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1:10-35.
[2] 潘圣刚,曹凑贵,蔡明历,等. 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 6 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6):845-849.
[3] 韩春雷,魏树和,刘宪平,等.水稻高产群体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1996,(3):24-27.
[4] 陶诗顺,马均.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穗粒机构特点研究[J]. 杂交水稻,2004,19(6):39-41. 2 期刘文祥等: 不同密度和栽插苗 对水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 121
[5] 袁奇,于林惠,石世杰,等. 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 (10):121-125.
[6] 丁涛,张洪程,袁秋勇. 施氮量与每穴本数对丰优香 占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05(1):23-27.
[7] 陈锦新,王人民,陈国林. 早籼稻不同基础群体和结构 的初步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3):294-300.
[8] 焦石.水稻旱育稀植密度试验初报[J]. 甘肃农业科 技,1992(7):11-12.
[9] 鲁伟林,宋世枝,余新春,等.单双苗移栽对杂交水稻 群体特征及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04-3005.
[10] 钱银飞,张洪程,李杰,等.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9,24(增刊):316-322.
[11] 艾治勇,马国辉,青先国. 超级杂交稻生理生态特性及高产稳产栽培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5):553-560.
[12] 夏仲炎,谢元璋.水稻群体的个体质量与产量关系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2):230-233.
[13] 蒋彭炎,姚长溪,任正龙,等.论早稻稀、少、平高产栽培法[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3,9(2):127-138.
[14] 龚金龙,张洪程,李杰,等.水稻超高产栽培模式及系统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 (4):417-424.
[15] 夏冰,阳树英,刘清波. 生态因子对水稻叶片光合生理功能的影响综述[J]. 作物研究,2008,(2):140-142.
[16] 赵松岭,李凤民,张大勇,等. 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J]. 生态学报,1997,17(1):101-104.
[17] 夏仲炎,谢元璋,文勇,等.. 水稻壮个体的增产机理及其讨论[J]. 中国稻米,1997(1):33-35.
[18] 徐正进,陈温福,周鸿飞,等.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利用前景[J]. 科学通报,1996,41 (12):1122-1126.
[19] 谢立勇,徐正进,林而达,等.水稻灌浆期群体光能截获与利用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07-209.
[20] 张四海,吴文革,黄义德,等.密肥条件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3-3564,3573.
[21] 杨建昌,陈忠辉,杜永.水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4):37-40.
[22] 李卫国,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4):42-44.
[23] 于晓慧,王广元,梅青,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水稻区诚结果分析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2004,32 (1):22-25.
[24] 黄成林.安徽休宁倭竹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2):187-191.
[25] 杨惠杰,李义珍,黄育民,等.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J]. 福建农业学报,1999,14(1):1-5.
[26] 袁伟玲,曹凑贵,程建平. 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2005(2):24-25.
[27] 彭长青,李世峰,卞新民,等.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19-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