有春浇三次水条件的灌溉粮田上,果树和粮食作物在光、肥、水利用上竞争不明显,而水的利用率可得到提高.运用土地当量法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其LER值为1.20~1.32,因而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发展果粮间作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种植业结构模式.
  • 于玲, 林艳, 张年生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研究坝上旱区主要作物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出发,探讨了该地区的耗水系数和降水利用率.1987~1989年在张北坝上旱原进行了定点定位试验,获得较丰富的资料.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Wageningen法,对一系列参数进行订正后,建立起适合当地的生产潜力概算公式,经田区试验检验,证明其潜力值是可靠的和可以实现的.并对这些潜力值进行耗水系数和降水利用率的计算,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气候类型常年降水的利用状况,从而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坝上旱区降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瑞昆, 贾秀领, 蹇家利, 刘淑贞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6~1990年旱棚及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和分析了供水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的数字模型.在各种密度下,供水量与产量关系可以由Y=a1+b1X(0<X≤X1)Y=a+bX+cX2(X1≤X)复合式来表达.模型表明,在达到最高产量前,供水增量与产量增量存在一个按比例增长阶段,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X1,Y1)是节水高产的适宜位点.节水高产的供水量调节范围应在此点与抛物线峰值(Xm,Ym)之间.这一供水量年度间有明显差别,但灌水量较接近.在相同灌水量(总量约210mm)时,小麦拔节后主要生育时期灌水3次的产量高于其它供水时空分配方式的产量.不同供水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关系用变形二次双曲线Y=X/(A+BX+CX2) 模型拟合极显著.模型分析说明,在旱作和产量处于Y1和Ym之间且以中后期供水时密度宜适中(每亩17~22万苗),在供水较少或在中后期控水时要求较高种植密度.这个模型对于建立综合节水栽培决策模拟系统具有实用价值.
  • 庞家智,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用生物间遗传学的方法,在温室苗期根据59个冬小麦品种与6个条锈菌优势小种相互作用所表现的侵染型,推导出了分别在Compair、Heines Ⅶ、14Th43、Lee、CA8333、Vilmorin23、丰抗2号、冬协4号、ABNA、9D27-262、S-13、S-14以及绝大部分高代品系和目前正在推广的品种中可能含有的12个抗条锈性基因(1h1~1h12).用生物间遗传学原理进行遗传学研究,可以不通过杂交在短期内对大量抗病品种的遗传信息进行了解,这为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本文讨论了应用生物间遗传学分析抗性基因的局限性.
  • 郭爱国, 刘颖超, 王焕如, 朱之堉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8个未知基因品种(系)和27个Lr基因系对15个小麦叶锈菌系的反应,将18个未知基因(系)分为7个组.每组可能具有的Lr基因不同.(1)CA8646具有Lr15;(2)河农矮3具有Lr26,87-4314穗13具有Lr15和Lr26;(3)唐86-4043具有Lr2a或Lr26;(4)保麦2号和山东03201具有Lr1和Lr26,山东110021具有Lr1;(5)C4102-5可能具有Lr21,Lr23,Lr25或Lr27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6)丰抗9号等6个品种(系)可能具有与供试的Lr基因系不同的基因,(7)冀早15等4个品种(系)不具有供试的Lr基因系所具有的抗性基因.
  • 袁景顺, 王焕如, 朱之堉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5~1990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表明,在小种类型上,仍以频率在2%以上的小种叶中1、2、3、38和对洛夫林10等抗源能致病的洛10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洛10小种群急剧上升,由1985~1986年的18.33%上升至1989~1990年的57.65%.抗叶锈病的几个重要抗源洛夫林10、洛夫林13和山前麦等对这一小种群都不能抵抗,应引起育种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还对传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作了改进,放弃按分类学区分锈菌致病性的观点,代之以生物间遗传学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相互作用的观点,调整了原有的鉴别寄主,采用毒力频率法和毒力组合法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关系,把过去研究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关系改变为研究品种群体与锈菌群体的关系.
  • 董金皋, 康绍兰, 刘增群, 张汀, 黄梧芳, 郭丽娟, 姚庆筱, 胡启德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组织学染色方法对田间表现抗感不同的品种的形态特性和与根腐菌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表皮茸毛的数量及长短,气孔的数量、大小及开张程度,叶脉间的距离.叶片上分生孢子前发方式、侵入途径和侵染点数目,分生孢子开始侵入的时间,菌丝开始扩展的时间以及组织变褐枯死的时间均有差异.幼苗接种调查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的发病株率,株病叶率和叶病斑数也明显不同,但在抗病品种叶片上确实存在着感病病斑.因而推测小麦品种对根腐菌的抗性主要表现为抗侵入,形态结构抗性占重要地位.
  • 甘耀进, 周汉章, 金达生, 商玉霞, 张忠民, 孙秀珍, 杨奇华, 高立起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选用感抗不同的谷子品种,测试了粟芒蝇成虫产卵选择性和人工接卵或接幼虫后的谷苗枯心率.结果证明,人工接种粟芒蝇初孵幼虫的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感虫鉴定结果一致,人工接种鉴定具有快速、精确的优点.
  • 孙士英, 吕泽勋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查清了河北省危害平菇的11种害虫种类、分布与危害情况,其中椭圆食粉螨的危害在国内为初次发现;对尖眼菌蚊、菇瘿蚊、椭圆食粉螨等三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及采用10多种药剂杀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经在河北省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效益.根据对尖眼菌蚊的生物特性观察,提出利用北方冬季O℃以下低温处理培养料、菌块消灭平菇害虫,以及利用气味、颜色诱螨物杀灭粉螨等方法,取得了较新资料.
  • 王思政, 黄桔, 王方晓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中国颖蜡蝉科(Achilidae)三新种,即西藏广颖蜡蝉(Catonidiatibetensis Wang et Huang,n.sp.),挂墩广颖蜡蝉(Catonidia guadunensis Wanget Huang,n.sp.)和峨眉广颖蜡蝉(Catonidia emeiensis Wang et Huang,n.sp.).附有特征图.截止目前,加上作者于1985年发现的一新纪录种(见中国经济昆虫志——蜡蝉总科36册)和1990年所发表的二新种(华北农学报5(4)1990),中国广颖蜡蝉属共计六种,其中有三种为害果树.本文附有种类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在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 李大乱, 苏海峰, 张翠疃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十年研究结果表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在河北省苹果、梨、桃园内的种群自3月底出蛰后逐渐增多,6月份增长迅猛,很快达到高峰.高峰出现的时间及其种群密度与越冬量、温湿度和树势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果树同一物侯期内,同一年的不同果园或同一果园的不同年份种群密度不同.山楂叶螨消长规律和关于三种果树危害的研究结果为其防治指标的研究和制定新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晓芬, 罗亦云, 刘宗衡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对河北省低磷石灰性土壤磷肥后效以及试验周期中水溶性磷肥的固定转化规律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经济效果做了评价.结果表明,磷肥后效明显,且随施磷量增加后效期延长.一次亩施16公斤P2O5,至少可维持四年的后效作用.磷肥施入土壤后,以速效态存在者约20%,约80%转化为难溶性磷酸盐.以后难溶性磷酸盐仍会被释放出来为作物吸收.四年中Al-P进一步向Ca-P转化,说明Al-P可视为活性较强的一种过渡形态.而且Al-P与速效磷含量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Al-P每增加10ppm,速效磷约增加3ppm.每年亩施4公斤P2O5效果最好,隔年施8公斤和四年一次施16公斤其效果约为每年分施的70~90%.
  • 徐季娥, 龚云池, 吕瑞江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鸭梨原产地及主产区的38个果园采叶样55个,化验了N、P、K、Ca、Mg、Fe、Mn、Zn、B、Cu十个元素的含量;通过相关检验及复回归统计,以大于10年生树叶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复回归值平均数及离回归标准误制定鸭梨叶内矿质元素含量标准值及变异范围.小于10年生的结果树叶内P、K、Mg、Mn、Zn含量具有特殊性.相同条件下雪花梨叶内的 N、P、K、Ca、Mg、Mn含量比鸭梨高.鸭梨叶诊断的适宜取叶期为花后70~90天.
  • 田士波, 靳杏蕊, 赵淑娥, 张维忠, 曹文虎, 霍玉华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项研究的目标是防治侵入果内的核桃举肢蛾低龄幼虫.采用高压注射机将内吸水溶性药剂注入树干,使之在树体内运行,研究药剂数量在树体内、主要是在核桃果皮与果仁内的变化与核桃举肢蛾虫量的消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发蛾盛期前后,全年注药一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且无药害,收获后药剂残留量也在国际允许范围之内.
  • 刘桂森, 张立彬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核桃的四个结实特性(总果枝量、果枝比、母枝抽生果枝数和果枝结果数)与六个果实性状(青皮厚、青果重、坚果重、壳厚、出仁率和含油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核桃结实特性与果实性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在不同结实特性之间及不同果实性状之间则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该研究有助于利用相关选择提高选种效率.
  • 王子欣, 徐振乔, 李栋梁, 戴素英, 刘全仁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矮生芸豆新品种“冀芸二号”,是用优良的矮生芸豆和蔓生芸豆杂交,用改良集团选择法选育而成的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原名83-3,1990年1月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冀芸二号.研究结果表明,选育自花授粉的豆类新品种时,采用改良集团法较系谱法选择效率高,且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 王朝江, 赵大振, 池惠荣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银白木耳是1987年赵大振首次发现的木耳科、木耳属毛木耳的一个新变种.该变种颜色纯白,朵大肉厚,外观美丽,并具抗木霉污染、耐高温、生物学效率高、营养丰富等优点,是有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食用菌.经过三代五次人工驯化培养研究,初步探明了该变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育条件,提出了形成良好的菌体结构的三要素——基质的密度、均匀度、表面光滑度,并研究出了“U”型开孔和顶端扣帽封袋、地沟出耳的配套技术,为开发利用这一新的菌类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专利局已经受理了《银白木耳菌种与其培养方法及栽培技术》专利,专利号:91102216·3.
  • 郭景印, 刘耀娥, 范妍芹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正> 甜椒F1杂种优势强,整齐度好,增产显著,但在育种实践中存在选亲不当达不到预期目的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广配F1筛选等问题.本文对甜椒优势组合亲本选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有目的地进行F1育种推断提供依据.
  • 王天宇, 杜瑞恒,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正> 1984年我们开始研究利用高度雄性不育两用系配育适宜夏播的谷子两系杂交种组合.发现部分品种(系)作父本对某些隐性核高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一代保持不育性和提高不育度的作用.这种新获得的F1不育与恢复系测交容易恢复.据此首次提出利用这种核基因互作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案.
  • 崔文生, 孔玉珍, 赵治海, 杜贵, 苏裕源,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正> 1987年我们在(材5×测35-1)杂交后代中发现一雄性不育材料“292”,它具有随光周期变化而育性发生转换的特点.在长日照(14.5小时)条件下,植株表现雄性不育,其不育度为99.4%,不育株率为100%;而在短日照(11.2小时)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经测配我们认为属于谷子隐性核不育材料,是国内首次发现,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作物育种理论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 赵文臣, 石庆宁, 李建成, 孙洗, 高占林,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正> 作者于1986~1990年在平山、灵寿、涉县等地对自然条件下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查明了核桃举肢蛾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一代.该虫以茧在土内越冬,6月中、下旬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随之进入产卵盛期.卵经9天孵化为幼虫,刚孵化幼虫在果面爬行,寻找适宜部位即蛀入果内为害.8月上旬幼虫开始脱果,8月下旬脱果完毕,幼虫坠地入土,结茧,准备越冬.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