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小勇,李新生.黑米花色素苷类色素研究现状及展望[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24(1):3-6. [2] 李福枝,刘 飞,曾晓希,等.天然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7,28(9):227-232. [3] 田纪春.谷物品质测试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宗学凤,张建奎,余国东,等.小麦籽粒颜色与营养特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5):24-27. [5] 崔丽娜,高荣岐,孙爱清,等.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类胡萝卜素与花色苷色素积累规律[J].作物学报,2010,36(5):818-825. [6] 宋 伟,孙兰珍,类承斌,等.有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03-105. [7] 孙 群,孙宝启.黑粒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4):461-464. [8] Saure M C.苹果花色苷形成的外部调控[J].邓西民译.国外农学:果树,1991(1):1-8. [9] 周 毅,付志远,李 青,等.高油和普通玉米自交系类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的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9,35(11):2073-2084. [10] 赵善仓,刘 宾,赵领军,等.蓝、紫粒小麦籽粒花色苷组成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4072-4080. [11] 刘惠芳,张名位,池建伟,等.黑色食品新资源河东乌麦营养成分的评价[J].中国粮油学报,1999,14(2):3-5. [12] 李杏普,侯红军,刘玉平,等.蓝、紫粒小麦的营养品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1):21-24. [13] 谢景梅,马永甫,胡雪琴,等.蓝、紫粒小麦籽粒蛋白营养及抗氧化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197-203. [14] 王利明,宋同明,陈绍江,等.近等基因背景下有色与无色糯玉米的营养成分分析[J].作物杂志,2002(4):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