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志刚,高聚林,任有志,等.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6):51-56.
[2] 孟祥盟,赵洪祥,方向前,等.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高产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5):112-114.
[3] 陈传永,侯海鹏,李强,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氮变化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5):871-878.
[4] 马国胜,薛吉全,路海东,等.密度与氮肥对关中灌区夏玉米(Zea maysL)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2):661-668.
[5] 段巍巍,李慧玲,肖凯,等.密度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2):98-101.
[6] 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166-169.
[7] 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64.
[8] 陆魁东,黄晚华,方丽,等.气象灾害指标在湖南春玉米种植区划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548-553.
[9] 王敬亚,齐华,梁熠,等.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5):113-115,120.
[10] 边少锋,徐克章,王晓慧,等.超高产春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玉米科学,2010,18(3):117-120.
[11] 李宁,翟志席,李建民,等.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98-102.
[12]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13] 刘伟,吕鹏,苏凯,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37-1743.
[14] 王俊忠,张超男,赵会杰,等.不同施肥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荧光参数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479-481.
[15] 张玉斌,曹庆军,张铭,等.施磷水平对春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4):79-81.
[16] 刘化涛,黄学夸,黄明镜,等.不同品种与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9):32-34.
[17] 申丽霞,王璞,孙西欢.不同种植密度不施氮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穗粒形成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41-44.
[18] 孙锐,彭畅,丛艳霞,等.不同密度春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4),61-65.
[19] 高玉山,窦金刚,刘慧涛,等.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超高产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1):120-122.
[20] 江东岭,杜雄,张宁,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3):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