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灵安,秦耀生,郝晋珉,等.曲周试区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的效应研究[J].土壤肥料,1998(6):32-35.
[2] 逄蕾,黄高宝.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3):110-113.
[3] 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秸秆还田机理与技术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15.
[4] 曾木祥,王蓉芳,彭世琪,等.我国主要农区秸秆还田试验总结[J].土壤通报,2002,33(5):336-339.
[5] 刘义国,林琪,王月福.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对冬小麦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42-44.
[6] 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等.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839-863.
[7] 郭予琦.芝麻饼肥、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条件下烤烟生长及品质表现[J].河南农业科学,2004(3):32-35.
[8] 沈善敏.中国土壤肥力[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1-151.
[9] 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1):68-70.
[10] 和文祥,朱铭莪.陕西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分析[J].土壤学报,1997,34(4):392-397.
[11]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115-183.
[12] 李军,孙宏德.黑土的酶活性与施肥和产量的相关分析[J].土壤通报,1986,17(7):37-41.
[13] 李博文,杜孟庸,刘树庆,等.冀中冲积平原潮土的酶活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1,14(4):33-36.
[14] 廖铁军,黄云.紫色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营养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1):72-75.
[15] 李贵桐,赵紫娟,黄元仿,等.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2):162-167.
[16] 高秀君,张仁陟,杨招弟.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动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39(5):1012-1016.
[17] 劳秀荣,吴子一,高燕春.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49-52.
[18] 贾伟,周怀平,解文艳,等.长期秸秆还田秋施肥对褐土微生物碳、氮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2):138-142.
[19]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297-298.
[20] 赵鹏,陈阜.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6):1014-1018.
[21] 刘微,赵同科.冬小麦土壤无机氮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的推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6):1541-1546.
[22] 谢经荣,戴祥韵,黄元仿,等.京郊不同农业种植制度下土壤中无机氮周年变化规律[J].土壤通报,1996,27(3):111-113.
[23] 崔振岭,徐久飞,石立委,等.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快速测试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0-12,25.
[24] 刘凯,杨华球.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研究再报[J].百泉农专学报,1982(2):9-12.
[25] 刘建新.不同农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研究[J].土壤通报,2004,35(4):523-525.
[26] 杨捻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