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梨相关论文,涉及梨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赵朋飞, 骆世超, 许佩轩, 孙晓峰, 徐伟敏, 马辉, 许建锋, 张海霞

    为探究褪黑素在维持采后梨果实品质方面的潜力,为采后梨贮藏保鲜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以成熟期采收的新梨7号梨果实为试材,分别用0(对照),0.02,0.20,1.00 mmol/L的褪黑素溶液浸泡2,4,8,12,24 h后取样,测定了各处理对采后梨果实内在品质、细胞壁裂解相关酶活性、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及果皮与果肉内源褪黑素和水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2,0.20,1.00 mmol/L褪黑素浸泡梨果实8 h,梨果实的硬度分别为38.51,42.79,40.95 N/cm2,乙烯释放速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66%,70%,71%;用0.20 mmol/L褪黑素浸泡梨果实8 h,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为94 g/L,显著高于对照组(80.2 g/L),为对照组的1.17倍,果实的可滴定酸(TAC)为1.013 g/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0.90 g/L),为对照组的1.13倍;此外,外源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了采后梨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降低了采后梨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脂氧合酶(LOX)酶活性,同时提高了果皮内源褪黑素和果实内源水杨酸含量。综上,用0.20 mmol/L褪黑素溶液浸泡处理梨果实8 h,梨果实品质较好、细胞壁裂解相关酶活性较低、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果实内源褪黑素和水杨酸含量较高,维持采后梨果实品质的潜力最大。

  • 李义红, 郭丽, 任燕利, 史建硕, 李若楠, 蒋龙刚, 王丽英

    为探讨施用生物炭对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以及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持续影响,在河北省晋州市黄冠梨试验基地进行连续4 a的定位试验,以不施用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设置生物炭0.45(B1),0.90(B2),1.35(B3),1.80 kg/m2(B4)4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以及pH值的影响,并探究对黄冠梨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如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单果质量),为河北省黄冠梨园的高效施肥提供依据。连续4 a施用生物炭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表层(0~20 cm)的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所上升,且生物炭对表层(0~20 cm)的影响大于20~40 cm土层。在B3处理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呈下降趋势,B2、B3处理对黄冠梨品质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生物炭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梨果品质的影响,以0.90~1.35 kg/m2为适宜施用量,考虑生物炭的经济成本,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用量为0.90 kg/m2

  • 宋平丽, 李刚, 许建锋, 马青翠, 亓宝秀, 张玉星

    为明确杜梨赤霉素受体(GID1)的生物学功能,以杜梨为试材,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得到PbGID1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构建基因结构并设计靶位点;利用酶切-连接方法将带有靶点的sgRNA表达盒构建至CRISPR/Cas9表达载体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CRISPR/Cas9表达载体转化至杜梨子叶中。结果表明,在杜梨基因组中克隆得到4个PbGID1s,分别命名为PbGID1b-1PbGID1b-2PbGID1c-1PbGID1c-2,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家族基因均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PbGID1s均具有GID1家族所特有的HGG和GXSXG保守结构域;将含有5个靶位点的sgRNA表达盒成功构建至pYLCRISPR/Cas9P35S-N植物表达载体上,可同时对该家族4个基因进行编辑;杜梨遗传转化试验结果表明,共计浸染595粒杜梨子叶,获得抗性芽176个,阳性植株33株,转化效率达到5.55%。成功构建了可以同时靶向杜梨PbGID1s家族基因的CRISPR/Cas9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成功将该载体转化至杜梨子叶,并获得阳性植株。

  • 魏亚蕊, 赵曙良, 成晓华, 闫琦, 刘娜, 张玉星

    为了揭示水杨酸诱导鸭梨抗黑斑病的作用效果及机理,以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鸭梨叶片和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梨黑斑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致病性检测,利用形态观察及真菌 ITSHISRPB2ACT多基因综合鉴定法明确鸭梨黑斑病致病菌的类型;鸭梨离体叶片通过针刺接种黑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0,6,12,24,48,72,96,120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0,72 h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利用不同浓度水杨酸(0,0.002,0.02,0.2,2.0,10.0,20.0 mmol/L)测定其对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外源0,0.02,0.2,2.0 mmol/L水杨酸处理鸭梨果实,接种黑斑病菌并观察其抗病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农场梨园中鸭梨黑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鸭梨离体叶片接种黑斑病菌后,72 h游离态水杨酸含量由0 mg/g增至0.02 mg/g,结合态水杨酸含量由0.47 mg/g增至1.55 mg/g,S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Pbrgene12425Pbrgene6286接种96 h与0 h相比表达量分别上调5.48,4.66倍,Pbrgene8895Pbrgene43605接种120 h表达量上调7.90,10.0倍,外源施加0.2 mmol/L水杨酸显著提高鸭梨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在鸭梨抗黑斑病过程中,鸭梨离体叶片游离态水杨酸含量显著增加,水杨酸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外源施加0.2 mmol/L水杨酸可提高鸭梨果实对黑斑病的抗性。

  • 贾朝爽, 王志华, 王文辉, 佟伟
    研究1-MCP和乙烯利处理对5种秋子梨(20±1)℃常温贮藏期间主要生理及软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1-MCP和乙烯利对秋子梨品种软化机理的调控,为控制秋子梨果实后熟软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以南果梨、京白梨、花盖梨、尖把梨和安梨5种秋子梨为试材,分别用浓度为0.5 μL/L的1-MCP密闭熏蒸24 h和1.0 g/kg的乙烯利溶液浸泡5 min,比较常温((20±1)℃)贮藏期间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等生理品质指标以及水溶性果胶、纤维素、淀粉含量、β-半乳糖苷酶(β-Gal)、淀粉酶(AM)、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L)等软化相关指标变化。与对照(CK)组相比,1-MCP处理可明显延缓5种秋子梨果实硬度、水溶性果胶(WSP)、纤维素、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和淀粉含量的减少,降低了PG、β-Gal、CL、AM酶活性,而乙烯利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1-MCP处理可通过抑制细胞壁相关降解酶活性和减少乙烯释放量来减轻细胞壁物质的降解,从而有效延缓秋子梨果实软化进程,而乙烯利对果实贮藏过程中软化和细胞壁降解生理变化无明显影响。
  • 王志华, 贾朝爽, 王文辉
    为了探究不同材料的保鲜袋自发气调包装对红香酥梨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6种包装处理(CK、高渗出CO2保鲜袋、PE袋、PE袋+1-甲基环丙烯保鲜剂、PE袋+乙烯吸收剂、PVC袋)的红香酥梨在(0±0.5)℃低温下冷藏120,180,240 d后在常温20℃条件下平衡24 h和放置7 d时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乙醇和乙醛质量分数以及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的变化规律,并定期监测不同包装袋内CO2、O2和乙烯的气体浓度。结果表明,相对于CK和高渗出CO2保鲜袋包装来说,PE袋和PVC袋包装均具有良好的气调能力,能显著降低袋内O2体积分数并提高CO2体积分数,但袋内乙烯浓度保持较高,而PE袋+乙烯吸收剂包装袋内乙烯浓度相对较低。与CK果实相比,除高渗出CO2保鲜袋以外的其余4种包装处理均能延缓贮藏中后期果实硬度下降和果皮转黄,保持较高的SSC,其中,PE袋+1-MCP保鲜剂包装处理不仅保持了冷藏和货架期红香酥梨果实较好的外观颜色和正常的口感风味,还显著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以及乙醇和乙醛质量分数,而PVC包装袋内果实冷藏240 d及20℃货架放置7 d时,部分果实出现果心褐变以及风味异常。对于中长期贮藏的红香酥梨来说,PE袋+1-MCP保鲜剂处理贮藏效果最好,单一PE袋包装和PE袋+乙烯吸收剂处理效果次之,不建议采用PVC袋贮藏红香酥梨果实。
  • 贾朝爽, 王志华, 王文辉, 姜云斌
    为了探究砀山酥梨果实贮藏期黑皮病与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测定了砀山酥梨不同等级黑皮病果实的矿质元素(N、P、K、Mg、Ca)含量以及呼吸强度、乙醇含量、相对电导率(细胞膜透性)、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PPO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相关生理指标,并分析了各生理指标与黑皮病级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黑皮病果的Ca含量显著(P<0.05)低于正常果(无黑皮病),而N、K、Mg、P含量却高于正常果;果实黑皮病发病程度与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C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果实呼吸强度、乙醇含量(果皮)、相对电导率(果肉)、总酚含量(果皮、果心)、PPO活性(果皮、果肉、果心)与黑皮病发病程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无黑皮病果实的果皮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v/Fm、Fv/Fo)均显著(P<0.05)高于病果。初步判定,果实中较高的N含量和相对低的Ca含量是导致砀山酥梨果实贮藏后期出现黑皮病的主要原因,黑皮病越重,果实贮藏后期呼吸强度、乙醇含量、细胞膜透性、PPO活性等越高,果皮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越低。因此,可通过采前调控矿质营养元素或采后补钙等手段,降低果实贮藏期黑皮病发生,从而提高果实贮藏品质。
  • 杨蕊, 韩雪纯, 李晴, 陈招荣
    为了调查天津地区种植梨的已知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以雪花梨叶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对梨的嫩叶进行总RNA提取,并通过RT-PCR对天津3个地区70株不同品种的梨树所带的潜隐性病毒进行鉴定,包括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苹果茎痘病毒(ASP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凹果类病毒(ADFVd)。结果表明,改良方法1-巯基乙醇法是提取梨叶片总RNA较为理想的方法,可获得的RNA杂质含量较少,总RNA得率较高,平均质量分数可达73.880 μg/g,获得的总RNA符合后续试验要求;利用RT-PCR法在70个检测样品中,上述5种病毒病的平均发生率依次为47.1%,11.4%,10.0%,8.6%,1.4%,复合侵染率平均为28.6%,种植年份越高的植株带毒率越高,不同品种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梨病毒病发病普遍,其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是主要带毒种类,而且具有一定比例的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梨树种植管理水平低,地区间梨树引种缺乏规范的检测监控均可导致梨病毒病的发生和扩散,这对于天津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 李朋朋, 吴运东, 叶嘉, 李丹花, 乔莉娟, 张玉星, 董金皋
    为明确几丁质酶在鸭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以鸭梨为试材,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克隆几丁质酶基因PbChi Ⅱ ,分析PbChi Ⅱ 在梨黑星病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bChi Ⅱ ,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表达PbChiⅡ蛋白,分析重组蛋白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生长能力。结果表明:PbChi Ⅱ 基因全长(基因登录号:KP876485)969 bp,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分析显示,PbChi Ⅱ 基因的表达受病原菌的调控,在供试的96 h内,梨黑星病菌可诱导该基因表达,且表达量在48 h达到最高。将PbChi Ⅱ 基因成功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SDS-PAGE分析表明,该重组蛋白在37℃,1.0 mmol/L IPTG诱导2 h,表达量最大。转pET30a-PbChi Ⅱ载体的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表达了分子量约35.53 kDa的重组蛋白。诱导的蛋白可增强菌体在NaCl、CuCl2、CdCl2和ZnSO4等非生物胁迫下的生长能力。为进一步探索PbChi Ⅱ 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 王永博, 李勇, 李晓, 韩彦肖, 王亚茹, 王迎涛
    为了解钙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发生的关系,于套袋前用硝酸钙对黄冠梨进行处理,统计花斑病发生率并测定各形态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硝酸钙处理的果实花斑病发生率降低,其中浸果和叶面喷施与套3层袋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花后40~80 d,硝酸钙处理后果皮中总钙、水溶性钙含量都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并且通过浸果方式处理的果实这2种钙的含量明显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花后90 d至果实成熟,硝酸钙处理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均明显低于不套袋果实。硝酸钙处理能不同程度的增加Na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的含量,但对HAC溶性钙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钙处理可增加总钙以及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和HCl溶性钙含量,果实中这些钙浓度的变化与其花斑病发生率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 刘炳旭, 于凤鸣, 张立彬, 武军凯, 宋立琴, 肖啸, 杜晓东
    为研究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AL1、PAL2、CAD、POD、4CL)在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中的表达特性,并为研究梨褐色果皮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按照RNA试剂盒法提取果皮、花、叶片、果肉、枝条韧皮部中总RNA;利用DNAMAN和Primer 5.0软件设计特异引物;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PAL1、PAL2、CAD、POD、4CL的最高相对表达量均出现在果皮中;果皮和果肉中PO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花、叶片和枝条韧皮部中CAD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综上所述,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突变体木质素合成相关的5个酶基因在果皮、果肉、叶片、花和枝条韧皮部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这些基因可能与大果水晶梨褐色果皮的形成关系密切。
  • 岳雷, 李中勇, 尹宝颖, 张媛, 徐继忠
    Baidu(3)
    为探讨外源多胺调控鸭梨自交不亲和的生理生化机制,分别以自花授粉和外源亚精胺处理后1~3 d的花柱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处理不同时期花粉管生长发育动态,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外源亚精胺处理前后不同时期鸭梨花柱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Spd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花粉管生长,0.25 mmol/L Spd处理72 h后可使大量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在自交花柱电泳图谱中发现了3种特异蛋白质,A蛋白质MrA=28.0 kDa,pI=5.7;B蛋白质MrB=28.5 kDa,pI=5.7;C蛋白质MrC=22.0 kDa,pI=5.3,这3种特异蛋白质可能与自交不亲和性相关;质谱分析获得了2个较好的蛋白点,分别为推定和假定蛋白。
  • 钟必凤, 张全军, 李文贵
    Baidu(4)
    为研究长期高压节水施肥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连续5年采用高压节水深层土壤施肥技术以后,以同一地块连续5年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高压节水施肥技术和常规施肥技术对梨园0~6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压节水深施技术能有效提高深层土壤(30~60 cm)氮和钾等养分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影响不大;高压节水深施能显著提高浅层土壤(0~30 cm)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对浅层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而对于较深层土壤(40~60 cm),所测定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处理组和对照常规施肥组无显著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对照中极显著高于节水施肥组;脲酶活性在对照中的活性不管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中均显著低于节水施肥组.蛋白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过氧化氢酶在处理组中与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和有效磷均极显著相关;但在对照中仅表现出与速效钾和有机质的极显著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在2组试验中均不显著相关.以梨园为例,由于节水深施,耕作对表层土壤的影响减少,土壤中的菌落分布层次往下推移,出现了新的分布形式.这一结果为高压节水深施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 廖凤玲, 汪志辉, 熊博, 范茜茜
    Baidu(7)
    以爱甘水梨果实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成熟时期的香气成分及代谢关键酶-脂氧合酶(LOX)、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PL)、乙醇脱氢酶(ADH)和醇酰基转移酶(AAT)的活性,并对果实中香气成分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爱甘水梨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酯类、醛类和醇类,其中,酯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从0.41%增加到57.05%;醛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最大值为31.86%;而醇类物质百分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呈现"M"形的变化规律,最高达到18.28%。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酯类及醛类物质与LOX、HPL、ADH、AAT活性呈正相关,而醇类则与LOX、ADH、AAT呈负相关,与HPL活性呈正相关。研究认为,LOX、HPL、ADH、AAT是爱甘水梨果实酯类及醛类香气物质积累的主要酶类,而LOX、ADH、AAT不利于醇类物质的积累。
  • 林敏娟, 王振磊
    Baidu(33)
    本试验以新梨七号和库尔勒香梨为试材,研究了2个梨品种的光合特性,分析比较了两品种光合作用的共性和特性,结果表明:新梨七号和库尔勒香梨晴天Pn日变化为典型的中午降低型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阴天条件下新梨七号和库尔勒香梨为单峰曲线。新梨七号"午休"现象较库尔勒香梨明显,且在阴天弱光条件下光合能力强于库尔勒香梨。新梨7号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约为1 392和42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48 2mol/mol。新梨七号和库尔勒香梨在可利用光强范围、光合效率、光合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新梨七号叶片在中午高光强下或经强光处理后发生光抑制现象,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强光胁迫对新梨七号的影响明显大于库尔勒香梨。
  • 张海娥, 乐文全, 张新忠
    综述了梨黑星菌的分化类型、侵入机制、抗性遗传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梨黑星菌在叶片中寄生的具体位置是果胶层。V.nashicola对抗性、易感和非寄主材料的初期侵染相似,当真菌侵入角质层之后,亚角质层菌丝在易感材料中的增长速率远远高于抗性和非寄主材料,并且在抗性和非寄主材料上出现死亡菌丝,这些都表明抗性是在真菌侵入角质层之后表达的。梨黑星病抗性等位基因和敏感性等位基因定位于不同的连锁基因组上,梨黑星病抗性基因与苹果黑星病抗性基因具有同源性。
  • 王景涛, 孙立祎, 于利国, 刘铁铮, 李瑞平, 鄢新民, 陈江玉
    Baidu(18)
    对套袋梨园中国梨木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详尽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入袋的始、盛、末期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套袋的与不套袋的相比,入袋上果时间提前10~19 d;虫量平均增加13倍;由为害叶片变成为害套袋果实的主要害虫之一;增加了间接为害途径,且为害症状有显著变化。提出了防治适期和物理、农业、化学的防治措施。
  • 张翠疃, 徐国良, 王鹏, 郑晓莲, 张军娥, 张迎然
    经多年研究,已明确中国梨木虱对梨树的为害分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后者远远大于前者。梨木虱分泌物是链格孢菌和枝孢菌等霉菌的很好的培养基质,在空气相对湿度超过60%以上时,霉菌就在存有分泌物及其残留物的叶片、枝条或果实上附生,生长发育,并产生AA毒素,在霉菌及其毒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梨木虱对梨树的间接危害,使梨叶形成被害斑,进而造成早期落叶,果实形成病斑,进而腐烂。
  • 杨俊霞, 郭宝林, 李华丰, 吕利明
    研究了不同浓度PD3新疏果剂在鸭梨疏果中的因子关系。结果表明:盛花后5d和10d喷布不同浓度的PD3,对鸭梨疏除效应的影响分别为Y=(-47904+0533X)/X±0059(R=09815)和Y=(-58207+0787X)/X±0042(R=09965)的曲线相关;对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分别为Y=6487e-8798/X±3493(R=09606)和Y=5729e-5213/X±3092(R=08972)的指数相关;疏果后,在生理落果期间对幼果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果实成熟期,两个时期的处理,以2000~2500mg·L-1浓度对提高果实单果重有较好的作用;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分别为Y=90877+000056X±01732(R=08564)和Y=8914+000083X±01094(R=09254)的直线相关。但以盛花后10d用PD32000~3000mg·L-1的浓度疏果,对树体合理负载,健壮树势,提高果品质量的综合作用效果较好。
  • 韩彦肖, 王永博, 刘树海, 王亚茹, 李勇, 李晓, 王迎涛
    以黄冠梨为试材,研究套袋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矿质营养含量变化与花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套3层袋和白袋处理后,果皮中K、Ca、Mg、Fe、Cu、Zn和Mn变化趋势与裸果基本一致。在花后80 d,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K、Mg和Fe含量显著高于裸果,而Ca的含量却显著低于裸果,套白袋的果皮中Ca含量也显著低于裸果。同时套3层袋果皮中Ca/K、Ca/Mg和Ca/(Mg+K)显著地低于裸果。而Cu和Mn含量以套白袋的为最高,其次为3层袋和裸果。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Zn含量在花后80~90 d与不套袋裸果无显著差异,在花后100 d显著的低于对照,但与套白袋的果实无显著性差异。套袋果皮中Ca含量的下降和K、Mg等矿质营养含量的增加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 韩彦肖, 王亚茹, 刘树海, 王永博, 李晓, 李勇, 王迎涛
    以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冠梨果实糖、酸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中糖、酸变化趋势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一致。在花后60~70 d,IAA和GA4+7处理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但果实成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GA3和GA4+7处理蔗糖含量从花后100~110 d显著高于套3层袋的对照。果实成熟时,GA3处理果实苹果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果实,NAA、IAA和GA4+7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中莽草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 李勇, 李晓, 韩彦肖, 王迎涛, 刘国胜
    早魁为雪花梨和黄花的杂交后代,果实椭圆形,品质上等;早熟,抗黑星病,丰产。
  • 张翠疃, 徐国良, 李大乱
    综述了梨木虱及其分泌物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中国梨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分泌物的性质、组成,产生霉变的条件、霉菌种类及其综合系统防治等,为彻底控制梨木虱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莉, 孙虹丽, 程召阳, 贾兵, 刘普, 叶振风, 朱立武, 衡伟
    为探索砀山酥梨褐皮芽变果皮褐色形成机理,试验以褐皮芽变果皮为材料,克隆了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的PAL2、4CL1、CAD1、PPO1、POD4等5个酶基因3'端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各基因在花后25,50,75,100,125,150,175 d等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基因相对表达量各取样时期,锈酥果皮中PAL2、4CL1、CAD1和POD4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砀山酥梨。砀山酥梨果皮中木质素增量仅与POD4酶基因表达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而锈酥果皮中木质素增量与PAL2、4CL1、CAD1和POD4酶基因表达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AL2、4CL1、CAD1和POD4酶基因均参与了砀山酥梨芽变锈酥果皮褐色的形成。
  • 刘颖超, 庞民好, 张利辉, 张金林, 赤国彤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梨黄粉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0 ℃时,吡虫啉的LC50为6.4121 mg/L,触杀毒力明显高于啶虫脒、阿克泰、F4;25 ℃,30 ℃时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2.8281 mg/L,1.5495 mg/L,触杀毒力明显高于吡虫啉、阿克泰、F4。同一温度下4种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F4、吡虫啉、啶虫脒、阿克泰均在30 ℃时表现高的触杀毒力,其LC50分别为10.0369,2.3686,1.5495,9.2555 mg/L,温度对4种药剂对梨黄粉蚜的毒力有明显影响。
  • 李大乱, 苏海峰, 张翠疃
    十年研究结果表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在河北省苹果、梨、桃园内的种群自3月底出蛰后逐渐增多,6月份增长迅猛,很快达到高峰.高峰出现的时间及其种群密度与越冬量、温湿度和树势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果树同一物侯期内,同一年的不同果园或同一果园的不同年份种群密度不同.山楂叶螨消长规律和关于三种果树危害的研究结果为其防治指标的研究和制定新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徐季娥, 龚云池, 吕瑞江
    Baidu(206)
    在鸭梨原产地及主产区的38个果园采叶样55个,化验了N、P、K、Ca、Mg、Fe、Mn、Zn、B、Cu十个元素的含量;通过相关检验及复回归统计,以大于10年生树叶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复回归值平均数及离回归标准误制定鸭梨叶内矿质元素含量标准值及变异范围.小于10年生的结果树叶内P、K、Mg、Mn、Zn含量具有特殊性.相同条件下雪花梨叶内的 N、P、K、Ca、Mg、Mn含量比鸭梨高.鸭梨叶诊断的适宜取叶期为花后70~90天.
  • 吕波, 杨批修, 郭超峰, 刘福建
    对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幼树干粗与果实大小、品质、留果量、花芽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酥梨在密植条件下,幼树树干横截面积与留果量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每平方厘米横截面积负载量为450~750g时,即折合每平方厘米干断面积留果2~3个时,果实大小和品质最佳,花芽形成率最高(51.70%~56.20%),翌年开花量适中,且果实商品性能良好。
  • 刘兴民, 李文海, 康俊卿, 丁起盛, 管振谦, 郭定成
    对染病和未感病鸭梨进行显微镜观察,并对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进行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梨黑心病不是由于菌类感染,而是属于生理病害.分析结果初步表明,鸭梨感黑心病后,呼吸代谢途径部分地由EMP—TCA径转变为HMP途径,而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褐变是产生黑心的直接结果.游离氧对这一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 宝力道, 陶羽, 李颖, 张子义
    Baidu(2)
    利用组织培养对内蒙古特色资源的河套苹果梨进行遗传保护、品质改良以及生物技术操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试验利用NAA、2,4-D和6-BA对苹果梨叶片进行组织脱分化研究.结果表明,0~0.2 mg/L 的NAA与0.1 mg/L 的6-BA组合可有效促进叶片组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直接诱导叶芽的萌发.NAA与2,4-D组合未表现出有明显促进河套苹果梨叶片组织脱分化的作用.在叶片组织脱分化过程中,外植体的染菌率与激素水平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 刘遵春, 包东娥, 廖明安
    通过添加Vc对传统的CTAB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在磨样时,1 g鲜样中添加0.10 g的Vc提取的DNA质量最高;最佳提取材料是嫩芽,其次是新梢和成熟叶片。
  • 关军锋, 及华, 冯云霄, 李丽梅, 孙玉龙, 司建丽
    对不同果园黄冠梨果实分析表明,与正常果实相比,果皮发生褐斑的果实中Ca含量和Ca/Mg、Ca/K、Ca/(Mg+K)比值较低,且果皮中的差别大于果肉。套袋显著降低果皮和果肉Ca含量及Ca/Mg与Ca/K比值,增加果皮的K含量,对果皮和果肉中Mg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单果重果实比较,较小果实的果皮中含有较多的Ca含量及高的Ca/Mg、Ca/K和Ca/(Mg+K)比值,发病程度轻,而特大果(>500 g)相反,中等果居中。这些说明,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
  • 王源岷, 王英男
    茶翅蝽是北京地区梨生产上为害最重的一种害虫,害果率可达80%以上。本文对对梨茶翅蝽的卵、若虫、成虫形态学进行了描述;报道了年生活史及习性,不同季节不同虫态为害梨果的特征;并讨论了化学防治及其他各种防治的有效措施。
  • 邢金铭, 侯文强, 翁莉萍, 江波
    叶分析结合缺素症调查和喷施叶肥,初步证明赵县雪花梨树富含钙、镁,缺乏钾、硼、铁和锌,它们的平衡指数分别为149.7、109.5、52.5、26.5、47.6和54.8。喷施叶肥可改善梨树的营养状况。钙和稀土叶肥提高了叶中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增加了雪花梨果肉的含糖量。建议该地区增施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进一步试验适合当地的叶肥。本工作可供梨树叶分析营养诊断参考。
  • 肖振汉, 莫菊皋, 张凤舞
    梨实蜂是梨幼果的害虫。在河北省各梨区均有发生,为害严重。1953年以前兴隆、青龙及昌黎等地都曾大量发生。兴隆快活林一带梨园由于该虫为害,曾造成连续十余年不挂果,因此群众刨毁许多梨树;1953年后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后,目前才基本消灭。在中南部定县、晋县、束鹿、深县、赵县、交河、河间等地梨区梨实蜂仍为当前重要害虫。据1959年在晋县河头村、西张口等村梨园调查,幼果被害率一般为60-70 %,严重者达90 %以上;1960年在束县东流庄调查被害率达93 0o ,深县西焉庄和石象村幼果被害率分别为55%和74%;1965年深县辛村、北安庄、贾庄等地被害达70-91. 4 %;束鹿泽北等地被害率为70-95%,损失很大。目前,梨实蜂仍为我省中南部梨区重要害虫之一。
  • 肖振汉, 莫菊皋, 张凤舞
    采用套袋措施以防止各种果实病虫为害已有悠久历史。适合套袋的果实有桃、苹果和梨等。果实经过套袋后颜色鲜艳,磨伤减少,病虫轻,品质提高。关于鸭梨套纸袋问题,我们早在1957年就先后在昌黎后两山和深县西马庄等地进行过试验,均因受黄粉虫、康氏粉蚜等为害,而中途改喷药剂,未能检髓套袋的效果。目前由于治虫技术的普温开展,药剂供不应求。为了保住果,保好果,完成梨果出口和内销计划,我们和晋县、束鹿等地重点生产队的群众一道,重新进行鸭梨套袋试验。
  • 彭福嫒, 陈子文
    1964年春季,河北省平原和山地梨区黑星病普遍流行,平原梨区较一般山地梨区为重。据在定县、曲阳、河间、交河等县部份果园调查,六月份病叶率达52—64%,病果率50—68%,个别重病园病果率高达90%左右。香椿梨、秋梨、鸭梨、酸梨、马蹄黄、瓶梨、土虫梨、砘子梨、雪花梨及夏梨等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害,其中以香椿梨、秋梨、酸梨和砘子梨等发病最严重。邢台市西北留公社大部分香椿梨的果实及叶100%被害,果皮发黑病变,病叶焦枯,新枝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有十余株梨树因病死亡。为了总结经验,我们卦对大发生的情况,结合以往的查料,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并对今后防治的途径提出初步的意兄。
  • 肖振汉, 莫菊皋
    Baidu(3)
    疙瘩梨又名鬼头梨,因其在蜜梨上发生严重,故又有蜜梨疙或疙瘩蜜之称。被害梨果表面凹凸不平,果形变小,仅为正常梨果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洼陷部份颜色变深,内部石细胞增多,组织变硬,甚至用刀挖切都觉费力。凸出部份的组织虽较疏松,但终因发育畸形,无正常梨的滋味,完全失去经济价值。被害轻者果形大小虽近于正常,凹陷也不太严重,但收购价格仅为好果的二分之一。在被害品种中以蜜梨最重,麻梨、白梨、赶宵梨等次之,酸梨也有翅度被害,但不甚明显。
  • 梨瘤蛾又名梨枝瘿蛾,俗名糖葫芦、梨疙瘩,是为害新梢较严重的害虫。在我省各梨区均有发生。据1960年在晋县河头村调查,未经修剪及防治的梨园新梢被害率达56%。尤其是幼树,由于不加防治,几乎全部被害。被害严重者,新梢木瘿连接成串,多者可达10个左右,因此严重影响新梢发育、树冠形成和产量,是我省梨树前期主要害虫之一。
  • 鸭梨是我省梨的主要品种。果实品质好,经济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都负盛名。鸭梨具有"自花不实"的特性,授粉条件差、会影晌产量。晋县河头村梨园90%以上是鸭梨,授粉树少,以致有些地片历年开花满树,座果很少。束鹿更有二十多年未曾结果的梨园。魏县东代固1961年授粉树少,座果率仅为1.2%。赵县授粉树较多,但因配置不均,有些梨园也极感授粉树不足。其他鸭梨产区,也都存有授粉问题,严重影响我省鸭梨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解决鸭梨的授粉问题,找出经济有效的授粉技术,对提高产量,增进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 殷继训
    梨黑星病是我省梨树最主要的病害,常常造成生产上的严重损失。据调查以鸭梨、白梨等受害最重,酸梨、红梨次之,而蜜梨、赵县雪花梨、红宵梨不受感染。一、病征梨黑星病在梨树的芽、新梢、叶片、果台枝、果实及果柄等处都能染病。病斑在发病初期为黄色,后期病斑长出似锅烟子的黑霉。
  • 王文先, 李成良
    河北省鸭梨栽培面积广,历史久,以滹沱河故道的沙荒地区栽培较多。沙地鸭梨园较普遍的存在着树势弱,产量低的现象。这虽然与果园的管理有关,但鸭梨园土壤肥力对产量也有很大影响。了解并掌握沙地鸭梨园土壤肥力特性对鸭梨生育的影响,对制订沙地鸭梨园的土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曹子刚
    梨木虱Psylla pyrisuga Forst是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为害日趋严重,有些地区因此造成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影响果实的产量和质量。梨木虱在河北省分布很普遍,据调查在昌黎、束鹿、南皮、交河、定县、曲阳、宁晋、河间及兴隆等地都有为害,以昌黎和束鹿最为严重。如1958年在昌黎调查,严重地块叶被害率达90%以上,有的使花不能按时开放。
  • 倪云鹏
    鸭梨是我省主要梨品种,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产量占全国首位,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来,鸭梨品质下降,风味变淡,黑心率增高,严重影响商品的价值和声誉。研究果实的适时采收期,对鸭梨的高产优质低成本有实际意义。本文就河北省鸭梨产区用平均盛花物候期,提出适时采收的临界指标,进行初步探讨。
  • 董桂芝, 周杰明
    蜜梨是我省梨的优良品种。蜜梨成熟期及贮藏期常出现一种群众称为“水痘”的病害,染病的梨叫“痘梨”。其病症是:自皮孔处发病,初为褐色圆形小点,直径约0.5—1.0毫米,逐渐扩展为深褐色豆大近圆形病斑,扩大后直径达1厘米左右,呈褐色近圆形稍陷,并有明显深浅同心轮纹。病斑周缘褐色。取痘梨表皮下病组织分离培养,结果长出了与苹果及梨轮纹病一样的菌丝体,初期为浅灰色,絮状,逐渐变成暗灰黑色,微带绿色,菌丝呈分枝状向外生长四基底面边缘有皱摺,并有深浅明显晕纹。将分离出的清洁无杂菌的菌丝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并与白龙苹果轮纹病斑菌丝体作对照。10天后均长出了分生抱子器及袍子角。抱子角乳白色半透明,分生抱子无色,单抱,长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经显微镜检查确定蜜梨的“水痘”,即为梨轮纹病菌侵染所致。用蜜梨水痘病斑培养的菌丝体以皮孔接种回接到蜜梨果实上,经历13天即可发病,轮纹病斑症状明显。和自然间发生的水痘相同。蜜梨在贮藏期轮纹病仍在不断发生,以刚入窖的发病较高,后期发病较少。蜜梨水痘是初期病症,病菌侵入后当果实接近成熟期及贮藏期才显病症。所以在蜜梨生长后期应加强防治措施。多雨年份应喷波尔多液1-2次。
  • 孙荫槐
    多倍性现象是高等植物新物种形成的主要方法之一。发现和培育优良的多倍体新品种,也是果树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葡萄、苹果、西洋梨、洋李、西瓜等树种中均已有多倍体品种存在。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尚少,多倍体品种也为数不多,尤其中国梨各系统中,尚未见报道。
  • 刘承晏, 聂惠文, 刘平钧, 肖玉双
    梨树历来以主干分展及变则主干形的树形摸式进行整形修剪。在幼龄阶段短截较多,修剪量很大,往往造成树体生长慢、结果晚、产量低。自1970年以来,我们在缩小株行距的中冠园中试用梨树双层半圆形的整形方式及多留长放的修剪方法。1973年开始进行系统研究。九年来,通过对比试验,从中看出双层半圆形及多留长放修剪是目前中冠园的一个较好的整形修剪方法。它适应梨树生长结果习性,可以收到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骨架牢固的效果。现将试验研究经过及效果介绍如下,供研究修剪理论及生产应用的参考。
  • 杨玉亭, 刘兴民, 张西存, 宋耀强
    采收贮藏的果实,虽然离开了树体,但仍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着果实颜色的变化、果肉的软化以及其它各种内含物的转化。为了探索冷风库贮存的鸭梨品质变化的规律,我们于1 982二83贮藏年度对藁城冷风库贮存的鸭梨进行了系统的测定。
  • 董桂芝
    苹果轮纹病是当前发生严重的一种果实病害。在梨、海棠果实上也有极相似的轮纹病症状,它们之间是否互相侵染,这和防治有关。为了弄清其相互关系,我们于1978—1981年做了苹果、海棠、梨果实轮纹病相互致病力的试验。
  • 常明昌, 徐卫东, 任建华, 谷晓滨, 冀彪
    本文首次对山西省野生刺梨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矿质营养成分分析以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经测定得知刺梨桨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是一种有待开发利用的果树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