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彩芸, 马富裕, 郑旭荣, 等. 北疆春小麦蒸散规律及蒸散量 估 算 研究 [J].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究, 2005, 23(4):53-57.
[2] 毛 飞, 唐世浩, 孙 涵, 等. 近 46 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动态变化研究[J]. 大气科学,2008,32(3):499 -507.
[3] 陈四龙. 节水条件下冬小麦农田 蒸散规律及其模拟研究[D]. 石家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2006.
[4] 王笑影. 农田蒸散估算法研究进展[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81-84.
[5] 王笑影. 农田蒸散实测方法研究进展[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1):27-30.
[6] 杨晓光, 刘海隆, 王玉林, 等. 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 生态系统蒸散规律研究[J]. 中 国 生态农业学报, 2003,11(4):66-68.
[7] 陈 凤, 蔡焕杰, 王 健, 等. 杨凌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蒸发蒸腾和作物系 数的 确 定 [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191-193.
[8] 王 菱, 倪建华. 以黄淮海为例研究农田 实际蒸散量[J]. 气象学报,2001,59(6):785-793.
[9] 封志明, 杨艳昭, 丁小强, 等. 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 变化研究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 (1 ):99-103.
[10] 马雪宁, 张明军, 王圣杰, 等. “ 蒸发悖论” 在黄河流域的探讨[J]. 地理学报,2012,67(5):645-656.
[11] 张淑杰, 班显秀, 纪瑞鹏, 等. 农田 蒸散量模型构建及蒸散状况分析[J]. 2006,22(10):454-458.
[12] 刘安能,周新国,孟兆江, 等.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麦地蒸散日 变化规律研究[J]. 节水灌溉,2005(3):1 -3.
[13] 王 健, 蔡焕杰, 陈 凤, 等. 夏玉米田 蒸发蒸腾量与棵间蒸发的试验研究[J]. 水力 学报, 2004, 11 (11 ):108-113.
[14] 王 健, 蔡焕杰, 康燕霞, 等. 夏玉米棵间土面蒸发与蒸发蒸腾比例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17-21.
[15] 汪秀敏, 申 双和, 韩晓梅, 等. 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冬小麦农田 的 蒸散规律研究 [J]. 气象与 环境科学,2011,34(4):14-18.
[16] 于舜章, 陈雨海, 李全起, 等.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农田节水 效 应 的 可 行 性 [J]. 生 态 学 报, 2006, 26 (8 ):2523-2531.
[17] 王 朝 华. 农田 蒸 散发量 变 化 规 律 分析 [J]. 水 文,2005,25(3):35-37.
[18] 崔晓军, 薛昌颖, 杨晓光, 等. 不同水分处理旱稻农田蒸散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4):49-54.
[19] 孙素艳, 张金萍, 赵 勇. 宁夏引 黄灌区蒸散发量的计算模拟[J]. 干旱区地理,2007,30(5):715-720.
[20] 郭家选, 李玉中, 严昌 荣, 等. 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 蒸散量[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7(12):2357-2362.
[21] 杨 凡. 农田 蒸散量的多尺度检测与验证研究[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2011.
[22] 李 新, 周宏飞. 干旱区农田 蒸散量的日 间变化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3):82-88.
[23] 杨晓光, 于沪宁. 农田生态系统 CO2 通量与群体水分利用率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 (4): 16 -24.
[24] 康燕霞, 蔡焕杰, 王 健, 等. 夏玉米日 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2):110-113.
[25] Clark G A, Smajstrla A G, Zazueta F S. Atmospheric pa-rameters which affect evapotranspiration[M] //IFAS ex-tension.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1989.
[26] Mankin K R, Roger D H. What is ET irrigation manage-ment series [M] //Manhatta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1998:1-2.
[27] 强小嫚,蔡焕杰,王 健. 波文比仪与蒸渗仪测定作物蒸发蒸腾量对比[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12 -17.
[28] 李 菊, 刘允芬, 杨晓光, 等. 千烟洲人工林水汽通量特征及其与 环境因 子关系 [J]. 生态学报, 2006, 26(8):2449-2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