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廷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30(10):1-5. [2] 官春云.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化学杂交剂的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67-602. [3] 于澄宇.甘蓝型油菜授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与前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9):93-100. [4] 张书芬,马朝芝,朱家成,等.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分离世代的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2):121-125. [5] 李少钦,王健胜,张文学,等.甘蓝型油菜优良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6):545-549. [6]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74-247. [7] 于澄宇,胡胜武,张春宏,等.化学杂交剂EXP对油菜的杀雄效果[J].作物学报,2005,31(11):1455-1459. [8] 张耀文,赵小光,田建华,等.甘蓝型油菜化学诱导型雄性不育系(CIMS)的光合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12):36-42. [9] 李建厂,李永红,王 灏,等.新型油菜化学杂交剂SX-1 对甘蓝型油菜制种亲本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4):62-68. [10] 罗昌敏,唐章林.化学杀雄剂SX-1对重庆地区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47-6749. [11] 张书芬.甘蓝型油菜农艺及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12] 傅廷栋.杂交油菜的遗传与利用[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4-137. [13] 李殿荣,李永红,任军荣,等.油菜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优利用模式及其应用技术[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11):69-74. [14] 朱 军.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新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生命科学版,2000,26(1):1-6. [15] 余 毅,刘 平.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测试操作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96-107. [16] 侯国佐.油菜隐性核不育研究与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9-133. [17] 张雪梅,董振生,郭永华.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的选育[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2):103-107. [18] 李殿荣,田建华,陈文杰,等.甘蓝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育种技术与资源创新[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83-87. [19] 关周博,田建华,塔 娜,等.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授粉系统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授粉系统在油菜品种选育中的比较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4):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