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布圣. 棉花群体的光能利用问题探讨[J].江西棉花, 1990, 1( 2) :8-10.
[2] 吴相钰. 光合作用与作物生产力, 计算机模拟与高级植物生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0.
[3] 田晓莉, 杨培珠, 段留生.转 Bt 基因抗虫棉源库关系的初步研究[J]. 棉花学报, 1999, 11( 3) :151-156.
[4] 周桂生, 陈德华, 吴云康. 施肥和化控对高产棉田叶源活性和棉铃发育的调节[J].棉花学报, 2001, 3( 6) :356-360.
[5] 徐立华, 钱大顺, 陈祥龙, 等.陆地棉品种间杂交棉铃发育的动态研究[J]. 棉花学报, 1996, 8( 2) :83-87.
[6] 陈 冰. DPC 化控对棉花养分流向和流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1999, 1( 11):8-11.
[7] 陈德华, 吴云康, 段海, 等.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生长规律及生理特性研究[J]. 中国棉花, 1997, 24( 6):15-17.
[8] 陈德华, 王兆龙, 吴云康, 等.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光合生产及干物质分配特点研究[J]. 棉花学报, 1998, 10( 1):33-37.
[9]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棉花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