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第26卷, 第S2期      刊出日期:2011-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陈晓军, 王敬东, 殷延勃, 马洪文, 宋玉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米香基因的测序结果,设计了4对引物,在0.8%琼脂糖上电泳检测Fgr基因。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检测粳稻和籼稻米香基因(Fgr),为大规模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效手段。
  • 刘钦松, 张丛丛, 刘孟刚, 许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人源白介素(h-IL2)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尝试在原核细胞中诱导表达,以用于进一步重组蛋白纯化和抗体生产。以h-IL2基因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IL2基因,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克隆载体,转化到感受态DH5α,提取质粒PCR、双酶切验证连接成功,经DNA测序鉴定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h-IL2基因(NM000586.3)序列一致;再将h-IL2基因插入到pGEX-4T-1构建表达载体,转化至感受态BL21(DE3),筛选阳性克隆IPTG诱导。SDS-PAGE验证成功表达融合蛋白GST-IL2。
  • 张洪沂, 柴平海, 梅艳巧, 邓恬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ytb基因,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阿拉斯加鳕鱼ITS1、大西洋庸鲽ITS2、牙鳕ITS3和欧洲黄盖鲽ITS4 4种鱼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ITS1与Theragra chalcogramma(DQ356946)序列同源性达99%;ITS2与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EU492151)序列同源性达98%;ITS3与Merlangius merlangus(AY946299)序列同源性达98%;ITS4与Limanda limanda(EU492119)序列同源性达99%。本研究又对50份样品进行鱼种真实性鉴定,结果发现大部分样品与产品包装上的名称相符。
  • 黄贞, 常绍东, 邹集文, 刘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型为N(MsMs)、S(MsMs)的材料可直接做恢复系;基因型为N(msms)的优良自交系材料可采用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杂交种为母本,与原材料为转回亲本,经回交3~5代,再自交2代,连续2代全恢复的株系为新恢复系;N(Msms)、S(Msms)2种基因型后代CMS基因型和植株特征特性都会出现分离,选全恢复的株系经自交纯化后为新的恢复系。并成功利用此技术转育6份恢复系。
  • 陈志德, 沈一, 刘永惠, 谢吉先, 张祖明, 王州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花生品种的遗传差异性,本研究应用亲缘系数对江苏审(认)定的28个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1.2%品种间组合存在亲缘关系,供试品种亲缘系数(COP)变异范围在0~0.750之间,平均为0.238。同一系列品种间平均亲缘系数并不高,部分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均较远,2000年以后品种间亲缘系数仅为0.079 3。通过COP值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2.3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类群内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江苏花生品种的遗传相似性不高,品种遗传差异较大。
  • 魏爱民, 杜胜利, 赵晶, 韩毅科, 刘楠, 张桂华, 崔兴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北类型自交系L04-203为材料,通过对外植体类型、不定芽诱导培养基、芽伸长培养基等进行研究,建立了以子叶节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方式的黄瓜离体体细胞再生体系。研究表明:附带短下胚轴子叶节为最适外植体;BA/NAA比例对愈伤形成和再生频率有直接影响,NAA为零或低浓度时,在外植体切口处直接形成再生芽,随着NAA浓度增加,切口处愈伤量增大,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BA/NAA(2/0.2 mg/L),每外植体出芽数可达3.8;芽伸长培养基为MS+BA 0.5 mg/L。该体系可用于相关转基因研究。
  • 刘兰服, 马志民, 姚海兰, 张松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甘薯自然开花并自交结实的特异材料,进行自交、杂交、正反交等方法,创制分离群体,研究后代的遗传变异规律。从后代中培育自然开花自交结实品系,可打破甘薯自交杂交遗传障碍,进行育种材料的基因纯合累加,提供甘薯育种自交亲本及简化制种新技术。
  • 陈和明, 吕复兵, 朱根发, 操君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蝴蝶兰P42和P39为亲本,配制成正反2个杂交组合,对杂交F1的植株性状、花部性状和开花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的株幅、叶长、叶宽、花径和花梗高度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74.1%,65.15%,79.2%,88.5%和67.7%,均较中亲值明显下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但某些性状上仍可出现超高亲个体,选育花径较大或植株更大的个体是可能的;叶数、花朵数和花色的遗传能力强,尤其是花朵数和花色,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达到30.1%和29.95%,分别占中亲值的105.0%和111.45%;在F1花色分布上,正交组合比反交组合更容易选出超亲优良个体,其F1的超亲个体占杂种数的16.8%,比反交组合高出3.1%;在亲本花色遗传能力上,颜色为紫红亲本(P39)的花色遗传能力比颜色为紫红边白的亲本(P42)更强;在花期遗传上,杂种F1的开花期趋向亲本P39,表现在抽梗期、现蕾期和始花期分别趋向于1月、3月和4月。
  • 宋慧, 臧全宇, 闫立英, 梁敏, 朱世华, 王毓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相同类型甜瓜品种东方蜜1号、雪里红和翠蜜为对照,对甬甜4号和甬甜5号甜瓜进行RAPD指纹图谱构建。在筛选的30个RAPD引物中,4个引物S304、S307、S327和S334稳定扩增出5个多态性位点,以操作简单的RAPD分子标记构建的指纹图谱,图谱出现概率为1/15120,能够有效区分5份材料,起到品种鉴定与保护作用。并在最后讨论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的可靠性。
  • 文乐欣, 周莉, 刘翔, 刘莉, 佘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9个不同变种及类型的370份甜瓜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反映果实大小、种子大小、植株生长期和果实发育期的性状呈高度极显著正相关,表现果实成熟特性的脱落和黄化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370份甜瓜育种材料在果实发育期、果实性状及种子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PC1,PC2和PC3对甜瓜变异性的累计贡献率达50.2%,通过PC1和PC2分别能将生态学上的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类型以及具有显著脱落和黄化现象的类型区分开来;另外,未定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变种的广泛交叉重叠,表明现代育种资源多为不同变种或类型间相互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来。多变量分析结果为甜瓜育种提供了参考。
  • 刘本英, 孙雪梅, 李友勇, 宋维希, 汪云刚, 蒋会兵, 马玲, 段志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娟等15个云南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的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紫娟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A、C、ECG、EGCG及儿茶素总量含量在紫娟中较低,而EGC含量在紫娟中含量较高,说明紫娟与其他品种间的儿茶素含量差异较大,在生化上有一定特点。同时,18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11个位点,其中89个位点呈现多态性,多态性为80.18%,紫娟与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582~0.800,平均0.693。UPGMA聚类则15个茶树品种分为3组,其中紫娟与云抗27号、73-8、云抗43号等9个品种聚在一起,说明紫娟等15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较窄,亲缘关系比较近。
  • 敦伟涛, 陈晓勇, 田树军, 孙洪新, 董玉玲, 谭志伟, 李盼霞, 刘桐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了杜泊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育种研究,对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生长发育、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7.36 kg和22.88 k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6.98 kg和7.20 kg,3月龄日增重分别为272.56 g和227.44 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78.67 g和80.77 g,6月龄体重分别为48.46 kg和40.56k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13.9 kg和15.53 kg,6月龄日增重分别为253.50 g和211.94 g,较小尾寒羊分别高75.67 g和86.67 g(P<0.01),自群繁育后代3月龄、6月龄和成年胸宽、胸围和大腿围均显著大于小尾寒羊;自繁后代下半年各月份自然发情比例高于上半年,胎均产羔数为1.76。结果表明,自群繁育后代早期增重显著好于小尾寒羊,肉用体型较小尾寒羊显著改善,繁殖产羔率较杜泊羊有所提高,发情呈现一定季节趋势。
  • 邓衍明, 叶晓青, 佘建明, 汤日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远缘杂交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和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导致远缘杂交失败的生殖障碍原因及其有效的克服方法,包括杂交不亲和等受精前障碍因素和胚胎败育等受精后障碍因素;概述了远缘杂种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等鉴定方法,并对植物远缘杂交育种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 王海莲, 张华文, 杨延兵, 秦岭, 管延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锤度不同的6个高粱品种,研究了离心和储藏温度对高粱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榨汁后离心与未离心的品种锤度差异不显著。在常温下放置6 d后,未离心的品种糖度下降到最低,而离心后的品种在常温下放置到9 d糖度下降到最低。在常温,4℃和-20℃的储藏条件下放置30 d后,与最初的糖度相比,每种储藏条件下的品种糖锤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常温下储藏的品种糖锤度下降最快,4℃和-20℃的储藏条件下糖锤度差异不大。因此,高粱茎秆汁液榨出后的前一周是糖分降解最快的时期,而低温储藏可以降低汁液中糖分的降解。
  • 陈淑芳, 沈孟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种子超重力处理与黄瓜耐盐性的关系,研究种子经超重力处理后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受到显著抑制。种子在1 000,2 000,3 000×g超重力水平下分别处理1 h和2 h,各发芽指标包括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提高,以2 000×g,2 h处理最佳;超重力水平进一步增加到4 000×g,处理1 h发芽率变化不显著,其余处理各指标均显著降低。幼苗期进行NaCl胁迫,与一定浓度单独盐胁迫相比,种子提前进行2 000×g,2 h超重力处理,生物量显著增加,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种子经一定条件超重力处理后,可提高盐胁迫下黄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物量,对生理指标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缓解盐害,增强了植株耐盐性。
  • 谷晓岩, 梁正伟, 黄立华, 马红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每盘80 g(500 g/m2),平均为5 284.7 kg/hm2,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9.9%,6.1%,9.8%,16.1%,14%。
  • 肖万欣, 赵海岩, 李明, 刘晶, 史磊, 常程, 张书萍, 汪经宏, 赵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玉米杂交种为试材,在实验室和温室通过设置不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供试品种萌发特性和各器官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玉米杂交种胚芽、胚根相对生长量和储藏物质转运率均呈下降趋势,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在同一水分胁迫处理下,和其他品种相比,辽单539胚根的相对生长量和储藏物质转运率均较高,根冠比比正常水分(0 MPa)处理提高幅度也较大。灌浆期,供试品种各器官干物重:雌穗>茎秆>叶片>叶鞘>根系>雄穗。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SS)相比,正常供水处理(CK)下,茎秆干物重下降明显,而雌穗干物重迅速增加。和其他品种相比,辽单527、辽单539和辽单31营养器官占生殖器官干物重比值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变化较小,其中,辽单539营养器官占生殖器官干物重比例相对较小,且灌浆期,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其雌穗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对较高,具耐旱丰产潜力。
  • 张向峰, 王玉杰, 王云琦, 郭平, 刘春霞, 郑培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栽培管理银杉者提供较好的科学理论依据,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以引种的银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银杉净光合速率呈现明显的日变化,且为双峰型。银杉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光合午休现象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银杉的光补偿点较高(10.2μmol/(m2.s)),光饱和点也比较高(1 500μmol/(m2.s)),表现为阳生植物,适应光照环境比较窄。
  • 尹鹏达, 赵丽娜, 朱文旭, 李鑫, 岳冰冰, 焦玉生, 赵光伟, 孙广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北填充型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回归田间试验,建立了氮磷钾肥与烤烟烤后还原糖含量的回归效应模型,并对各因子和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得出了优化烤烟烤后还原糖含量为目标的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烤后叶片还原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施磷量增加,还原糖呈下降趋势;施钾量增加,还原糖呈急剧下降趋势。双因素效应大小依次为磷钾>氮钾>氮磷,在一定的值域内磷钾、氮钾与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即存在促进作用;而氮磷则相反,即存在拮抗作用。通过对氮磷钾肥与烤后叶片还原糖含量的施肥模型综合分析得出:在植烟土壤为河淤土的生产区,建议烟田的基础施肥量,氮肥24.9~65.1 kg/hm2,磷肥13.1~61.1 kg/hm2,钾肥62.1~194.4 kg/hm2
  •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耿暖, 王凌, 陈贵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6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证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50 kg/hm2,玉米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50kg/hm2。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特征分析,在小麦-玉米季施氮量均低于150 kg/hm2的处理,基本上能控制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失,进而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向地下水淋失的风险。从不同施氮量对作物偏生产力的影响来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施氮量均为150kg/hm2的处理,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最大,分别为43.09%,56.76%。综合考虑施氮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推荐施氮量均不超过150 kg/hm2
  • 倪霞, 查宏波, 黄韡, 张祖渊, 邵启英, 黄冬梅, 耿声琼, 熊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硝态氮含量基肥、不同追肥类型及不同基、追肥比例与不同烤烟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处理中,处理A1B1C1D1表现最佳,在产、质量方面均居于首位。从品种上来看,云烟85品种底肥宜使用硝态氮含量占50%,铵态氮含量占50%的复合肥,云烟87品种底肥宜使用硝态氮含量占30%,铵态氮含量占70%的复合肥,K326品种底肥宜使用硝态氮含量占40%,铵态氮含量占60%的复合肥,追肥均以使用硝酸钾为宜。
  • 孙世友, 刘孟朝, 张国印, 茹淑华, 韩宝文, 王凌, 贾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无机氮分布和累积以及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无机氮的分布和累积以均以硝态氮为主,从硝态氮分布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40 cm以下土层中习惯施肥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和对照处理;从小麦和玉米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来看,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比习惯施肥减少43.55%,26.53%,40.82%和42.89%,28.96%,38.28%,32.52%。且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还略有增加。优化施肥措施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其中小麦季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8.94%~51.20%;玉米季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3.77%~43.68%。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和控释氮肥措施的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氮肥措施。
  • 杨艳菊, 王改兰, 王振宙, 聂冰, 熊静, 黄学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栗褐土中无机磷的积累,有机肥与磷肥配施效果更加明显。Ca-P是栗褐土无机磷的主体,占无机磷总量的80.0%,其次是O-P、Fe-P和Al-P。长期施肥处理的无机磷各组分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均有所增加,而单施氮肥处理无机磷各组分略有下降。无机磷中Ca2-P、Ca8-P、Ca10-P、Al-P、Fe-P与Olsen-P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7,0.886 5,0.915 5,0.860 2,0.848 4,均达极显著水平,O-P与Olsen-P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Ca2-P、Al-P、Fe-P、Ca10-P为Olsen-P的主要磷源。
  • 张爱君, 李洪民, 唐忠厚, 孙健, 朱红, 史新敏, 徐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0年建立的黄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施磷肥对甘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严重缺磷,致使薯块膨大期迟后、日增重减少,鲜薯产量显著下降(P<0.05);与施磷处理相比,不施磷处理薯块干率、淀粉率及蛋白质含量下降不明显(P>0.05)。长期不施磷显著提高薯块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P<0.05),并导致甘薯淀粉粘滞力显著降低(P<0.05);在长期不施磷肥条件下,不同甘薯品种的产量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以此筛选出高耐低磷力品种徐薯18、磷高效型品种徐薯27和磷敏感型品种苏渝303,可为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和生产应用提供材料。
  • 李若楠, 张彦才, 黄绍文, 唐继伟, 王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钾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施K2O 450 kg/hm2以下时显著增产,增产幅度达7.7%~10.3%,施K2O量在225 kg/hm2左右时大白菜产量最高;大白菜施钾总体上能降低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降低幅度在5.7%~21.9%;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可食部分)及整个植株(莲座叶+黄白球叶)的干物质积累,施K2O量在150~300kg/hm2时大白菜干物质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大白菜外部莲座叶、内部黄白球叶及整个植株的钾素吸收,施K2O量在300 kg/hm2左右时大白菜钾素积累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施K2O 300 kg/hm2以下时钾肥利用率较高(31.5%~61.2%),施K2O 225 kg/hm2以下时钾肥农学效率较高(42.8~105.5 kg/kg)。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钾素吸收与分配、钾肥利用效率等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钾素(K2O)用量范围为225~300 kg/hm2
  • 葛超, 王孝杰, 徐娥, 卢翠华, 杨正伟, 娄志东, 武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秆大穗型品种丹玉202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不同化学调控剂与4种不同剂量钾肥互作对辽南地区玉米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壮丰灵与4种不同剂量钾肥互作均有效降低玉米植株高度、增加气生根层数;玉皇V8与4种不同剂量钾肥互作均有效缩短玉米节间距离、增加茎粗、降低玉米倒伏率和倒折率;处理组合K2SO4112.5 kg/hm2+玉米壮丰灵产量最高为11 120.40 kg/hm2
  • 田劲松, 陈博, 段建军, 黄莺, 陆引罡, 何俊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贵州省铜仁烟区土壤中量元素状况,科学补充烟田中量元素,平衡烟株营养,进一步改善烟叶质量,对铜仁4个主要植烟县区90个植烟土壤样本交换性钙、镁及有效硫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铜仁主要烟区植烟土壤植烟土壤平均交换性钙含量8.65 cmol/kg,思南土壤交换性钙最高,德江最低,有10.00%的土壤缺钙。交换性镁平均为2.34 cmol/kg,有18.89%的土壤缺镁,特别是思南。土壤交换性钙镁比平均为8.85,分别有41.11%和26.67%的土壤存在生理性缺钙和缺镁的风险。有效硫含量较丰富,平均为33.52 mg/kg,约15.56%的土壤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为此,烤烟生产上要针对不同烟区的土壤中量元素状况,建议在烟草专用肥施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增施钙镁硫肥。
  • 董志强, 张丽华, 裴翠娟, 赵双进, 贾秀领, 张孟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矫治技术对石灰性土壤大豆植株缺铁症状的改善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缺铁症状严重的时期是在开花前(播种后一个月)至盛花期,该时期是补施铁肥的最佳时期;本试验中,有机肥+硫酸亚铁(比例为10∶1)处理在改善大豆植株缺铁症状和提高单株产量方面效果最佳;大豆初花期叶面喷施螯合态铁肥在改善大豆植株缺铁症状和提高产量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喷施硫酸亚铁溶液处理,是大豆追施铁肥较好的方法。
  • 周晚来, 刘文科, 杨其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硝酸盐是一类极易在蔬菜特别是叶菜类蔬菜中高量累积的物质,过量摄入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潜在危害。光照是影响植物硝酸盐累积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笔者分别从光强、光质、光照时间3个方面综述了光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阐述了传统的昼夜交替光照模式下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日变化规律,并着重从硝酸盐吸收和同化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光照影响植物硝酸盐累积的机理。
  • 李晓欣, 张菲菲, 马洪斌, 胡春胜, 张玉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概括了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和污染特点,对华北平原地区开展的硝酸盐淋失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华北平原的水肥管理现状,提出了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防止和减少硝态氮淋失的农田管理措施,并指出了下一步硝态氮淋失工作的研究重点。
  • 刘磊, 陈立波, 李志勇, 师文贵, 李鸿雁, 范洁茹, 周国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对撂荒地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影响以及全效速效营养成分之间的转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土壤全N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种植年限相差较大时,全N含量才有显著差异;苜蓿种植时间长可使磷元素在表层积累,时间短则表层土壤的全磷聚集不明显;苜蓿种植多年对于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N有富集作用,而使土壤深层的速效N大幅下降;苜蓿种植对于土壤表层速效P有积聚作用,种植一到三年的苜蓿一定程度上对于土壤下层的速效P有利用作用,而种植多年的苜蓿对于土壤深层速效P含量有补充作用;种植第三年的苜蓿对于土壤速效K的利用最大,到第五年,苜蓿的种植对于土壤速效K含量有反补的趋势;对于全效养分和速效养分来说,没有种植苜蓿的撂荒地,各营养成分之间没有明显的转化,对于第一年生和第三年生苜蓿,全效和速效养分之间的转化较为明显,其中以氮元素和钾元素较为活跃,磷元素相对来说较为迟缓。对于第五年生苜蓿,由于苜蓿种植对于土壤中速效钾的反补作用,没有发现速效养分和全效养分之间的转化。
  • 张笑归, 宁国辉, 刘树庆, 张铁铮, 王艳群, 莫测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是畜禽养殖业常用的一类化学药品,用量大、代谢低,通过畜禽粪便的农业施用而造成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在了解常量元素(N、P、K2O)、有机质、土壤微量元素、土壤污染性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测定了土壤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两类常用抗生素的含量;分析了pH值、土壤类型对抗生素的影响;并对土壤环境质量、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五种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土壤中抗生素含量除个别点位外均不高,在草甸土中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最大,分别以诺氟沙星和土霉素为主;土壤生态风险性评价属低度危害水平,但在涿鹿、怀来Cd是主要潜在风险性元素,而在宣化县则是Hg元素。这为预防产区土壤环境污染和名特优果品规划及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我国葡萄产区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丽英, 张彦才, 陈丽莉, 李若楠, 翟彩霞, 李巧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模式下,鸡粪、牛粪和猪粪三种粪肥与化肥配施对秋冬茬和冬春茬设施番茄产量、果实营养品质和生育期根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电导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牛粪和猪粪三种粪肥与化肥配施均能获得90~125 t/hm2的番茄产量,猪粪处理产量较高,鸡粪处理次之,牛粪处理最低,差异不显著。与鸡粪和猪粪处理相比,牛粪处理的果实硝酸盐含量和水分含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风味、品质和耐贮存性好,鸡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牛粪和猪粪处理,鸡粪处理的果实VC含量高于牛粪和猪粪处理,差异不显著。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的根层土壤无机氮含量比鸡粪和猪粪处理低,没有出现明显的氮素积累;牛粪处理的根层土壤电导率最低,与定植前相比基本稳定,但鸡粪和猪粪处理土壤电导率比定植前均升高。因此,在供试土壤肥力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底施N 200 kg/hm2鸡粪、牛粪或猪粪,设施番茄秋冬茬追施N 130 kg/hm2,冬春茬追施N 200 kg/hm2的有机-无机氮素管理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番茄产量和品质,其中牛粪处理的根层土壤没有出现明显的氮素积累和电导率升高,是较安全的利用模式。
  • 茹淑华, 张国印, 李虎群, 孙世友, 王凌, 耿暖, 陈贵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养殖业产生大量粪便的不合理处置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现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开展了鸡粪和鸭粪的施用对土壤主要养分和微量元素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鸡粪和鸭粪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Zn含量均趋于明显上升趋势。低量鸡粪、鸭粪有机肥(15 t/hm2)分别与适量化肥配合即能保持小麦季耕层土壤速效养分氮、磷和锌的供应。与不施鸡粪或者鸭粪相比,当鸡粪和鸭粪用量为90 t/hm2和150 t/hm2时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有效Zn含量均显著升高。过量施用禽粪有机肥会造成土壤主要养分氮磷和微量元素锌的明显累积。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有明显提高,适宜有机肥施用量为60~90 t/hm2
  • 卢延, 薛丽, 周正堂, 董金锦, 高希武, 宋敦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七星瓢虫的5个虫态对取食转(Bt+CpTI)双价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棉蚜在不同密度下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模型。由模型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寻找效应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除在成虫期N=80,240和二龄期N=80 3个密度差异显著小于常规棉外,其他密度都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棉相比,1、3龄和成虫期的瓢虫对转基因棉上生长的蚜虫控制能力和最大捕食量要强于常规棉。就试验总体评价,转双价基因棉(Bt+CpTI)处理的棉蚜对七星瓢虫总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影响不大。
  • 马娟, 李秀花, 于海滨, 陈书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为H.avenae。
  • 张吉清, 段灿星, 王晓鸣, 朱振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炭腐病是大豆重要病害,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本试验研究了引起大豆炭腐病病原菌菜豆壳球孢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温度为35℃;pH范围为3~12,最适pH值为5;在含有120 mmol/L KClO3的PDA培养基上呈致密型生长类型。用蔗糖、PEG 6000和NaCl作为胁迫剂研究干旱胁迫对该病原菌生长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蔗糖(100~500 mmol/L)、PEG 6000(10%~30%)和NaCl(100~300 mmol/L)均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低水势环境对菌核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利于菌核的产生。综合以上结果,大豆炭腐病病菌喜好高温、偏酸性和低湿环境。
  • 宋健, 曹伟平, 杜立新, 王刚, 王容燕, 王金耀, 冯书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生测方法测定了球孢白僵菌HFW-05油悬剂对四种捕食性天敌和一种寄生性天敌各虫态的毒力。结果表明:该油悬剂在常规用药浓度107孢子/mL时,对四种捕食性天敌卵的孵化基本无毒力,对各龄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均在17%以下,基本不会对种群数量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白僵菌油悬剂在常规用药剂量下和捕食性天敌是可以搭配使用的。相比之下,白僵菌油悬剂对寄生性天敌丽蚜小蜂的毒力却比较大。当油悬剂浓度达到5×106孢子/mL时,对丽蚜小蜂蛹羽化和成蜂存活的影响却非常大,蜂蛹羽化率降至零,成蜂校正死亡率累计达到53.6%,因此,白僵菌油悬剂在使用时需与寄生蜂的释放错开。
  • 叶滔, 马志强, 张小风, 王文桥, 韩秀英, 王志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获取禾谷镰孢菌的抗戊唑醇菌株,探索了抗戊唑醇禾谷镰孢菌的抗药性机制。抗药菌株经转接培养17代后筛选遗传稳定性抗性菌株,利用渗透压法和电导率法测定抗药菌株与亲本菌株之间的生理性差异。所获得的9个抗性菌株,抗性水平最大值为186.03,最小值为34.26。其中,有5个抗性菌株能保持较高的抗性水平。在含2.0%和4.0%的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抗性菌株的菌落生长直径要比亲本菌株大,而含相同浓度的KCl培养基中,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菌落生长变化无规律。在不同时间下,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的电导率变化明显,药剂驯化抗性菌株电导率变化比敏感菌株大,经200 min后药剂驯化的抗性菌株比紫外诱导的抗性菌株电导率普遍高。禾谷镰孢菌抗戊唑醇的机制可能与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和短时间内快速排泄杀菌剂有关。
  • 李淑斌, 张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柏木枯萎病病原进行了研究。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及玉溪市采集柏木枯萎病病样13份,分离获得来自柏木树根部、茎干及枝的18个真菌分离物。经过致病性试验证实,分离物CWC1-CWC10均为柏木枯萎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CWC1-CWC10均为Neofusicoccum parvum。利用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ITSI-5.8S-ITS2)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N.parvum的同源性为99%,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Neofusicoccum parvum作为柏木枯萎病的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 郭敬华, 鹿秀云, 石琳琪, 董灵迪, 焦永刚, 马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土壤温湿度及处理时间对茄黄萎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菌核萌发率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为20%和30%的条件下,40℃处理7 d微菌核均不萌发;35℃条件下处理14 d其萌发率仅为7.53%(20%土壤含水量)和8.60%(30%土壤含水量);30℃条件下处理28 d其萌发率降为23.66%;在变温条件下(每天35℃处理14 h,40℃处理10 h),3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处理7 d其萌发率降为4.30%,均能明显降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自然风干土条件下,40℃处理14 d其萌发率降至35.48%;35℃处理14 d时,其萌发率降至43.01%。高温结合土壤湿度处理能显著降低微菌核萌发率,能有效防治茄黄萎病的发生。
  • 王彦, 田静, 范保杰, 刘长友, 曹志敏, 张志肖, 苏秋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豆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豆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导致小豆大面积减产,质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我国小豆病害病原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利用分子技术鉴定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未见报道,导致小豆抗病育种进度缓慢,育成品种利用率较低。笔者将从国内外不同小豆种植区病害的种类、不同病害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及其变异趋势、抗病育种等方面综合阐述小豆病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旨在了解国内外小豆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地理分布情况、不同病害病原菌致病力及其变异趋势,探讨中国小豆病害研究前景,为我国小豆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尹可锁, 张雪燕, 代雪芳, 毛佳, 浦恩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生态环境苹果园的降解行为。在昆明、北京和太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苹果中降解半衰期为17.8~24.0 d,土壤中半衰期为12.1~15.8 d。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分别是0.015~0.051 mg/kg,﹤0.01~0.027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0.2 mg/kg。三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差异,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基本一致。在不同环境苹果园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其残留对苹果的安全质量不会造成影响。
  • 贾睿, 曹丽萍, 丁炜东, 杜金梁, 徐跑, 殷国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的分离方法和培养条件探索鲫鱼肝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建立稳定的鲫鱼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用WST-1检测细胞活力,同时观察长期培养过程中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4~5 d后肝细胞从组织块中迁出并增殖,但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且细胞不易收集;机械分散法收集的细胞少,细胞存活率低;而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良好稳定的分离和培养效果。用0.1%胰蛋白酶消化30 min,每克肝重可收集1.47×108个细胞,平均存活率为91.43%。培养基和血清浓度均会影响肝细胞的贴壁和生长。在含有10%(V/V)胎牛血清(FCS)M199培养基中,4%CO2、28℃,肝细胞培养8~9 d后传代。
  • 陈明, 王秋华, 王瑞, 甘西, 李莉萍, 雷爱莹, 梁万文, 黄维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酵母重组分泌表达的罗非鱼HSP70与海豚链球菌抗原在体外非共价结合形成HSP70-抗原复合物,通过体外增殖试验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研究HSP70对罗非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Hsp70在体外能够与海豚链球菌菌体、胞外分泌物(ECP)结合形成HSP70-抗原复合物。tHsp70(10μg/mL)或tHsp70(10μg/mL)-菌体复合物均可极显著刺激罗非鱼淋巴细胞增殖(P<0.01),而ECP对淋巴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6),但tHsp70(10μg/mL)与ECP体外非共价结合可减轻EC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浓度为100μg/mL的tHsp70或tHsp70-抗原复合物作用于罗非鱼淋巴细胞,ICER、PGK、MMP9、MHCⅡ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海豚链球菌抗原(菌体或ECP)单独刺激和无刺激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罗非鱼HSP70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佐剂的功能,为开发罗非鱼链球菌病HSP70-肽疫苗提供了试验依据。
  • 王荻, 李绍戊, 尹家胜, 卢彤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Ⅰ制剂及混合菌的Ⅱ制剂两种常用、商品化微生物制剂,对辽宁省池塘养殖草鱼进行投喂、泼洒和混合使用试验,并比较测定鱼肝脏、肠道组织中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值。结果表明,以调节水质为主要作用的泼洒制剂II对草鱼体内消化相关酶活性影响不大,但以促进消化生长为主要作用的投喂制剂I对酶活性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制剂I/II混用在调节水质、帮助消化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促进草鱼体内消化相关酶活性提升,有助于促进草鱼生长及繁殖发育。因此,微生态制剂在草鱼池塘养殖中,对鱼快速健康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王秋华, 陈明, 黄维义, 王瑞, 李莉萍, 甘西, 雷爱莹, 黄均, 梁万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和培养形态特征,试验在不同饲养温度和时间点注射角鲨烯的奥尼罗非鱼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分离;通过培养基血清筛选和瑞氏染色对分离的巨噬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及其形态观察。结果表明,19~25℃饲养温度有利于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大于28℃对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注射角鲨烯后48~72 h是分离腹腔巨噬细胞最佳时期;体外培养显示自体血清有利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的存活与生长,胎牛血清不适于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同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具有哺乳动物巨噬细胞相似特征,形态不规则、核浆比值低、贴壁生长、可形成多核巨大细胞。为下一步研究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索力, 曲秋芝, 孙大江, 张颖, 王雪, 赵吉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ephadexG-200凝胶过滤层析法,对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层析洗脱共得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Yolk protein)含有分子量分别为567.2,486.3,157.5 kDa的3种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80.7,68.7,46.8,39,30,20.9,16.7,14.9,14.1 kDa的9个蛋白亚基组成;峰2蛋白为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分子量为486.3 kDa,由分子量为80.7,30,14.9,14.1 kDa的4个蛋白亚基组成;纯化的黑龙江茴鱼Lv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兔源多克隆抗血清,用免疫扩散的方法测定Lv抗血清效价为1∶64;免疫双扩散检测表明,抗Lv血清表现出明显的雌性特异性。
  • 吴端钦, 贺志雄, 谭支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饲料中的脂肪除了供能以外,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方面。笔者就反刍动物饲料中脂肪组成,瘤胃内脂肪水解、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的微生物氢化和脂肪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徐晓燕, 王加启, 卜登攀, 孙鹏, 崔海, 赵小伟, 孙妍, 周凌云, 赵国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对脂肪酸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脂肪酸与机体的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脂肪酸与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概述了脂肪酸的分类,着重归纳了饱和、单不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阐述了脂肪酸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
  • 董淑慧, 周凌云, 孙鹏, 张养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国外以斜发沸石及合成沸石(4A沸石)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在提高免疫力、减缓饲粮霉菌毒性、疾病预防和改善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 何颖, 赵武, 陈忠伟, 秦毅斌, 梁保忠, 梁家幸, 胡旭, 金锋, 孙志勇, 胡庭俊, 赖胜基, 韦明宇, 张恒博, 蓝炳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二元杂交(杜/长)的(28)日龄断奶仔猪90头,平均断奶体重(8.99±1.60)kg,按体重和性别分成3个处理组,每处理3个重复。A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基础日粮;B组为添加0.2%(m/m)NS复合乳酸菌制剂到基础日粮中;C组为添加0.2%(m/m)金霉素、0.025%(m/m)阿莫西林和0.012 5%(m/m)的支原净。试验分为3个阶段:试验共30 d,研究微生态制剂NS复合乳酸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减少腹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S复合乳酸菌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平均末重、平均增重、平均日增重分别比A组高9.12%,7.64%和7.67%,差异显著(P<0.05);料肉比降低9.70%,差异显著(P<0.05);有效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50%,差异极显著(P<0.01);B组的血糖(GLU)含量比A组高2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10.9%,差异显著(P<0.05),对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减少应激作用具有良好效果。
  • 王瑾, 周立杰, 李玉荣, 程增书, 陈四龙, 田立荣, 张朋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下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冀芝128为材料,进行了单垄先播种后覆膜(T1)、单垄先覆膜后播种(T2)、双垄先播种后覆膜(T3)、双垄先覆膜后播种(T4)、双垄不覆膜(T5)和平地播种种植(CK)6种栽培方式的试验,并采用GGE双标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性状和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T3和T4处理下,植株茎秆粗壮、始蒴高度最低、绿叶数最多、落叶高度最矮、空梢尖最短、病害最轻,并且在此处理下株蒴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GGE双标图法通过图解方式可直观清晰地标识出最有利于芝麻生长发育的处理,为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 郑远荣, 刘振民, 肖杨, 莫蓓红, 孙克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切达奶酪成熟过程中的化学成分以及质构的变化。分析奶酪成熟期内的蛋白质、脂肪、水分、食盐、干物质中脂肪含量的变化,利用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分析奶酪质构特性,包括硬度、黏性、回复性、耐咀性和内聚性等功能特性的变化,并且利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硬度、黏性和耐咀性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度分别为22%,17%,28%,差异显著(P<0.05);回复性呈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为-12%,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内,奶酪的脂肪、蛋白和干物质中脂肪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奶酪的功能特性与化学组分含量没有显著关系。
  • 杜海英, 李海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漆酶高产菌株,优化其液态发酵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利用平板筛选获得菌株,通过测定漆酶活力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产漆酶活力较高的白腐真菌,命名为J-1;菌株J-1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麸皮4%,蛋白胨1.5%,CuSO41.0 mmol/L,对羟基苯甲酸10 mmol/L,氯化镁10 mmol/L;适宜的培养条件为:250 mL三角瓶中装40 mL培养基,培养基初始pH为5.0,接种量为6%,培养温度为30℃,转速为200 r/min,培养时间为9 d。
  • 胡景辉,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期刊统计与评价数据为基础,从期刊来源指标、被引指标及高被引指标三方面,对《华北农学报》2003-2010年期刊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旨在探寻《华北农学报》近几年发展概况及规律,找出制约学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就进一步提高学报的整体办刊水平提出建议。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