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潮海,刘奎,连艳鲜. 玉米碳氮代谢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34( 4) : 318-323.
[2] 吕丽华,陶洪斌,王璞,等.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8,34( 3) : 718-723.
[3] 吕丽华,陶洪斌,王璞,等.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 4) : 630-637.
[4] 曾希柏,侯光炯,青长乐,等. 土壤- 植物系统中光照与氮素的相互关系研究[J]. 生态学报,2000,20( 1) :103-108.
[5] 王强,钟旭华,黄农荣. 光、氮及其互作对作物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J]. 广州农业科学,2006 ( 2) :37-40.
[6] 关义新,林葆,凌碧莹. 光氮互作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及其荧光特性与能量转换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6( 2) : 152-158.
[7] 赵会杰,薛延丰,董中东,等. 密度及追氮时期对大穗型小麦旗叶及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38( 1) : 1-4.
[8] 王之杰,郭天财,王化岑,等. 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 3) : 64-67.
[9] 杨恒杰,宋长庚. 玉米二比空立体通透栽培新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8( 2) : 23.
[10] 齐华,梁熠,赵明,等.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J]. 华北农学报,2010,25( 3) : 134 -139.
[11] 王宏庭,王斌,赵萍萍,等. 种植方式、密度、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9,17( 5) : 104-107.
[12] 张倩,张洪生,赵美爱,等.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2,20( 5) : 102 -105.
[13] 张国平,张光恒.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2( 4) : 331-336.
[14] 张宏,周建斌,刘瑞,等. 不同种植方式及施氮对半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17( 1) : 1-8.
[15] 夏淑芳,沈允钢,李德耀,等. 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转化、积累与输出[C] //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第3 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6] 陈传永,侯海鹏,李强,等.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与碳、氮变化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0,36( 5) : 871-878.
[17] 黄高宝,张恩和,胡恒觉.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 3) : 293-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