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06-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刘建高, 张军, 印遇龙, LIU Qiang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功能性碳水化合物,抗性淀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动物营养学家的广泛关注。抗性淀粉的含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类、脂肪、蛋白质、加工方式和条件等。结肠发酵、细菌生长、粪便体积、排空时间和饲粮能量值等都受到抗性淀粉的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抗性淀粉的这些功能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合理利用动物饲料中抗性淀粉提供理论依据。
  • 杨晓红, 陈晓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果聚糖是一类重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在植物中的积累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除了介绍果聚糖的有关知识外,重点综述了果聚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并从果聚糖对渗透的调节,对膜的保护,在低温、干旱条件下果聚糖相关酶活性变化方面阐述了果聚糖抗旱、抗寒机制。此外,综述了提高果聚糖积累方面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 沙爱华, 王英, 刘志文, 蔡铭, 袁平该, 陈宪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开花时间受到日照长短季节性变化的调节,拟南芥和水稻中与光周期反应相关基因的分离,使人们得以认识植物开花光周期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感知日照长短的变化主要由CONSTANS(CO)基因的表达所控制。CO能够将光信号与生物钟信号整合,调节开花基因FLOWERING LOCUS T(FT)的表达,并最终控制植物的开花时间。本文对这一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阮志平, 向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植物单宁对植物病原和非病原物的作用机制的综述,单宁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单宁能与主要蛋白质如酶等形成氢键作用;其中单宁聚合体的分子大小是决定单宁对微生物毒性的重要因子,因为低聚体的体积足够以蛋白质形成氢键,又能够插入微生物的敏感部位,所以,低聚体对微生物有最强的抑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单宁的毒性是动态过程,单体的聚合作用也可以产生毒性,而低聚体的聚合使得单宁的毒性反而降低。
  • 张锋, 赵晓瑜, 周艳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合成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的天然低氧启动子,与vgb结构基因拼接得到570 bp的vgb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pUC18质粒中重组为pUC-LV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重组子。通过低氧诱导10h后,重组菌的密度较对照增加了67.4%,经SDS-PAGE和CO差光谱分析证明重组菌表达了有活性的透明颤菌血红蛋白(VHb)。
  • 肖木辑,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7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SSR标记研究了66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态性。7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73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3.9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于0.121~0.814之间,平均0.584。66份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0.70~0.9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6份供试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东北地区生产上主要推广杂交种的亲本大多来自不同的类群。
  • 陈素省, 张凤路, 郝艳敏, 赵国顺, 江亚丽, 王兆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玉米籽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方式对玉米籽粒发育的影响,并对籽粒体积、粒重、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含量以及呼吸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籽粒:穗轴为3:10的培养方式较好。离体籽粒的发育与大田玉米相同,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玉米生理研究。
  • 李秋伶, 王省芬, 马峙英, 张桂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农大KB18的茎尖分生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将植酸酶基因(PhyA)导入棉花茎尖分生组织,经过再生、筛选、分子检测等过程获得若干转基因植株。通过研究碳源、外源激素、活性炭、轰击距离和轰击次数以及茎尖的恢复培养与抗性筛选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棉花基因枪茎尖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植株再生率与再生培养基的成分,如激素的有无、活性炭的含量和碳源等有关,轰击距离以及筛选程序中卡那霉素的起始筛选时间、筛选浓度和浓度梯度等因素对转化周期和转化率有直接影响。
  • 王彦霞, 王省芬,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幼胚(珠)离体培养是棉花远缘杂交胚挽救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棉花胚胎发育和纤维发育机理的基础技术。自1935年以来,棉花离体幼胚(珠)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形成的幼胚培养技术较为复杂,需要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变换使用不同的培养基,才能实现幼胚发育成熟和植株形态建成。常用培养基为BT和MS培养基,幼胚的基因型、多种激素(IAA,KT,GA)、碳源和氮源及不同的NO3-/NH4+比例等诸多因素均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 王彦霞, 王省芬,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应用于棉花遗传转化的主要转基因技术是农杆菌介导、基因枪和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基因等方法。本研究对这3种方法的技术特点、研究动态及其在棉花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沈火林, 赵娜, 韩清霞, 戴凡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芦笋组织培养中影响生根的培养基激素配比、嫩茎增殖培养中激素配比及嫩茎增殖次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嫩茎增殖培养基激素配比和嫩茎增殖次数等因素对后续的茎段生根有重要影响。芦笋组培再生完整植株优化培养过程为:芦笋外植体(茎段)在J2(MS+NAA 0.2 mg/L+BA 0.5 mg/L)培养中诱导出嫩茎后,再在嫩茎增殖培养基J3(MS+NAA 0.2 mg/L+BA 0.1 mg/L)或J9(MS+NAA 0.05 mg/L+BA 0.1 mg/L)增殖1次(嫩茎增殖次数对后续生根影响极大),然后取增殖1次后的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G4(MS+IBA 0.5 mg/L+BA 0.05 mg/L+2.0 mg/L PP333)中进行生根培养,最高生根率可达90%以上。芦笋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主要受诱导出的根质量的影响。通过几个因素的优化,最终可使芦笋根诱导率达90%~100%,移植成活率达100%。
  • 张鑫, 杜国强, 师校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TAB-异硫氰酸胍法、改良CTAB法和RNAplant试剂盒法,从富含多糖和酚类物质的苹果组培苗继代苗中提取总RNA。结果表明CTAB-异硫氰酸胍法对苹果组培苗总RNA的提取有较好的效果,所得RNA的A260/A230大于2.0,A260/A280为1.8~2.0,产率在16.95μg/g左右。改良CTAB法和RNAplant试剂盒法提取的RNA均有少量DNA污染,但RNAplant试剂盒法比CTAB法更快捷,简便。
  • 王璐, 杜国强, 师校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双向电泳技术是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对其原理、发展概况、优缺点及其在园艺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 许明, 魏毓棠, 白明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种细胞质紫菜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供试不育系的雄蕊都深度退化,花药内无花粉。改良不育系小孢子在四分体前发育正常,在单核小孢子期,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造成小孢子发育营养不良,引起小孢子败育。Ogura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有所不同,它在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就已有53%败育,不形成花粉囊;形成花粉囊的孢原细胞大多只形成2个体积很小的的花粉囊,其中的小孢子发育与改良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相似:单核早期绒毡层膨大挤压小孢子,使小孢子败育。
  • 刘红梅, 蒋继志, 宫卫波, 李丽, 廖祥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野生马齿苋的种子得到无菌苗。以无菌苗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在18个不同浓度6-BA,2,4-D,NAA和KT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得到诱导马齿苋愈伤组织的最佳条件是:初代培养基:MS+3%蔗糖+6-BA 1 mg/L+2,4-D 1 mg/L;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3%蔗糖+KT 3 mg/L+NAA 0.5 mg/L;生根培养基:MS+3%蔗糖。
  • 王丽艳, 荆瑞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建立起快速繁植无性系。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0 mg/L GA,其增殖系数为3.10;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也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2.0 mg/L GA,每代每梢平均增殖数量为2~4个不等;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1 mg/L IBA+0.2 mg/L IAA,10 d后每株可长出2~4条根。并进行了移栽方面的研究,为大规模快速繁殖青椒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 童应凯, 王惠, 吴兆亮, 胡金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波诱变方法对黄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利用菌株抗自身代谢物的特征,在添加高浓度的黄霉素的分离培养基上选育获得比出发菌株单位提高的突变株sg2-M-2,效价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2倍。而且变株的菌落形态与亲本菌株差异较大。
  • 魏育国, 蒋菊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氟乐灵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染色体加倍功效的除草剂。该试验通过氟乐灵溶液处理刚刚发芽的甜瓜种子诱导四倍体,在室温条件下对甜瓜品种黄河蜜三号,以200,400,600倍浓度的氟乐灵溶液处理甜瓜种子4,6,8h进行四倍体诱导试验,发现氟乐灵处理的根尖有明显的加粗现象。通过镜检,染色体计数法测定诱导率[1],结果表明,浓度为400倍的氟乐灵溶液处理露白的甜瓜种子8h所获得的加倍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32.2%。试验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甜瓜种子可以成为获得四倍体甜瓜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对其他作物的多倍体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孙会军, 孙令强, 王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自毒作用是导致西瓜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是利用已知的西瓜主要自毒物质—苯甲酸和肉桂酸,研究其对西瓜幼根的生长、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用苯甲酸、肉桂酸处理萌发的西瓜种子能显著影响西瓜幼根的生长。随着苯甲酸、肉桂酸处理浓度的增大,胚根长度变短。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发现:苯甲酸、肉桂酸处理可导致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变形,核仁异常,细胞质稀疏,液泡增多、变大。苯甲酸对液泡的影响比肉桂酸大,而对核仁的影响,肉桂酸比苯甲酸大。
  • 杨梁, 王爱菊, 唐金富, 陈振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是重要的花卉植物,其花朵硕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由于百合的基因组较大,对其分子水平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对百合花发育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迅速,已克隆了多个相关的基因,包括与花器官发育相关的MADS-box基因,LGC1基因,LLA-23基因等。本文对百合部分已克隆的与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做一简述。
  • 张国君, 李云, 刘书文, 姜金仲, 田砚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廊坊地区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粉4个不同时期的粗蛋白质含量及18种氨基酸组分,用氨基酸分(AA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对其氨基酸营养进行评价,并结合其生物量对最佳刈割时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粉4个时期的粗蛋白、18种氨基酸总量和12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且呈现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必需氨基酸分(AAS)均较高,氨基酸组成较平衡;对牛、猪、鸡、鸭、鹅、草鱼、对虾和羊8种动物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4个时期之间无差异,均大于0.86,可作为这些动物的优良植物饲料蛋白源;在7月中下旬其生物量和营养达到了最佳结合点,适宜采摘或刈割。
  • 赵丛枝, 张子德, 唐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下半红赞皇大枣的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结果表明,赞皇大枣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在贮藏过程中Vc含量逐渐降低,乙醇和MDA含量前期缓慢上升、后期上升加快,PG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与冷藏相比,气调贮藏对保持枣果品质效果更好。
  • 时丽冉, 白丽荣, 刘志华, 崔兴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旱稻是一种不耐盐碱、抗性较弱的作物。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旱稻种子,研究发芽情况和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旱稻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逐渐降低;NaCl浓度高于100 mmol/L时,引起根尖细胞染色体行为异常,异常类型有微核、多核、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粘连、染色体桥、染色体断裂等。且染色体异常行为与NaCl处理浓度呈正相关。
  • 谷建田, 范双喜, 张喜春, 韩良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结球莴苣品种为试验材料,从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研究耐热性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抽薹时间是理想的耐热性鉴定指标。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与抽薹时间显著相关,因而可作为结球莴苣耐热性鉴定的辅助指标。
  • 侯晓东, 施瑞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近年来在芒果采后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在芒果采后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前景和方向,为芒果采后的贮藏保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张颖, 王金春, 薛庆林, 马德伟, 冯蕾, 孟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国内外设施中CO2施肥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设施栽培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重点介绍CO2施肥的适宜时期、具体时间、施肥技术,以及温度、光照、矿质营养等环境因素对CO2施肥效果的影响。
  • 张衍华, 毕建杰, 林艳芹, 邢建忠, 杨荣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施肥对小麦田间CO2释放量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以4个不同施肥水平为主处理,以3个不同年代的主栽品种碧玛1号、烟农15号、山农11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封闭式静态暗箱技术,应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美国)在作物生长期测定土壤CO2释放量和光合速率。同时测定了环境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和水分等。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增加土壤CO2释放量,且中氮处理水平释放量最多;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土壤CO2释放量有一定的影响,土温越高,水分越大,CO2释放越多;麦田CO2交换量与小麦根系活性呈正相关。
  • 吴文强, 贺建德, 曲明山, 刘彬, 崔良满, 石文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生菜进行不同钾肥量级田间试验,研究钾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生菜的经济产量与钾的用量具有良好的二次曲线相关性:Y=-0.0389X2+29.904X+21994;施钾可显著增加生菜Vc含量,改善生菜品质;贮藏后,高钾处理的Vc含量损失率较低。但生菜体内的全钙含量随钾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综合考虑钾对生菜品质、产量以及钙素吸收影响,钾(K2O)的施用量在240 kg/hm2左右较适宜。
  • 张杰, 张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镜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成虫前翅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及分布进行了观察.根据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和分布特点,将东亚飞蝗成虫前翅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感受器长30~80 μm,直径一般为5~10 μm,基部略有膨大,表面比较光滑,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512.6±36.0)个,以及前翅腹面的前缘脉域,中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1278.8±67.8)个;类型Ⅱ:感受器长100~300 μm,直径为3~5 μm,着生于膨大的毛窝中,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上,数量(107.8±5.4)个,以及前翅腹面的前缘脉和径脉上,数量(57.4±2.6)个。类型Ⅲ:感受器长20~40 μm,直径为5~10 μm,着生于膨大的毛窝中,表面有纵纹,顶部呈弧形弯曲,主要分布在前翅背腹面的肘脉和径分脉上,背面数量(95.4±2.9)个;腹面数量(38.2±1.5)个。另外,对前翅背腹面间的感受器数量的显著性比较,发现前翅背腹面间的感受器数量极显著差异(P<0.01)。对雌雄性成虫前翅感受器数量的显著性比较,发现雌虫背面的类型Ⅰ感受器和腹面的类型Ⅲ感受器的数量与雄虫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雌雄虫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 刘奇志, 曹海锋, 王玉柱, 孙浩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年以来,国外一些研究发现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和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的昆虫病原线虫作为生物防治制剂不仅能够主动寻找寄主、侵染有害昆虫,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植物线虫。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小杆科、小杆属Rhabditis(Oscheius)的某些昆虫寄生线虫也有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关于这些研究国内报道甚少。为便于同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和资料查询,本文综述了昆虫线虫对植物线虫的抑制作用和影响因素,并对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以供参考。
  • 田菲菲, 蒋继志, 沈凤英, 张凤巧, 孙明清, 王树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和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为供试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126种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供试质量浓度为0.01 g/mL条件下(初筛),龙葵、猫爪草、枇杷叶等27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至少一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50%,有6种提取物对2种病原菌抑制率均达50%以上。将初筛抑制率达50%以上的提取物浓度稀释为0.005 g/mL,进一步对相应病菌进行测试,发现有11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达60%以上,有3种提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抑制率在40%以上。
  • 阎爱华, 曹克强, 陈书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胡萝卜片培养短体线虫技术,测试不同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对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繁殖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每片胡萝卜(厚10 mm,直径3 cm)接种25头线虫雌虫,线虫的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前3周线虫的繁殖系数为6.24,线虫的群体数量增长缓慢;第3~6周线虫的繁殖系数略有增高,为8.99;第6~9周其繁殖系数高达17.88,线虫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线虫群体数量增速下降,其繁殖系数降为1.42。在接种不同密度线虫的实验中,线虫的群体数量均显著增长,其繁殖系数在不同接种密度处理中差异不显著;随机挑取10头雄虫与雌虫,比较不同线虫密度对线虫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密度除对雌虫的b值(体长/头顶至食道腺与肠连接处长)有显著影响外,对雄虫和雌虫的其他形态特征测量值均无显著影响。
  • 郅军锐, 任顺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天竺葵品种、释放胡瓜钝绥螨和添加花粉对西花蓟马为害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添加花粉和添加花粉的时间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没有影响,而品种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有显著影响,并且品种和胡瓜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有交互作用,在每一个相同的胡瓜钝绥螨处理下,西花蓟马对品种Sybil Holmes为害水平明显高于Amethyst 96。在不同品种上,胡瓜钝绥螨作用不同,对于品种Sybil Holmes来说,是否释放胡瓜钝绥螨以及不同释放比例对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没有影响,而对于品种Amethyst 96,在胡瓜钝绥螨与西花蓟马为1:2高比例释放胡瓜钝绥螨处理下,西花蓟马的为害水平明显低于1:10低比例释放和没有释放胡瓜钝绥螨的处理。
  • 刘颖超, 庞民好, 张利辉, 张金林, 赤国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在不同温度下对梨黄粉蚜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20 ℃时,吡虫啉的LC50为6.4121 mg/L,触杀毒力明显高于啶虫脒、阿克泰、F4;25 ℃,30 ℃时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2.8281 mg/L,1.5495 mg/L,触杀毒力明显高于吡虫啉、阿克泰、F4。同一温度下4种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F4、吡虫啉、啶虫脒、阿克泰均在30 ℃时表现高的触杀毒力,其LC50分别为10.0369,2.3686,1.5495,9.2555 mg/L,温度对4种药剂对梨黄粉蚜的毒力有明显影响。
  • 王文生, 王省芬, 马峙英, 张桂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萎病菌诱导下差异表达的棉花抗病相关基因片段PR8为探针,利用杂交方法,对优质、抗病海岛棉品种Pima90-53 BAC文库进行筛选。从30336个BAC克隆中筛选到含有PR8基因片段的4个阳性克隆,分别为127K13,128D14,169J3和178C5。用Sau3AI对其中的169J3克隆进行酶切,回收2~4 kb的DNA片段并连接到载体pUC118BamHI-BAP上,构建了含有该基因片段的亚克隆文库,共含有4224个克隆。经电泳检测,插入片段在1~3 kb,平均为2 kb。该亚克隆文库的构建为克隆PR8基因奠定了基础。
  • 杨晓云, 张淑霞, 张清霞, 王殿纯, 高晓蓉, 尹同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大白菜品种进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施用方法试验,研究氮肥对大白菜生理障害—小黑点病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400 kg氮素肥料的处理(处理3),2个品种小黑点的发生程度均明显高于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肥料的处理(处理1,2);在氮肥施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基施用量大的处理(处理2),两个品种小黑点的发生程度也明显高于基施用量少的处理(处理1)。品种间的小黑点发生差异还表明大白菜小黑点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间的差异。
  • 瞿晓兰, 王宏俊, 陈小玲, 章振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REV毒株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了REV env部分基因,长为939 bp,并进行亚克隆到pMD18-T质粒载体上,连接、转化、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pET-env,将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REV的env基因与已发表的SNV株、中国HA9901株以及A株同源性均达94%以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以上。将该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重组,并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的蛋白用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和薄层凝胶扫描分析,表达产物与理论推理一致;免疫印迹结果证明,表达的env蛋白可被REV阳性血清所识别。
  • 段会军, 郭小敏, 李喜焕, 吴立强, 马峙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21个RAPD随机引物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系进行了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供试菌系扩增出134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13条,占总带数的84.3%。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5~0.93之间,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低。基于RAPD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系划分为6个RAPD群(RAPD groups,简称RGs),即 RGⅠ,RGⅡ,RGⅢ,RGⅣ,RGⅤ和RGⅥ。其中RGⅠ和RGⅡ各含有一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和新疆;RGⅢ和RGⅤ包括2个菌系,分别来自秦皇岛、承德和廊坊、沧州;RGⅣ包括唐山、石家庄、邯郸和新疆菌系;其余的菌系属于RGⅥ。分类结果进一步说明西瓜枯萎病菌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分化。
  • 靳增军, 刘春琴, 甄文超, 曹克强, 王庆雷, 杜凤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在河北省、山东省等地的冬枣果实上发现一种新病害-冬枣黑疔病,又称黑斑病或果实黑点病。经2004-2005年在河北省和山东省7市县调查,从18批次219个冬枣病果样品中分离得到653个分离物,经筛选、纯化和回接试验,依照柯赫氏法则对冬枣黑疔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毁灭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 Plowr.和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
  • 邓敦, 李铁军, 黄瑞林, 印遇龙, 尹奇志, 何夏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氮平衡试验和饲养试验,研究了日粮不同粗蛋白(CP)水平(16.1%,14.3%,13.3%,12.4%和11.7%)对肥育猪生产性能、氮和能量平衡的影响。饲养试验选取体重约为(51.86±3.11)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8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平衡试验选取体重为(62.96±2.04)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5头,按5×5拉丁方设计。结果表明,粪氮、尿氮、总氮、氮吸收和氮沉积均随日粮CP水平的降低而降低(P<0.01),而消化能(DE,%)和代谢能/总能(ME/GE,%)随日粮CP水平的降低而升高(P<0.05)。日粮CP水平显著影响了猪的生产性能和血清尿素氮浓度(P<0.05)。日粮中添加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苏氨酸(Thr),可使肥育猪日粮CP水平从16.1%降低到13.3%,且大幅度降低氮排泄量而不影响其生产性能。
  • 张永刚, 李铁军, 范明哲, 印遇龙, 黄瑞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猪的粪便中含磷量很高,被用作肥料所带来的磷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降低猪粪中磷所带来的污染,众多研究人员都试图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减少猪粪便中磷的排出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本文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3个方面论述提高磷的利用率,即通过添加经分子生物学改造植酸酶来提高饲料磷的消化率;通过遗传方法改进大豆、玉米磷的水平来减少猪粪磷的含量;以及通过基因编码植酸酶来提高动物的代谢潜能(转植酸酶基因猪)。
  • 张军, 李铁军, 宾石玉, 黄瑞林, 张平, 印遇龙, 刘兆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平均体重(8.80±1.0)kg、(28±2)d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4头,进行为期21 d的消化试验和4×4拉丁方代谢试验,研究不同来源淀粉对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米日粮有利于增加尿氮排泄量,总氮利用率比玉米日粮低(P<0.05)。糯米日粮降低仔猪增重主要受饲料利用效率降低影响。抗性淀粉日粮增加粪氮排泄(P<0.05),显著减少尿氮排泄(P<0.05),显著降低氮表观消化率(P<0.05)。
  • 李美香, 李铁军, 宾石玉, 印遇龙, 黄瑞林, 伍国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超滤管用于酶解酪蛋白测定的可行性、不同规格超滤管对酶解酪蛋白测定的影响、酶解酪蛋白的适宜添加量、酶解酪蛋白应用的动物试验步骤以及酶解酪蛋白测定效果等方面,对酶解酪蛋白方法测定猪回肠内源性氨基酸排泄量进行了综述。
  • 赵小刚, 谭支良, 汤少勋, 孙志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瘦素是一种由白脂肪细胞分泌的大小为16 kDa的蛋白质激素,其主要功能主要与动物的摄食、能量代谢、繁殖以及对啮齿类动物及人能量平衡的调节等有关。瘦素的合成与分泌受到进食量、性别、能量摄入量、饮食构成、运动、激素等众多因素的调节。本文论述了瘦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