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飞, 王俊鹏, 梁斌, 李俊良. 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56-261. |
[2] |
张晓帆, 于晓娜, 周涵君, 李志鹏, 付仲毅, 孟琦, 叶协锋. 炭化温度对小麦秸秆炭化产率及理化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4): 201-207. |
[3] |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不同密氮模式下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3): 196-200. |
[4]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低氮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381-387. |
[5] |
张自常,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李永丰. 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4): 168-173. |
[6]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37个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潜势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S1): 310-317. |
[7] |
仝星星, 姜雯. 耕作措施对小麦-夏玉米轮作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2): 141-145. |
[8] |
王春虎, 陈士林, 冯荣成.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田养分含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3): 170-174. |
[9] |
王桂清, 赵培宝, 杜学林, 邢光耀.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3): 149-153. |
[10] |
赵举, 郑大玮, 潘志华, 程玉臣. 农牧交错带粮草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S1): 5-9. |
[11] |
贾春虹, 王璞, 赵秀琴. 免耕覆盖麦秸土壤中酚酸浓度的变化及酚酸对夏玉米早期生长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4, 19(4): 84-87. |
[12] |
李香菊, 王贵启, 李秉华, Blackshaw R E. 麦秸覆盖与除草剂相结合对免耕玉米田杂草的控制效果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S1): 99-102. |
[13] |
郑洪建, 董树亭, 郭玉秋, 王空军, 胡昌浩, 张吉旺. 生态因素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1): 25-29. |
[14] |
周苏玫, 李潮海, 连艳鲜, 刘奎, 贾红伟. 高产旱作玉米品种的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力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3): 68-73. |
[15] |
马永清, 韩庆华. 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1995, 10(1): 106-110. |