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昌浩, 董树亭, 王空军, 等.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特性演进规律研究 Ⅰ .产量性状的演进[J].玉米科学, 1998, 6(2) : 44 - 48.
[2] 史新海, 李可敬, 孙为森, 等.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 8(2) : 33 - 35.
[3] 周玉芝, 段会军, 姬惜珠, 等.河北省夏播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 28(2) : 1 - 4.
[4] 谢振江.我国玉米单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D].沈阳 : 沈阳农业大学, 2006.
[5] 徐祥玉, 张敏敏, 翟丙年, 等.不同夏玉米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 26(4) : 0772 - 0777.
[6] 王聪玲, 龚 宁, 王 璞.不同类型夏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分析[J].玉米科学, 2008, 16(2) : 39 - 43.
[7] 杨国虎, 李建生, 罗湘宁, 等.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 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3(5) : 27 - 32.
[8] 樊修武, 池宝亮, 黄学芳.不同水分梯度下玉米不同基因型品种抗旱性及收获指数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 (21 ) : 57 - 60.
[9] 唐永金, 陈见超, 侯大斌.不同生态型玉米生长特点的研究[J].玉米科学, 1999, 7(3) : 62 - 67.
[10] 马赟花, 薛吉全, 张仁和, 等.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37(3) : 36 - 40.
[11] 戴明宏, 赵久然, 杨国航, 等.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 代 谢[J].中 国 农 业 科 学,2011 , 44(8) : 1585 - 1595.
[12] 周均湖, 李素真, 王秋云, 等.不同类型超级小麦地上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J].山东农业科学, 2006(4) : 13 - 15.
[13] 刘开昌 , 董树亭, 赵海军, 等.我国玉米自交系叶片保绿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作物学报, 2009, 35 (9) :1662 - 1671 .
[14] 高小丽, 孙健敏, 高金锋, 等.不同绿豆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J].作物学报, 2009, 35 (9) : 1715- 1721 .
[15] 王空军, 蒋高明 , 张吉旺, 等.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的提高与光合作用的演变[C].全国植物光合作用 、 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1 .
[16] 张泽民, 刘丰明 , 牛云生, 等.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31 (2) : 118 - 122.
[17] 孙庆泉, 胡昌浩, 董树亭, 等.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全程根系特性演化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03,29(05) : 641 - 645.
[18] 王空军, 郑洪建, 刘开昌 , 等.我国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时空分布特性的 演 变[J].植 物 生 态 学 报,2001 , 25(04) : 472 - 475.
[19] 张大勇 , 姜新华.对于作物生产的生态学思考[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03) : 383 - 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