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玉玲, 吴锁伟, 张亚丽, 等. 普×爆自交高代选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4): 46-50.
[2] 白琪林, 陈绍江, 苏书文, 等. 玉米雄穗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4, 19(1): 13-16.
[3] 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113-114.
[4] 崔俊明. 玉米自交系早代与高代选留系的遗传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5): 538-541.
[5] 陈国基, 郭国亮, 刘满芳, 等. 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测验[J]. 山西农业科学, 1991, 2: 9-12.
[6] 张建辉, 荣廷昭, 潘光堂, 等.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主要性状育种潜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 32(2): 273-277.
[7] 明道绪, 黄玉碧, 王超, 等. 不完全双列杂交单株资料的配合力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7(3), 102-107.
[8] 高之仁. 数量遗传学[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 1986: 413-433.
[9] 王向东, 高根来, 张风琴.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J]. 玉米科学, 2001, 9(1): 31-33.
[10] 谭登峰, 杨爱国, 潘光堂, 等. CIMMYT群体和我国地方群体的配合力与聚类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4): 317-320.
[11] 王黄英, 郭还威, 何雪峰, 等. 玉米群体改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J]. 山西农业科学, 1999, 27(3): 22-27.
[12] 铁双贵, 卢彩霞, 丁勇, 等. 玉米人工合成群体产量相关性状选择潜势及杂种伏势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1): 31-35.
[13] 王永普, 玉懿波, 王振华, 等. 试用特殊配合力进行玉米种质分类[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1): 8-12.
[14] 李雪林, 梁华, 杨书化, 等. 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3): 3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