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增团.节水灌溉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12(1):87-93.
[2] 张世院.改变传统施肥习惯努力推广平衡施肥[J].河南农业,2007,4(3):1-2.
[3] 萨如拉,高聚林,于晓芳,等.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138-143.
[4] 张昌顺,范少辉,谢高地.闽北典型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2):236-248.
[5] 刘素慧,刘世琦,张自坤,等.大蒜连作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5):1000-1006.
[6] 张全军,邓家林,李文贵,等.梨果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177-15179.
[7] 沈志群,张 琪,刘琳娟,等.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磷[J].环境监测与预警,2011,3(5):12-15.
[8]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等.不同垦殖方式下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12):2511-2517.
[9] 石宗琳,王益权,张 露,等.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4):86-91.
[10]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1] 曹 慧,杨 浩,孙 波,等.太湖流域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J].土壤,2002,34(4):201-205.
[12] 石宗琳,王益权,张 露,等.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4):86-91.
[13] 聂素梅,高 丽,闫志坚,等.不同沙地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19(2):253-256.
[14] 李晨华,张彩霞,汤立松,等.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微生物学报,2014,54(3):319-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