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玉柱, 季延平, 刘会香, 等. 冬枣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J]. 中国森林病虫, 2005, 24 (2): 1-3.
[2] 辛玉成, 王贵禧, 崔卫东, 等. 沾化冬枣果实病害的发生与生态相关性研究初报[J].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 20 (4): 255-257.
[3] 季延平, 吴玉柱, 刘慇, 等. 冬枣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03, 149 (6): 7-8.
[4]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5] 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6]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7] 张天宇. 中国真菌志. 第16卷, 链格孢属[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8] 王洪凯, 张天宇, 张猛. 链格孢属真菌分类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1, 32 (3): 406-410.
[9] 袁高庆, 赖传雅, 黄丽华. 毛叶枣黑斑病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1): 44-47.
[10] Eills M B. More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 C. M. I., Kew, Surrey, England, 1976, 225-227.
[11] Sutton B C. The Coelomycetes. Comm. Mycol. Inst. Kew, England, 1980.
[12] 郑晓莲, 齐秋锁, 赵光耀, 等. 枣缩果病病原诊断初报[J]. 植物保护, 1995, 21 (2): 19-21.
[13] 康绍兰, 邸垫平, 李兴红, 等. 枣铁皮病病原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 (2): 165-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