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宝占, 周萌, 董志香, 申龙强, 马鹏, 陈蕙, 拓明文, 张森昱, 常磊, 柴雨葳, 黄彩霞. 不同麦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5, 40(3): 68-78. |
[2] |
张文文, 董心亮, 董文旭, 王金涛, 张雪佳, 孙宏勇. 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S1): 219-227. |
[3] |
吕丽华, 吴立勇, 李谦, 刘朝芳, 姚艳荣, 贾秀领. 播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株型结构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S1): 53-62. |
[4] |
王丽, 刘雪静, 张学成, 任建宏, 王彦东, 甄文超. 春季有限灌水对海河平原冬小麦根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4): 119-132. |
[5] |
王建伟, 李东晓,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J]. 华北农学报, 2024, 39(2): 143-152. |
[6] |
何璐, 张利茹, 杨若汧, 杨晰, 杜雨璠, 郑博研, 李瑞奇, 王红光. 限水灌溉时期对冬小麦各叶层衰退和群体光合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4): 167-173. |
[7] |
郭玉龙, 赵景山, 王正, 高震, 杜雄, 党红凯. 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调控华北平原北部小麦源库性能的作用[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3): 77-86. |
[8] |
汪洪涛, 赵凯男, 张军, 黄修利, 赵雯馨, 李淑靖, 黄明, 李友军, 吴金芝, 蒋向. 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2): 139-148. |
[9] |
杨明达, 张素瑜, 杨慎骄, 关小康, 李帅, 陈金平, 王同朝. 滴灌模式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土壤水提取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3, 38(2): 149-159. |
[10] |
姚海坡, 董志强, 吕丽华, 张经廷, 张丽华, 姚艳荣, 郑孟静, 贾秀领. 微喷带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S1): 66-73. |
[11] |
陈秋圆, 赵帅兵, 梁贺, 刘晔, 崔燕妮, 彭廷, 赵全志, 张静. 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预测[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140-149. |
[12] |
冯素伟, 刘朝阳, 胡铁柱, 丁位华, 王光涛, 茹振钢. 畦田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12-118. |
[13]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04-111. |
[14] |
张振旺,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赵凯男, 侯园泉, 赵志明, 杨中帅.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灌浆期下午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67-77. |
[15] |
张奥深, 雍晓宇, 韩巧霞, 姚永伟, 师焕婷, 李鸽子, 康国章. 外施2,4-表油菜素内酯缓解冬小麦拔节期冻害胁迫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2): 7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