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西平.提高植物在干旱条件下成苗途径的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0,26 (1):90-98.
[2] 杨文钰,樊高琼,李玲,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赵敏,周淑新,崔彦宏.我国玉米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2006,14(1):127-131.
[4] 刘党校,董彦卿.化控调节剂浸种对春玉米增抗效应的研究[J].玉米科学,1996,4(1):66-70.
[5] 郭强,赵久然,陈国平,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北京农业科学,1999,17(3):18-21.
[6] 张培英,张志双,焦光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6,4(3):70-73.
[7] 杨青华.作物化学调控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8] низоваГК.播前用琥珀酸处理种子对燕麦鲜重及籽粒品质的影响[J].麦类文摘,1990,10(3):76-79.
[9] 王向阳,彭文博,崔金梅,等.有机酸和硼、锌对小麦旗叶活性氧代谢及粒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9-74.
[10] 邢雪荣,吕春生,郭大立.有机酸对蔬菜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通报,1995,12:156-162.
[11] 刘世亮,杨振民.不同有机酸对烤烟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248-252.
[12] 马二培,杨青华,黄勇,等.丁二酸浸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1):96-99.
[13] 马二培,黄勇,刘媛媛,等.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幼苗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4(5):98-100.
[14] 白宝璋,金锦子,白菘,等.玉米根系活力TTC测定法的改良[J].玉米科学,1994,2(4):44-47.
[15] 赵世杰,刘华山,董新纯.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16] 杨青华,高尔明,马新明.砂姜黑土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动态研究[J].作物学报,2000,9(5):287-293.
[17] 王凤宝,董立峰,张忠缓.叶酸对玉米增产作用及抗早衰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6):6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